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月新生儿是指
12周胎儿双顶径标准:胎儿长到4.58厘米,外生殖器初步发育,如有畸形可以表现,头颅钙化更趋完善。颅骨光环清楚,可测双顶径,明显的畸形可以诊断,此后各脏器趋向完善。
孕周双顶径平均值
13周胎儿2.52±0.25
14周胎儿2.83±0.57
15周胎儿3.23±0.51
16周胎儿3.62±0.58
17周胎儿3.97±0.44
18周胎儿4.25±0.53
19周胎儿4.52±0.53
20周胎儿4.88±0.58
21周胎儿5.22±0.42
22周胎儿5.45±0.57
23周胎儿5.80±0.44
24周胎儿6.05±0.50
25周胎儿6.39±0.70
26周胎儿6.68±0.61
27周胎儿6.98±0.57
28周胎儿7.24±0.65
29周胎儿7.50±0.65
30周胎儿7.83±0.62
31周胎儿8.06±0.60
32周胎儿8.17±0.65
33周胎儿8.50±0.47
34周胎儿8.61±0.63
35周胎儿8.70±0.55
36周胎儿8.81±0.57
37周胎儿9.00±0.63
38周胎儿9.08±0.59
39周胎儿9.21±0.59
40周胎儿9.28±0.50
新生儿排胎粪和排尿的时间分别为
10月怀胎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可是许多刚刚怀孕的准妈妈不知道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足月生产的,因为很多人虽然知道自己的预产期,却不知道如何计算出宝宝大概是多久才会卓越,其实胎龄满37周到42周左右也就是会在260~293天出生,正常足月的新生儿都会有这样的特点。
胎儿几个月足月
足月儿是指足月新生儿,是指胎龄满37周~42周(260~293天)出生,体重2.5kg以上。身长47cm以上,无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活产新生儿。
正常足月新生儿特点
(一)外观特征
胎毛少,哭声响亮,皮肤红润,头发分条清楚,耳壳软骨发育好,耳舟清楚。乳晕清晰,乳房可触及结节,大约3cm;指(趾)甲超过指(趾)尖;男婴睾丸降入阴囊,女婴大阴唇完全遮盖小阴唇,足底纹多而交错。四肢肌张力好。
(二)体温
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调节能力差。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产热主要依靠棕色脂肪。新生儿室内环境温度要适宜,室温过高时,通过皮肤蒸发和出汗散热血液易浓缩,出现脱水热;室内体温过低,产热不足,则出现新生儿硬肿症。
(三)呼吸系统
胎儿在宫内不需要肺的呼吸,但有微弱的呼吸运动。出生时经产道挤压,1/3肺液由口鼻排出,其余由肺间质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如吸收延迟,则出现湿肺。新生儿在第一次吸气后,出现啼哭,肺泡张开。呼吸浅快,40~45次/min.新生儿胸腔较小,肋间肌较弱,胸廓运动较浅,主要靠膈肌运动,呼吸呈腹式。
(四)循环系统
胎儿出生后血液循环发生巨大变化,脐带结扎,肺血管阻力降低,卵圆孔和动脉导管出现功能性关闭。心率波动较大,平均120~140次/min,足月儿血压平均9.3/6.7kPa(70/750mmHg),早产儿较低。
(五)消化系统
新生儿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吸收。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较差,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因此易发生溢乳。新生儿肠壁较薄,通透性高,有利于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也易使肠腔内毒素及消化不全产物通过肠壁而进入血循环,引起中毒症状。生后12h内开始排出胎粪,3~4d排完。如生后24h内未排胎粪者应进行检查。
(六)血液系统
新生儿在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出生时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相对较高,血红蛋白中胎儿血红蛋白约占70%,后逐渐被成人血红蛋白替代。
(七)泌尿系统
出生后,一般在24h内排尿,48h未排尿者需检查原因。新生儿尿稀释功能尚可,但肾小球滤过率低,浓缩功能较差,不能迅速有效地处理过多的水和溶质,易发生水肿或脱水症状。
(八)神经系统
新生儿脑相对较大,约重300~400g,占体重10%~20%。生后具有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原始反射。出现神经系统疾病时,原始反射暂时减弱或消失。正常情况下,原始神经反射生后3~4个月消失。
(九)免疫系统
新生儿的免疫功能不健全。脐部为开放性伤口,细菌容易繁殖并进入血液,发生感染性疾病。新生儿不易患一些传染病是由于通过胎盘从母体中获得免疫球蛋白IgG,而免疫球蛋白IgA尤其是分泌型IgA、IgM,不能通过胎盘传给新生儿,因此新生儿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的感染性疾病。
(十)能量和电解质需要量
新生儿热卡需要量取决于维持基础代谢和生长发育的能量消耗,在适中环境下,新生儿期平均每日所需热卡约418~502kJ/(kg.d)(100~120kca1/(kg.d))。钠、钾每日需要量各约1~2mmo1/kg。
新生儿胎便多咋回事 刚刚生下来的小孩,即使没有吃进一点东西,一般在生后10~12小时之后会拉黑绿色胎便。在 3~4天后,大便呈黄绿色,这叫做过渡期的大便,之后是逐渐呈黄色粪便
新生儿斗眼 预防斜视要从婴幼儿时期抓起,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的眼睛发育和变化。婴幼儿在发热、出疹、断奶时,家长应加强护理,并经常注意双眼的协调功能,观察眼位有无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