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人们早已记不得这个诗人辛白华如何从沉沦中猛然惊醒,走向长城抗战第一线的故事,也绝不会忘掉这部电影慷慨激昂的主题歌,那便是日后成为新中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从1935年5月24日,《风云儿女》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今黄浦剧场)首映之后,“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便成为时代的最强呼声。《风云儿女》反映的并不是最伟大的抗战事件,但它是最伟大的抗战电影。值得一提的是,《风云儿女》、《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这件事本身也成为电影表现的对象,《聂耳》(1959)和《国歌》(1999)在不同年代、从不同角度,分别表现了这同一个传奇。
 
  抗日烽火其实早已因东三省的沦陷而点燃,《风云儿女》诞生在1935年便是明证。但全国性抗战的第一枪,是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打响的。《七七事变》这部电影拍摄之时,距历史上的七七事变已相隔近60年,当年的孩童都已成了花甲老人。也许这并不是一部特别优秀的电影,但肯定是一部特别能激发男儿血性的电影,因为那几个不能忘记的名字: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在北京,有几条街道以这几个名字命名),更因为那热血和激情本来就藏在很多人心底。电影,这时只是一个开关。
 
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也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华反侵略史上最惨痛的一幕,南京大屠杀绝对应该大书特书,其惨绝人寰绝不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之下。但遗憾的是,迄今我们仍没有一部《辛德勒的名单》式的巨制来反映这一事件,没有一部能真正带来心灵强烈震撼的电影作品。《屠城血证》和《南京大屠杀》,只能说聊胜于无。诚然,单纯描写日本侵略军的残暴无助于更深刻地反思关于人性的种种,但不明白的是,难道只有爱情这种东西才能凸显大屠杀对人性的毁灭?史学界公认的惟一一部纪录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是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938年2月用16毫米电影摄影机拍摄的15个电影镜头,该片被称作“是一部充满残酷的电影”、“影片充满了焦虑和哭泣”,对残酷的表现和焦虑,正是对人性的拯救和反思。能够见证残酷的,绝不只是爱情。  
 
  与大屠杀、“三光”政策等相比,代号为731的日本秘密部队在中国进行的人体实验,其残暴与罪恶程度更加令人发指。《黑太阳731》当年在内地上映时,特别规定“儿童不宜”,其实岂止是儿童不宜呢?许多观看过该片的成年人、老年人都再无法从记忆中抹掉那场噩梦般的往事。这部影片的艺术性不无可议,但其写实手法确实带来了真正的震撼,它所表现的场景,考验的不仅仅是人类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更是在拷问人类最基本的良知和伦理观念,关于人体冻伤、活体解剖、低温、高压“实验”等种种使人不忍卒看的场景,刺伤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眼睛。那些犯下如此罪行的所谓日本医学人士,大都逃脱了东京远东国际法庭的制裁,但他们将逃不脱历史的审判。
 
  本片堪称中国抗战题材影片中最具史诗气势的一部,它用镜头语言酣畅淋漓地诠释了什么是“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作为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反映国民党正面抗日战场的影片,《血战台儿庄》以其客观、真实打动了无数人。影片中的重要角色,从总指挥李宗仁到营长都是真实的,被其他国民党军瞧不起的川军122师死守城池全军覆没之前师长王铭章口述的电文:“决以死力拒守,以报国家,以报知遇……”也是真实的。台儿庄战役经常被概括为“大捷”,因为歼灭日军1万余人,但很多介绍有意无意略掉了这样一个事实,此役中国将士光是阵亡的就有近2万人。《血战台儿庄》以油画般的画面展现了“血战”之所以为“血战”,而没有加上敲锣打鼓庆祝胜利的光明尾巴。影片末尾,混战的中、日双方军人几乎难以分辨。《血战台儿庄》并非完美之作,它之所以显得特别突出,只是因为难以找到更多可资比较的同类题材影片。
 
这也是一部打着“抗战史诗影片”印痕的作品,其历史背景是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民兵破坏正太铁路的交通破袭战。应该说,在展现战争的残酷、日军的骄横恶毒、我方军民的浴血奋战等方面这部影片做得并不差,然而这部电影看起来总觉得缺少一点打动人的力量,原因大概在于,与大部分抗战题材影片一样,影片的格调过于昂扬、色调过于明亮,缺少在当时情形下本该有的悲壮情绪。  
撰稿:巫马期  设计:石荧  责任编辑:两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