当前位置:娱乐 > 影视长廊 > 影视焦点 > 正文

借“互联网思维”做大做强中国电影(1)

2016-06-29 16:58:36  文艺报 黄海贝    参与评论()人

今天,中国电影已进入金融资本时代,互联网产业的广泛涉足,成为中国电影业新的资金来源,“互联网思维”正不断刷新人们对电影产业的认识—— “大数据”、“众筹”、“IP”等在成为流行概念的同时,使电影行业从生产制片,到消费方式,再到产业形态产生了真实而巨大的变革。诸多影视公司积极借力 互联网行业的渠道优势,做大做强电影产业,推进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传播。

科学运用“大数据”助推电影发展

“大数据”,始于互联网、指向用户、可量化投资的新产物,正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电影产业。如《我的少女时代》《万万没想到》《寻龙诀》《老炮儿》等多部影片均熟稔应用了互联网营销,与百度糯米等开展“大数据”合作,使电影宣发精准地瞄准受众,而且比过去铺天盖地做广告成本更低,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2015年,猫眼电影战略与“大数据”中心发布了《2014-2015中国电影大数据深度解读》报告,系统总结了2014年中国电影消费特征,并对2015年中国电影进行了预测和解析。同年,橙天嘉禾和大地院线联合艺恩公司发布了《用户能量白皮书》《小镇青年白皮书》,用“大数据”反映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变化。“大数据”成为中国电影业发展的重要参考坐标。

不过,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电影的“大数据”分析仍处于发展初期。目前,国内约90%以上的电影调查公司把百度指数作为研究模型,再综合题材、阵容等数据,得出一些研究结果,准确率却不甚理想。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国内大数据应用的瓶颈,就像其他行业应用大数据的情况一样,光靠数据还不够,还需要懂得如何建立数据模型,去分析这些数据。而在中国,掌握这部分技术的人才并不多。此外,数据不真实、不透明也是阻碍数据挖掘的一个绊脚石。

应不断完善与“大数据”相关的外围系统建设,这样才可能真正与国际接轨,实现国际化的数据共享,从而指导中国电影走出国门,走向海外。诚如学者周铁东指出:“当我们能够存积了详实客观,没有被污染、没有被掺水的小数据的时候,我们才有资格去谈大数据。”而这样庞大的系统工程,仅靠一两家网站无法完成,需要全行业共同合作进行。同时,艺术创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不应过度依赖“大数据”。

完善“电影众筹”模式参与国际竞争

“众筹”不但为电影新人及小众电影提供融资渠道和资金保障;也为草根网民们提供投资机会,聚集了资金又分散了风险;同时让投资者成为潜在消费者,对影片起到宣传作用,有利于推动票房。

影片《大圣归来》是众筹的一个成功案例,也标志着以用户为中心、社交电商运营的电影时代的来临。《大圣归来》的出品人路伟根据《大圣归来》《喜马拉雅天梯》等片的投资运营经验提出:以用户为中心的电影产品设计和投资的时代已经到来。他认为,在以众筹为中心的社群传播时代,筹社群比筹资源重要,筹资源又比筹资金重要。众筹参与人对自己投资的电影的参与度非常高,上映之前就在各种社交平台上自发“安利”电影。

业内人士分析,中国电影应该学习国外电影众筹的丰富经验,众筹平台应该努力发展,力求具备三种能力:一、大数据能力。未来,一部影片从内容生产到营销推广将会越来越依赖于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前瞻分析。二、内容运营能力。电影本质上是内容产品,如果平台本身具备内容生产及运营销售能力,便能助推电影的创作生产过程,甚至打通整个产业链。三、闭环能力。互联网产业,前端是用户,中间是商品或服务,最后连接支付。如果每一步都可以自己做,并可以直接接入第三方,便能避免环节之间的客户流失、节省佣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