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娱乐
当前位置:娱乐 > 影视长廊 >

1937年《八佰》壮士守四行 个人的闪光点无法掩盖群体的失败

1937年《八佰》壮士守四行 个人的闪光点无法掩盖群体的失败
2020-08-27 11:16:43
仝卓回应被工作室讨债:泰国是您邀请我们全家去的09:04

1937年《八佰》壮士守四行

1937年10月,淞沪会战后期,一支湖北驰援上海的军队抵达上海郊区,他们穿过杂草丛生的荒野,看到的不是高楼林立的摩登都市,而是一片断瓦残垣……这是电影《八佰》的开头。这部两个半小时的影片讲述了:“八百壮士”孤军血战守四行的故事。

“舍生取义、慷慨赴死,阵地不会丢、国家不会亡……”真实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是怎样一场悲壮的生死阻击?

誓死抵抗:“与最后阵地共存亡”

“上面大大小小的炮弹弹洞和密密麻麻的子弹弹孔,是83年前留下的。”2020年8月19日,上海闸北晋元纪念广场,今年68岁的原四行仓库党委书记、总经理吕传良,指着眼前四行仓库的西墙告诉记者,“这面墙是最悲壮的见证。”

留在四行仓库外墙上的弹洞和弹孔

1937年10月27日清晨,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响起一阵枪声。这座六层楼的钢筋水泥建筑,是当时上海四大银行联合设立的营业所的仓库。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日军陆续攻占大场、江湾、闸北、庙行地区,企图切断中国军队后路。为避免被围歼,中国主力部队退撤至苏州河以南地区。

10月26日,第88师262旅524团副团长谢晋元临危受命,率1营官兵420余人留守闸北四行仓库,对外宣称“八百”余人,掩护大部队撤离。

为什么会选择四行仓库?“作为当时上海金城、大陆、盐业、中南四大银行的仓库,这里不仅墙厚楼高,而且非常坚固、易守难攻。”吕传良说。

他至今还记得——1983年,刚刚调到这里工作时,老师傅王燮范讲述“八百壮士”的情景。王燮范的父亲是当年留守仓库的员工,也是“八百壮士”最后的接应者。

淞沪会战后期,四行仓库已是一座城中“孤岛”——西北面被日军占领,东面和南岸是各国租界,这里也是上海最后一处由中国军队驻守之地。

10月27日凌晨,谢晋元率队进驻,指挥各连排利用仓库物资和沙包修筑防御工事,准备应战。

“死守四行仓库,与最后阵地共存亡。”谢晋元下达命令,“只要还有一个人,就要同敌人拼到底!四行仓库就是我们的埋骨之处!”王燮范的父亲目睹了这场慷慨激昂的动员。全体官兵怒吼:“誓与四行仓库共存亡!”

浴血奋战: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面是残暴的侵略,一面是英勇的抵抗。

10月27日清晨,第一股日军开始向四行仓库进攻。“八百壮士”早有准备,掩体内埋伏的步枪、楼顶上架设的机枪一齐开火。短短十几分钟,二十多名日本士兵就被全部消灭。

日军决不罢休,发起一次次丧心病狂的进攻。重型机枪、迫击炮、坦克、炸药……火力不断升级。

“下一个,跳,下一个,跳……”电影《八佰》有这样一个情节,戳中无数人的泪点——为阻止日军工程兵爆破墙体,守军战士们身捆炸药,一个接一个,慷慨赴死。

“湖北通城李满仓……”“湖南浏阳王金斗……”“娘,孩儿不孝了!”他们操着不同的口音,喊出最后的遗言,义无反顾、纵身一跃……和敌人同归于尽。

历史的真相同样惨烈。

10月28日黎明前,十几个日军偷偷潜至四行仓库墙下,企图用炸药炸毁铁门和墙壁。四行守军发觉后立即投掷手榴弹和迫击炮弹,狡猾的日军用两块大铁板护住头部和身体,继续埋设炸药。

千钧一发之际,年仅21岁的敢死队队员、二连四班副班长陈树生身捆数枚手榴弹,从五楼纵身跳下,拉开导火索,与敌人同归于尽。

上海作家沈寂在回忆文章中写道:“1937年,我14岁。家住新闸路口,隔苏州河就是四行仓库。我登高楼,用望远镜观望,亲眼目睹,一位战士全身挂满手榴弹,从空中跳下,炸死日军。这些惨烈的战斗场景,我终生难忘,应永载抗战史册。”

10月30日,激战进入第四天。日军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等人宣称,将不顾一切后果,采取极端手段,对付中国守军。日军封锁四行仓库对外的交通线,在国庆路上架炮向仓库猛烈轰击,步兵则从两翼进攻。谢晋元率部居高临下英勇还击,打退日军一浪又一浪的进攻。敌人在中国守军面前始终无法前进一步。

浴血之战,必死之心。武器装备原本占尽优势的日军,此时围着四行仓库徒呼奈何。

短短四天时间,“八百壮士”以阵亡10余人、伤20余人的代价,击退敌军数十次进攻,毙敌200多人,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军人气概。

壮士许国:“余一枪一弹,必与敌军周旋到底”

“舍生取义,儿所愿也!”——这是陈树生在纵身一跃、慷慨赴死之前,写给四川大巴山老母亲的一行悲怆的血书。

战斗间隙,谢晋元下令壮士们给家人写封简短的遗书,介绍这次战斗的情况和舍生取义的决心。

谢晋元和战士们在四行仓库留下的遗书

“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

“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

“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宜,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侮辱!”

……

为国尽忠,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据统计,这样的遗书在四行仓库共留下298封,它们中有的写给父母、有的写给妻儿,字字血泪,饱含忠勇刚烈之情。

“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谢晋元在这份亲笔遗书中,表达了愿为国捐躯、慷慨赴死的志向。“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

驻守在对岸租界的英军,曾多次劝说孤军卸下武装、退入租界,承诺保证部队将士们的人身安全。“我们是中国军人,宁愿战死在闸北这块领土之内,也决不放弃杀敌的责任。”谢晋元坚决拒绝,“魂可以离开我们的身,枪不能离开我们的手。没有命令,死也不退。”

牺牲与觉醒:北岸硝烟南岸热血

“当年为什么选择四行仓库?还有一个原因”,吕传良告诉记者,“这里位置特殊——背靠苏州河,南面是当时公共租界,隔着一条河就能看到对岸的战斗,拿着望远镜就能看清楚战士们的一举一动。”将保卫战选在此地,有意向世界表明——面对日军的侵略,中国军队英勇抵抗,以此来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在激战的四天里,数十万群众汇集在岸边观看。壮士们的英勇不屈极大地鼓舞着他们……来自苏州河南岸的慰问品和慰问信被一次又一次悄悄送进仓库。

四行仓库抗日纪念馆内塑像:杨惠敏将旗交到谢晋元手中

1937年10月29日,战斗进行到第三天,市民们突然看到四行仓库楼顶上飘扬着一面国旗,旗杆是用6根竹竿捆绑连接而成的。这是家住在租界、一名16岁的上海女童子军杨惠敏,冒死为四行守军送来的。谢晋元命人将国旗升在仓库顶层,此举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

据当时华东社记者报道:“民众仰首视之,亦显兴奋,对八百壮士忠勇奋发之精神,毅然起敬。”

众多外国记者也隔岸目睹了中国将士的壮举,连续发出战地报道:“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中国军队正在坚决抵抗侵略。”《泰晤士报》刊文称:“八百壮士是为人道而战,为文明而战,为和平而战。”向世界发出“中国不会亡”的声音。

10月30日,抱着必死决心,孤军奋战四天后,谢晋元收到上级命令——率部撤退到英租界。

英雄壮歌:“中国有你们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

曾经身为四行“八百壮士”一员的老兵王文川回想起当年,依然心潮澎湃。已经在轮椅上度过了30多个春秋的他,90多岁时依旧能用口琴吹奏出这首《歌八百壮士》。这琴声也曾经回荡在抗日战场,悲壮激越、血性昂扬!

“以身报国,誓不生还!”——在上海,70余万来自川、湘、桂、豫、黔、浙等地的中国军人,在血与火交织的战场上,用生命垒起战壕,以伤亡25万余人的巨大代价,先后毙伤日军4万余人,彻底粉碎了日军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今天,随着当年战争的史料不断被披露,我们可以更多了解到“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悲壮历史。

1937年11月,正值九国公约会议将在布鲁塞尔召开。中国代表团原本希望凭借这支孤军最后的抵抗,赢得西方支持,以此抵抗和制约日本侵略者。但是最终换来的,却是西方要求中国代表团从会议退席的“建议”。中国的利益,再一次被无视和出卖。

被出卖的,还有退守英租界的“八百壮士”。他们被缴械后关入形同监狱的“孤军营”中。1941年4月24日,日军收买4名叛徒,密谋将谢晋元杀害。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全面接管“孤军营”,“八百壮士”被押送到国内各地做苦工。为瓦解这支中国军民引以为傲的抗日队伍,日军还将其中数十人押送到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充当劳工,很多人被折磨至死。

毛泽东称赞“八百壮士”为“民族革命典型”

“八百壮士”用生命写下悲壮一笔!这牺牲唤起了中华民族同胞团结起来抵抗侵略的觉醒。无数热血青年受到感召,义无反顾地加入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1938年10月12日,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一文中,称赞“八百壮士”是英勇抗战、为国捐躯的民族革命典型。

薪火相传:硝烟散尽英魂永存

上海闸北,苏州河畔,昔日“八百壮士”激战之地,如今已建成“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

“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走进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83年前,谢晋元写给妻子的绝笔家书。

任凭岁月流转,生死记忆难忘。“20世纪80年代,当时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抗战故事。我受师傅王燮范的影响,关注到那段历史。”吕传良向记者讲述,在此地建立纪念的初衷。“历史不应该被遗忘,他们以苦难而壮烈的一生为民族荣光而战、为国家兴亡舍身的故事应该被保留下来。”

多年来,已经是上海市闸北区政协委员的吕传良,积极奔走、强烈呼吁在战斗遗址建立“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让市民永远铭记这段历史。2015年8月13日,纪念馆建成正式对外开放。

1937年“四行孤军留沪同志总会”(左)和1941年“孤军营敬赠谢团长纪念像”章(右),现存于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各类展品也是我们四处募集而来,热心员工义务为参观者讲解。在这期间,抗战老兵们也是鼎力支持,他们不断地提供各种珍藏的照片、书信、遗物等等,还经常来为参观者讲述亲身经历的这段历史。就是希望人们都能记住——以史为鉴,为民族未来而奋斗。”吕传良说。

硝烟尽,隔岸顾,再无喧嚣。

八十三年过去了,苏州河畔已是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唯有四行仓库纪念馆的西墙上,依旧弹孔密布,仿佛在提醒着后人:吾辈当自强。

个人的闪光点无法掩盖群体的失败

1937年8月31日下午,15点50分,88师262旅523团1营在八字桥与日军交火,打响了八一三淞沪抗战的第一枪。抗日战争中烈度最高伤亡最大的战役就这样打响了。国民党军基本集全国之力,把自己所有的家当投入到淞沪会战当中,海陆空所有部队都参战了。日本也是添油战术,最后由小型试探变成会战,淞沪会战一共持续超过三个月,最终结果虽然让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破灭,但是也导致了中国在抗日战争前期大溃散的局面。据统计双方投入近百万人员参战,其中国民党政府超过80万,伤亡近30万,日军投入25万兵力,伤亡40672人。但根据后来日本防卫厅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日军实际伤亡98,417人,现在我们重新回顾一下曾经的战役。

双方算计,战前挑衅,蒋公精打算盘

在淞沪开战之前,中日之间已经打响初步的战斗,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军老套路以失踪士兵为由开战了,之前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条约《何梅协定》被日本人抛到了一边。日军的战略态势明显是由北向南侵蚀,进而灭亡中国,当时蒋介石认为需要开辟第二战场,缓解北方的压力,觉得上海是个突破口,能够在上海打开局面,再次呈现日军东向西的第二战场,同时上海拥有着大量的租界,在“国际友人”面前秀个操作,希望能够得到国际支持,制止日军侵华,真是美好的幻想,这个操作不得不服。对外国势力干涉的期待从最初到最后都是蒋公最大的梦想。在七七事变之后为了保住首都南京,国民党政府开始在长江撤航标、建炮台,开始构建长江防线。

会战前期,国民党军队计划以海军堵住长江,首先打掉日军的海军舰队,但是筛子一样的国民党政府,那么重要的秘密泄露了。日军海军舰队提前逃脱,之后就是这个舰队让国民党军队吃了大亏。8月9日,日军开着车大摇大摆的进入虹桥机场,两人最终被驻防军队击毙,明眼人一看就是老套路,不管是九一八还是七七事变,日军都是相同的策略引发冲突,套路不管老好用即可以。这个事件也侧面说明了日本军队并未有从上海打开缺口,进攻大陆的计划,典型的也是同上面一样“下克上”下面挑起事端,引动上面战争策略变化。说明蒋公在打上海上确实也是做到了日军的措手不及,所以在战斗前期,国民党军队还是获得了一定优势。

其实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还有另外的战略构想,也许是国民党政府当中军事素养最高的蒋百里其实提出了著名的“淞沪开战并扩大之,引诱日军沿江而上”,这个战略其实抱着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为目的,以长江防线的大战略纵深为条件,边打边撤,消耗敌军的兵力为主,为后期的反攻创作条件,当然自诩为战术高手的微操大师,蒋介石当然只相信自己的判断了。

英美列强叫停未开战,国军就失先手

10日,国民党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中央教导团、88师等国民党精锐部队也进入上海,所有人都知道战斗马上就要打响了,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打,还是那句话,筛子一样的国民党政府以为自己很保密的事情,真的地球人都知道了,按照原定计划,中国军队将在8月13日拂晓对在上海的日军发起进攻。在8月12日下午,列强驻沪领事团就出面了,说“二十四小时内勿启战端。”

然后,然后,蒋介石竟然真的叫停了已经箭在弦上的进攻,命令张治中:“希等待命令,并须避免小部队冲突为要。”这个操作真是天秀啊,箭在弦上悬崖勒马,原本是要打一个日军措手不及的,现在又给日军防御机会。终于在8月14日下午三点,国民党军队发起了总攻,比原计划晚了将近三十个小时,这让日军多了30个小时的准备时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调兵遣将修筑工事了。

一寸山河一寸血,没有一个战士是孬种

正如当时的总指挥冯玉祥后来评价所说:“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3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

又如当时已经与我党失连,著名的共产党员郭汝瑰的绝命书所言“我八千健儿已经牺牲殆尽,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钧座。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革。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日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最终驻守左翼抵挡日军从长江登陆的14师最后仅剩2000人撤退,损失了6000多优秀战士。

当时真正做到军民一心团结一致,战斗初期也确实国民党军队势如破竹,差点从上海东北把日军赶下海,之前曾提到因为失密日军舰队逃出生天,这时候是日本海军逞威时刻了,日军依据工事和海军舰炮的支援,最后三千人负隅顽抗,缺乏重火力的国民党军队不能快速取胜,农业国和工业国之间的战争就是那么遗憾,最终战斗也由突袭战变成了相持战,在日军加大军事力量投入之后,攻守异位变成国民党军队的防御战,到最后变成溃逃战,攻守异位了。

蒋介石神操作不断,飞将军满载而归

在淞沪会战当中,蒋介石在后方依旧微操不断,直接遥控前线战斗,只可惜技不如人,平白浪费了战士鲜血。蒋介石在初期战略目标未达成的情况下,蒋介石觉得先撤退保存有生力量,但又希望在列强面前表现出和日军决一死战的信心和能够和日军对抗的能力,希望获得列强支持,不管什么时候蒋公的算盘都是希望获得列强的支持,根本没有考虑过凭借自身努力达成目标。

在双方僵持至10月20日,在两个月的战斗中,国民党军队实力大损,准备开始撤退的时候,但是让孙元良的88师继续固守的神操作,这真是所托非人,飞将军孙元良最擅长的是最各种危机时刻抛弃友军,自己逃出生天。这次他还是这么干的,这次他就找了当时真正掌实权的顾祝同,花言巧语,顾祝同这个软耳朵菩萨原本准备死守了,在一劝说之后,那就让手下的一个团守上海吧,那就是谢晋元的加强营。孙元良开开心心地在淞沪会战当中前期先是贪墨财政部为88师拨了26万元国防工事费。未花分文原地利用各种垃圾搭建干事,结果由于材料质量不合格,工事防御效果低下,无法抵挡日军重火力,中期相持的时候真是酒照喝,舞照跳,贪墨各种全国人民捐献过来的物资,到最后撤退的时候由闸北至沪西新泾,还派出十几辆车去抢了日本丰田纱厂人抛下几千大包日本棉纱,然后运到无锡苏州一带贩卖。淞沪会战孙元良自己转一圈,满载而归,赚的是盆满钵满。

八百壮士孤军奋战五天,困守英租界8年

谢晋元手下仅有四百多人,但是号称八百入驻四行仓库,扼守苏州河,与英租界隔河相望。四行仓库的位置非常特殊,背靠苏州河,河的南岸就是英国的租界,原本四行仓库是四家银行的储备仓库,里面是用来存放现金和金条的,墙厚楼高,架上机枪那就是一座大碉堡,而且里面存放了大量的食物和弹药,完全可以和日本人硬耗半年。优势的地利以及日军害怕触怒帝国主义伙伴英国,无法使用重武器,只能以步兵轻武器进攻。10月26日至11月1日,据守四行仓库仅五天,在蒋介石授意之下,缴械进入英租界,之后一直被英军看守,无法进出英租界,直至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入英租界,手无寸铁的八百壮士成为了日军俘虏。

在八百壮士驻守四行仓库的时候,民众连夜写歌称赞“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战守四行;四面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飘荡。八百壮士一条心,十万强敌不敢挡。同胞们起来,快快赶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甚至还有童子军杨惠敏泅渡过苏州河,送来国旗鼓舞在上海抗战军民的信心。

壮士的血其实是白流的,虽然客观意义上鼓舞了抗战军民人心,但是另外一方面也让国民党内部战士发现——原来自己只是炮灰,对国民党军队后期的消极抗战起到客观的影响,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被抛弃。

兵败如山,开始抗战的败逃之路

在决定撤退之后,整个国民党军队竟然毫无撤退计划,20万军队,如散沙一般被日军衔尾追击,战略后撤变成大溃逃,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地抵抗,最终实力大损。本次参与淞沪会战的国民党军队中都是国民党军中实力部队,比如著名的“德式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实现德式装备与编制,另有87师、88师、36师整编组建,这些部队是当时最顶级的战斗力了,在淞沪会战后,因为蒋介石的瞎指挥,实力丧失,到南京保卫战之后,基本就损失殆尽。比如郭汝瑰所在的14师原本是增援华北战区的,被拉到淞沪。最远的是来自宝鸡的51师,真是举国之力送到日军虎口。

国民党军队在上海集中大量兵力集中,削弱了华北抗日战力,却又没有保住上海,军力大损的国民党军队难以守住南京,导致长江门户洞开,威胁到了华中腹地威胁极大。真是一步不成,全盘皆输。罪魁祸首是谁呢?不言而喻,虽然最初打个日军措施不及占据优势,但是抽调其他战区实力,一站丧失全国军力精华,在明知战事不利地情况之下,还寄希望于他国干涉,在决定撤退之时又不组织有效方案分批掩护,最终导致抗战前期局面糜烂。

(责任编辑:于浩淙 Hzx0176)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