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音乐天地 > 音乐头条 > 正文

北京国际流行音乐周进北展 剧场音乐的春天来了?

2016-11-22 11:40:38    中华网娱乐  参与评论()人

北京国际流行音乐周进北展 剧场音乐的春天来了?

谈到剧场音乐,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恐怕是贝多芬、莫扎特、古典乐或维也纳金色大厅、悉尼歌剧院。事实上,半个多世纪以来,与摇滚音乐节的兴起亦步亦趋,包括剧场音乐在内的室内音乐会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风格设计民谣、摇滚、爵士、电子古典等等,甚至结合舞蹈、戏剧等其他艺术,室内音乐以其独特魅力越来越受到乐迷追捧。

自2015首届举办之后,2016年北京国际流行音乐周卷土重来,爽子与瓷乐队、麦田守望者、金玟岐、阿肆及电影大师岩井俊二和乐队组成三个单元,将于本月25至27日在北展剧场奉上连续三天演出,国内剧场音乐节的概念初见模型。

剧场也流行

室内场地因其精致的声场环境,很早就成为古典音乐的乐园,并继而衍生出室内音乐节。如处于北极的挪威罗福敦国际室内音乐节,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音乐节,会议中心、音乐厅、教堂等都成为理想的表演场所。

但室内音乐节绝不等同于古典音乐会,诸多室内音乐节早已将流行音乐的理念融入其中。比如拥有50年历史的瑞士蒙特勒爵士音乐节,每年一届为期16天,主要节目在音乐厅演出。虽然名为爵士音乐节,但蓝调、摇滚、电子等一个不少。深紫乐队、皇后乐队、滚石乐队、 “灵魂歌后”艾瑞莎•弗兰克林、Lady Gaga等等都留下了精彩演绎。而主要在伦敦室内夜店等场所举行的伦敦城市音乐节,以推送新人著称,走出过艾米•怀特豪斯等巨星。

相对于户外场地,强调现场体验、观演一体的剧场环境,无疑为多元化音乐的融合提供了绝佳舞台。在琳琅满目的室内音乐节中,多元风格音乐的融合恰恰是最大卖点之一,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爵士乐甚至顶级乐团的合作层出不穷,只要基于“好声音”一切皆有可能,这给观众带来了差异化的体验。

此次北京国际流行音乐周,五组表演者分为红色、绿色、蓝色三个单元,不同音乐风格的配搭颇为大胆;全新的曲目安排和环节设计,也给最终的呈现效果埋下伏笔。剧场音乐会突破传统流行演唱会局限的出路就在于,对精细化操作的完整执行、对最佳音乐效果的极致打磨。

观演更舒适

剧场音乐会的舒适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音乐本体的优质观演体验,二是对音乐周边的立体化体验。这是流行音乐观众进入细分时代、市场差异化的需求,也是都市化进程中轻奢主义盛行、追求品质生活的题中之义。

从Live House到剧场,从体育馆到户外音乐节,虽然音乐本体没有变,但用户人群差别较大。但长久以来,国内现场音乐产品缺乏完整的阶梯制,粗放的结果就是追求更高品质的观众失望而归,而音乐人苦于无法在客观条件的局限下实现最理想的音乐状态。

由于特殊的舞台设计、观演体验和声场环境,以剧场为代表的室内音乐,正成为流行音乐观众在户外音乐节之外的另一种选择。日本Summer Sonic享有全球最舒服音乐节的美誉,与大汗淋漓、满身泥土的户外音乐节体验不同,Summer Sonic音乐节有一大部分场地位于室内,观众可以在适宜的温度下愉悦观演。而由于封闭的室内环境,现场的互动氛围甚至远比户外音乐节更有感染力。

除此之外,室内音乐节的精细化操作还使立体化体验具备可能性。老牌音乐节“西南偏南”在拥抱新科技之后,呈现出惊人新貌,论坛、音乐会、电影展映、交易会、评奖、新科技产品体验等使音乐节升级为跨界文化盛事,观众更生动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无所不在的愉悦。与户外音乐节相比,室内音乐节在跨界融合方面无疑具有先天优势。

让演出变成节日

有位摄影师说过,笑是世界公民的通用语言;那音乐堪称世界公民的第二母语。许多知名国外音乐节都成为乐迷的节日。让演出变成节日,这同样是剧场音乐会增强吸引力、形成独特调性、满足品质需求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国内各大剧院以及歌手纷纷试水剧场音乐,成为流行音乐市场新的亮点。北京国际流行音乐周,以概念化、主体化、系列化、精细化的呈现方式打造剧场音乐,在国内剧场音乐领域无疑走的更远。

2015年北京国际流行音乐周初试啼声,来自两岸三地的华语歌坛代表人物张洪量、黄安、罗中旭、张蔷及新裤子乐队、张楚以及老狼6位歌手掀起了以致敬为题的殿堂音乐会,取得不俗反响。2016年北京国际流行音乐周从嘉宾阵容到单元设计到曲目安排,体现出现场音乐独特的设计感,可以看作国内剧场音乐会市场的一次积极探索。

从市场体量看,国内流行音乐市场并不大,但从广义角度上来看,都市主流消费人群几乎都是音乐消费的目标人群。“场景”才是音乐消费的关键理由,伴随着国内都市人群消费水平的提升,剧场音乐代表的优质音乐体验场景有望成为下一个增长点,中国剧场音乐会的春天也许不远了。

(责任编辑:胡晓渔 CK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