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娱乐
当前位置:娱乐 > 影视长廊 >

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电影八佰背后的战场

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电影八佰背后的战场
2020-08-26 11:46:38
《家有儿女》“夏东海”扮演者高亚麟被曝出轨家暴14:05

八佰若国人皆如此

《八佰》是部以历史真实事件为背景的群像戏。和七十年代对岸拍摄的同题材电影不同,《八佰》里的群像是一群卑微的小人物,诚惶诚恐上战场的少年兵,不会开枪的文书,玩世不恭的老兵油子,一心回去种地讨媳妇的农民,这些是虚构的,也更接近我们每个普通人,从他们的视角看待这场残酷的战斗,更能触动观众的共鸣。

面对死亡的恐惧,面对敌人的愤怒,那就是你我上了战场的模样。除了他们,还有对面租界里的众生相:从青帮混混到唱戏的,从中产阶级到妓女,他们对待这场近在咫尺的战斗的态度,从冷漠的旁观到踊跃捐款再到为之泣下,他们也是我们普通人的化身。让我们在80年后,还能穿越时空,回望那段血染的历史。

当《八佰》因为“技术原因”停播的时候,很多人感觉管虎成了炮灰,选择如此一个敏感的题材,确实不是明智之举。事实证明,这些想法低估了有关部门的格局和胸怀,前几日刚在“学习强国”上看到了《八佰》预告片,并且传说中删除的“升旗”“护旗”的情节都得到了保留。

相对于影片本身,影片里的人物却是不折不扣的炮灰,四行仓库保卫战,与其说是一场战争,不如说是一场“表演秀”,目的是给河对面租界里的西方人看,为了给抗战在西方世界里争取更多的同情和支持(当然这种想法是很幼稚的),这场秀的主要内容就是:守军的死亡。所以他们在筑建工事的时候也知道是在为自己修建坟墓。

相对于这些中央军的德系装备师来讲,电影着重刻画更加底层和边缘的杂牌军、逃兵,他们怯懦甚至猥琐,在守卫战争中,他们也被当做先牺牲的炮灰,而恰恰是这些炮灰们的选择令人敬佩和动容。

前一段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时代的一粒尘,压到个人的身上就是一座山。如果沿着这个思路往下走,那么就是当这座山压下来的时候,个人要做怎样的选择呢?最直观的想法:一个人扛不起一座山,结果只有粉身碎骨,但却恰恰忽略了,如果大家都一起来扛这座山,结果又会怎样?

仓库的守军们不是不知道,他们必然会战败,他们一定会战死,陈树生身上捆满手榴弹,跳进敌人队伍里做人体炸弹,他也知道对整个战局无济于事,但他还是跳了下去,然后是兄弟们也捆满手榴弹,依次跳了下去。于是日军只能选择后退。

他们知道升旗必然会带来更惨烈的后果,但依然前赴后继地选择升旗和护旗,然后我们看到对岸的教授也愤然拿起了枪向日军开火。

如果当时的几十万军人都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就不会有这样的战局了吧。一个人扛不起一座山,但如果四万万人一起来扛的话,哪会让日寇如此猖狂?

在这些杂牌军当中,欧豪和姜武饰演的角色的转变是可歌可泣的,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应该的,毕竟不管出于何种动机,他们的身份都是国家的军人,抵抗外敌是本分。只可惜太多的军人没有交出合格的答卷。

对于老算盘这个贪生怕死的角色,影片也没有一味的予以谴责。他的陈述也不是没有道理,这个国家需要战士抗敌也需要不同职业的人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才能正常运转,他不善于打仗,只是一个文职,成不了英雄,这也是一个正常人真实的想法。只是外敌入侵,他也身披戎装,同样是血性男儿,如此选择,未免有所可惜。但如果他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为抗日作出贡献,也是值得肯定的。

可惜的是几个学生,影片中有台词说“要好好保护他们,因为他们比我们金贵”,战争要胜利,国家要富强,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学生没有经过任何的训练,上前线杀敌,勇气可嘉,但不是明智的选择。

记得当年读书的时候还宣传过一个救火的英雄少年,叫赖宁,后来也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救火是消防队员应有的职责,一个未成年人去白白牺牲是令人惋惜的。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对面的戏班子,尽心尽力,不分昼夜的唱戏鼓舞对岸的战士。那些捐钱捐物的人,那些高举标语牌,提示仓库里守军的普通民众。他们可能没有决然赴死的豪情,但同样也是抗战胜利的强大基础。

影片中还描写了一部分自愿做炮灰的人,应该是当时上海的帮会成员,实际上他们在抗日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但他们的功绩在历史长河当中被遗忘了,留下的只有类似于流氓一样的负面形象,影片特意用较长的篇幅表现了他们过桥送电线的情节,可见导演的良苦用心。

影片最得称道的地方,应该是导演选了这个题材。管虎曾经说过,趁着还有话语权,赶快把这个拍了,不然以后就没人再会去拍。他应该也知道会有停播的风险,也会有以后失去话语权的风险,他也是做好了做一个炮灰的打算。

战争的胜利,留下了很多声名显赫的大人物,但其实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这些无名的炮灰们,刘伯承元帅讲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农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而改革开放以后,无论是下岗潮当中失业的工人,还是对城市建设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农民工,尽管他们都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里,成了时代的炮灰,却是这个时代前进真正的推动力量。

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但也并不是没有缺陷,尤其从电影本身情节来看。

守军严防死守,却不知道地下的水道通往苏州河吗?

如果说升旗护旗有鼓舞斗志的作用,还不算白白牺牲。那最后一场撤退的戏,如果单纯为了保持军人的仪容,就分批次过桥。无疑给了日军袭击的机会,造成更多不必要的损失。为什么不一开始就选择快速冲桥?或者像日军进攻那样,让士兵在头上顶着钢板作为护盾。甚至是游过苏州河、潜水过河,这样不是能更多的保存战斗的力量?包括最后自杀小分队的作用和结局没有交代清楚。而且似乎也不应该让孩子去参加。

特派员的形象过于美化,战局惨败,国民政府及军队高层应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所有的人物都是伟光正,何至如此。比如这八百壮士的师长是何许人呢?

结尾看起来很燃,其实不是进攻去夺取胜利,而是撤退,而他们寻求庇护的是对岸租界里的英国人,不要忘记当年的鸦片战争。所以,最后依靠的还是自身的实力,有高涨激昂的热情固然是好,但是如何把这股热忱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变成实际的行动,增加相应的实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责任编辑:乔娇 TT0002)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