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影视长廊 > 影视焦点 > 正文

金马最佳影片《八月》上映遇冷 创作要耐住寂寞

2017-03-28 08:01:54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八月》海报

北京日报讯 “我现在还在路演,明天还有最后一站……”上周六深夜,发完几段因疲惫而有些语无伦次的微信语音后,电影《八月》的导演张大磊终于撑不住了,沉沉睡去。为了这部处女作能被更多观众看到,他已经跑了6个城市的路演。

这样的努力,却未换回观众的热情。截至昨天傍晚,该片累计票房为215.7万元,仅为同天上映的好莱坞大片《金刚:骷髅岛》票房的0.4%。这一拿下去年金马奖最佳影片、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的电影节宠儿,难道真的成了市场的弃儿?

观众反应

放映厅响起尴尬呼噜声

上周五,首都电影院西单店,人气火爆。观众的热情,不是给《八月》的,而是为了那只名叫金刚的猩猩。

影院内,《金刚:骷髅岛》的宣传铺天盖地:大厅墙上贴着一排咆哮的金刚;观众休息区,金刚的海报位置显眼;显示场次信息的LED屏幕上,红色文字不停滚动,大部分都是《金刚:骷髅岛》……

与这般豪华阵容形成对比的,是《八月》近乎“裸奔”的宣传阵地。记者遍寻影院,没有看到任何关于《八月》的宣传物料。同为首映当天,《金刚:骷髅岛》在这家影院的排片有28场,《八月》只有5场,且都是较小影厅,没有黄金场次。

下午2点45分,3号厅,《八月》即将放映。在这个85席的影厅里,零零散散坐着十几位观众。银幕上,微风扫过,一树沙沙声。旧式居民楼下骑行的老人,缓慢蹬着三轮。室内,三口之家围坐用餐,念叨家常琐碎……上世纪90年代西部小城,国企改制正在进行,时代洪流里普通人物的命运悲欢,在主人公晓雷的眼里徐徐展开。

也许是黑白影像缺乏视觉刺激,也许是散文化的叙事缺乏波澜,影片过半,一对情侣开始小声聊天;一位中年女观众不耐烦地进进出出;更为尴尬的是,“大妈观影组”里,响起一阵呼噜声,在影片安静的氛围下异常清晰……被同伴拍醒后,这位大妈看了一眼银幕,又缓缓闭上双眼,倒在椅背上,直到影片结束,才醒过来。

“本来我的期待挺高,看到豆瓣给了7.3分的高分,特来观摩。”观众刘先生叹了口气,“说实话没太看懂,太个性化了,和我想的不一样。”他一旁的女朋友则直接评价,不喜欢。

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白佳欢说,电影音乐用得真好,竖琴配乐和苏联歌曲都很棒,“故事我也能接受。”

上映首日,该片票房仅为71.8万元。

艰难发行

明星不够,奖项来凑

去年底,爱奇艺影业发行部运营总监叶笑吟接下了《八月》的发行。这位资深发行人做了七年商业片发行,文艺片还是第一次。爱奇艺影业总裁亚宁打来电话,语重心长地叮嘱:“《八月》好好发,知道文艺片很难,我们也不下跪了,下跪估计也没用了。”

“文艺片是最难发行的一种类型,它们带有导演较强的个人风格,而这些东西可能不是观众想看的。”叶笑吟坦言,文艺片发行存在先天缺陷,受众面太窄,缺乏群众基础。

即使在文艺片领域,《八月》的卖相也相对惨淡。《推拿》《山河故人》好歹有名导、明星加持;《长江图》顶着“最后一部胶片电影”的名号;《路边野餐》镜头语言炫技无比,会有观众慕名而来;《百鸟朝凤》靠“惊天一跪”,引来票房无数……

关键词: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