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星光灿烂 > 明星新闻 > 明星新闻页面 > 正文

《那年花开月正圆》收官 导演制片人揭秘幕后故事

2017-10-12 08:49:41    国际在线  参与评论()人

  

仿佛一场大梦醒来。

74集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以下简称《那年花开》)日前收官,以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与观众告别。

自8月30日开播,这部传奇大戏陪伴了观众一个多月。戏里人生戏外唱,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牵动了无数观众的内心。连续39天收视冠军,双台收视率破2%,单台破3%;腾讯单平台播放量突破106亿,最高单集播放量4.2亿;连续登上热搜榜37天,相关热搜92个,共上榜162次。《那年花开》,成了这个秋天令人难忘的荧屏往事。

剧播完了,周莹的故事还留在街头巷尾里。《那年花开》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幕后故事?一部热播大戏的出现,凝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浮躁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如何打造一部口碑收视俱佳的好戏?

该剧导演丁黑、总制片人暨华视娱乐总裁赵毅向我们一一道来。

因为有了“传奇”两个字,创作才松了绑

人物工作室:《那年花开》播出期间,话题热度一直未减,方方面面的反馈是否符合最初的预期?

赵 毅:播出数据让人开心。从社会层面来看,这部剧获得了比较好的口碑,这是一件温暖的事情。多少年没有联系的小学同学告诉我,一直在追这部剧;周边的朋友也反馈,各种年龄的人都在看这部剧。这让我更为惊喜。有一位网友就留言说:看《那年花开》,让我学会用坦然的心态面对爱与人生。连我们这部戏出现里的茯茶、甑糕、西凤酒都受到大家的欢迎,据说茯茶和甑糕都卖脱销了。吴家院子现在是红色旅游基地,之前每日的参观人次只有几十上百,听说现在每天破万。这种无形的影响力、社会效应、社会口碑,让我们非常荣耀。

人物工作室:丁黑导演是陕西人,作为家乡题材的《那年花开》也寄予了您对陕西人、陕西文化的理解,创作中如何处理地域文化特色与更广大观众审美的关系?

丁 黑:地域的特质和色彩,我们更多是从精神层面去展示,再加上一些典型性有特色的元素,不是完全从写实的方面去复制。我想,精神层面是在整体故事包括周莹这个人物身上所传达的一种精神:阳光、乐观,信仰正义、信仰善,回归人的本性。陕西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一直崇尚这样一种精神。这些在人性的层面也是可以产生共鸣的。

我们希望这部剧既是陕西的,也是全国的。因为现在电视剧以年轻观众为主体,他们有一些收视习惯,从视觉、剧情、情感发展上有自己的特色,我们一直努力让地域特色更好去服务整部戏。所以,这部戏定的基调是“女性传奇励志剧”。

人物工作室:周莹是一个历史人物,这部戏也是依据周莹的生平改编而成。在创作时,你们是怎么把握 “传奇”这两个字的?

丁 黑:传奇,给了这部剧一个很好的注解。我们编剧时一直说: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比如,在视觉上,我们尊重整个地域特色的民俗民风,基本造型的基调上取材北方的一些元素,包括陕西的吃食、建筑、风俗等。但又不完全复制,秦尚黑,与今天的审美有些冲突,我们就从精神层面上寻找那种分量感,但视觉上让它明快起来。分量并不等于沉重,它是一种有分量的力量。力量是什么呢?光明的东西才有力量,因此画面比较流动,比较明快。

在建筑风格上取一些地方的元素,又有大胆的改造,内外景虚实结合。特别是服装化妆这一块,我们既采纳了历史的元素,又有今天的审美,这方面做的特别有突破。都是因为有“传奇”这两字,我们才可以松绑。我们要是把这两字变成写实或者纯现实主义,可能很多东西就经不起推敲了。

赵 毅:我们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的结合。希望让更多的年轻观众了解到周莹的故事或者秦商精神。今天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和阅片量,不限于国内或国产,他们的审美和心中的叛逆非常清晰。把导演、编剧和主创团队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获得年轻观众的认可,才会有更多的发酵和传播。

丁 黑:跟不同的人交流需要不同的语言,如果语言过于生涩,过于修饰,一般人可能听不懂,或者不愿意去听,必须以他们愿意接受的语言方式。这就是我们故事的传播方式。

而最根本的是,把一部好作品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经济效益和收益放在首要位置,这样才能做出好作品。我们所有这些表达需要资金支持,目前陕西的古迹旧宅已经很难提供一个拍摄的地方,公司却愿意投入巨大的资金,在山西、无锡、上海、横店搭了很多景。

我们现在所做的,无非是想回归创作的本质

人物工作室:确实是,不论大家对剧情和人物的喜好如何,《花开月圆》的制作精良是有共识的,从布景到演员服装服饰,既有历史质感又让人耳目一新,叶锦添的加盟赋予这部戏较强的美学风格。

相关报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