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影视长廊 > 影视焦点 > 正文

《深海浩劫》恶焰喷涌时 万物之灵的尊严如纸般脆弱

2016-11-18 10:21:19  文/方隶南  中华网娱乐  参与评论()人

文/方隶南

就像科幻电影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灾难电影,也有硬灾难和软灾难的区别。硬灾难和软灾难,表现的侧重点完全不同,几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电影。软灾难重在写人,展现人物群像,讴歌勇气与智慧,赞美亲情友情爱情的伟大,或是批判人性和社会的暗面,灾难只是这一切的陪衬。例如前两年引进国内的《庞贝末日》,以911事件为背景的《93航班》。硬灾难重在叙事,讲述天人的两极对抗,今年上映的《深海浩劫》是其中的代表。

它改编自真实事件,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的一个钻井平台发生了一次举世震惊的灾难。由于设备的老化失修,管理高层的敷衍逐利,以及质检工作的不到位,引爆了平台的安全隐患,最终整个平台被熊熊烈火吞噬。毫无疑问,硬灾难是与之最合适的样式。在这个故事中,歌颂被甩到了边缘,煽情被抛到了脑后,只有人和自然赤裸裸血淋淋的厮杀。

《深海浩劫》恶焰喷涌时 万物之灵的尊严如纸般脆弱

《深海浩劫》恶焰喷涌时 万物之灵的尊严如纸般脆弱

《深海浩劫》少有戏剧式的渲染,节奏平稳而坚韧,没有任何预判立场和道德批判,带有一种纪录片式的客观冷静。无论是对管理高层的愚蠢和贪婪,男主与妻女的感情,还是石油工人的同袍之情,都是轻描淡写。前半段,影片的矛盾围绕安全质检问题,后半段,则是灾难营救和逃生。不难看出影片背后的考据工作扎实,画面中满是仪表盘、显示屏、结构图、压力指针,台词中也充斥着各种技术名词。一方面,这是出于对真实事件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以此强化观众的入戏心理:看到了吧,这群家伙是来真格的,绝不是装装样子。而淡化感情色彩的表现,非但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反而因为早就知道灾难将临,一步步将我们拉入了缓缓逼近的恐慌中,就像那管道缝中缓缓渗出的泥浆。我们的情绪就像那渐渐增压的管道,在井喷的一刻瞬间爆发。

硬灾难从来不标榜英雄主义和主角光环,所以能承载更强的现实意义。人类总是以为,科技昌明可以战胜大自然,实现人定胜天的宏愿。但现实一次次事与愿违。因为人类总是忘记,科技本来就是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一点小礼物,任何科技成就都是建立在自然规律之上的。拿科技跟自然对抗,就像一个学了一招半式的入门汉,跟精通功夫的高手单挑一样,不被揍得鼻青脸肿才怪呢。

影片开头展示了钻井平台的巍峨,它矗立在海洋之上,犹如一座堡垒。借着当事人之口,电影赞颂了一番它蕴含的高科技含量,背后的工业实力强大。但这只是欲抑先扬的手法。很快我们就看到,在灾难面前,这座人类文明的结晶,脆弱到不堪一击,短短几小时内崩塌成一堆废铁,成了埋葬许多无辜者的墓塚。当原油从海洋深处喷薄而出,看似坚不可摧的钢板螺帽,被像瓦楞纸一样撕开扯烂,惊恐效应也随之达到了顶点。之后的轰天爆炸,犹如地狱的烈焰涌入人间,毫不费力地将人类叫板自然的堡垒,变成了一座炼狱。

最后,幸存者们丢下一群同伴的尸体,狼狈逃生,跪倒在甲板上卑微地祈祷着。人类的自尊,被来自地狱的恶焰,践踏到体无完肤。这是人类在学会与自然这头巨兽和平相处、各取所需的过程中,又一次惨痛的教训。影片旨在缅怀那起真实的惨案,还原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原油灾难(国内大概是怕影响观众情绪,用了个“原油泄漏事故”的弱化词组)的全过程。

这次灾难中,共有11人牺牲,片尾依次打出了他们的名字和照片,是怀念,也是警示。我们衷心祈求同样的惨剧不要再上演,同时我们也希望,这样的灾难电影可以更多一些。它们不断提醒着我们,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远远不够完美,我们引以为傲的人性,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我们沾沾自喜的科技成就、文明成果、对世界的认知,在自然的伟力面前,渺小到几近尘埃。而这样可怕的灾难,距离我们只有几个认知错误、几次无心疏忽、几分侥幸心理的距离。只有不断被这样提醒着,人类才会更多地正视自己,更重要的是,懂得正视自己的必要性。

(责任编辑:郭一楠 CK001)
关键词:深海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