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牌 罗 大 佑
老
猫
现在正当红的明星就算是罗大佑了。如果罗大佑称得上是明星的话。
不管罗大佑自己是否认为自己是明星,反正公众一没忍住,就把他往明星的路子上推了。尤其是他去上海唱歌不去北京唱歌,让自认为最知音的北京老哥们心里有点酸溜溜的。三十好几的人了,愣是追星族一般地追到上海。这么一来,罗大佑那种行者的感觉,那种流水般的洒脱,那种深刻,都随随便便地变了味儿。
好象罗大佑一夜之间,和相干不相干的人都相干起来,他神话般地成为我们这代人的“精神教父”,他的每一句歌词,都成了我们的心声。人们早已忽视了现在的罗大佑已不是昨天的罗大佑,《恋曲2000》的罗大佑不是《鹿港小镇》的罗大佑。罗大佑的变化是他自己的事,谁也不会非议他想赚点钱,搞公司,商业化。毕竟有了钱才能更好地做音乐。但人们干什么非得膜拜他?
再仔细想一想,这里面是有道理的。罗大佑,不管怎么说,人家也是名牌了。至少,当年坐在校园里傻唱罗大佑的孩子们,现在都已经是社会栋梁,在家在单位,好歹说话也算句话。既然当年心里的英雄都能商业化,跑到大上海去“个唱”,那谁又能拦得住我们沾沾光,借罗大佑的东风也小得溜地商业化一下呢?发不了大财,发一点小财总是可以的吧?挣不下别墅,挣一个公寓首付总行吧?退一万步说,一分钱挣不着,挣点荣誉感、居高临下感没错吧?你看看现在的孩子,喜欢什么韩国组合,搞什么“伤痕妆”,多土啊。真正的“深”不在衣服发型上,而是在歌词里;真正的伤不是在脸上,而是在心中。你们那些小九九,和罗大佑比起来,算个屁。
于是我们打开收音机,听到罗大佑;打开电视机,看到罗大佑;上到网上,找到罗大佑。满世界都是罗大佑——杂志、报纸,一个月就攒出来的书——但凡你想得到的媒介上,全是罗大佑。2000的“名牌罗大佑”,和1999的“小燕子赵薇”,已经是活脱脱一个待遇了。
这件事里面,首先该小心的是那些真喜欢罗大佑的人,别让人套了钱去;还有那些不太了解罗大佑的后生,被感染得要追时髦,怎么追也追不上老大哥们。不过这两种人再怎么损失也不会伤筋骨。最悬的人就是罗大佑了,本来好端端一块野山石,开个演唱会也没什么,非让人架着镶个金边——这实在是一件冒风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