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娱乐
当前位置:娱乐 > 影视长廊 >

《信条》里时间钳形运动是什么 诺兰的时间钳形运动

《信条》里时间钳形运动是什么 诺兰的时间钳形运动
2020-09-08 13:37:57
张颂文风波后续:重回剧组获欢迎 爆料人道歉09:01

《信条》里时间钳形运动是什么

诺兰导演的镜头,把时间、空间、梦境、过去、未来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成故事元素。《盗梦空间》里把潜意识的层次用七重空间搭建起来,莱奥那多敏感丰富的表演,成就了那部心理学大作。

《信条》则是把时间拆开,像解开一段两股绳索,一个未来,一个过去。小黑后来终于明白,他所见到的尼尔,早已不在人世,只是逆向回来帮他。

剧中最大的“钳形”,是小黑作为男主,没有姓名,没有家人,我想是有喻意的。人类起源于非洲,用一个没有名字的黑人主角,导演可能是把对人类的时间思考,推演到非洲大陆那个原点,所以剧中有一句台词:“无知是我们最大的武器”。

影片的音乐里有很多种鼓声,层次、密度、音色都与情境紧密粘连,建议找一个大一点的厅去看这部片子。

诺兰的时间钳形运动

未来的蓝诺兰告诉现在的红诺兰:甭管观众能不能看懂,按你的想法拍。

红诺兰领悟了,他借片中女科学家之口对观众说“不要试图去理解它,要去感受。”于是再无桎梏,整部电影成了诺兰个人的一场时间钳形运动。

如果真听进去了诺兰的劝诫,就该知道整场电影中精巧的结构,复杂的时间线,壮观的画面等等,实际上都属于魔术中的障眼法,用意是将真正深意的掩埋起来,等待有人来挖掘。

导演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往往就喜欢玩弄这种“藏在深处,找不找得到看机缘”的花招,例如新海诚的《天气之子》,表面上是在讲少年少女的爱情故事,然而其内核是反社会价值,去歌颂类似杨朱“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的个人主义。如果没看出这层的人,他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不高实际上完全在导演的意料之中,导演也不在乎。

扯远了,回到《信条》这部电影,上映后全网都热衷于分析其复杂的时间线和精巧的结构,要么就是一片骂声,却没人在意障眼法背后,诺兰在影片中藏起来的真正有价值的深刻信息。

世人买椟还珠自古有之,可时至今时依然令人唏嘘。

今天鄙人不才,想谈谈《信条》中那些被诺兰掩埋起来的深刻意义。

1

“不要试图去理解它,要去感受。”

举凡理解,必须先要建立一个基点,而基点通常难以跳脱出旧的认知,用旧认知去理解旧事物,或与旧事物相似的新事物,基本是OK的,但假如遇到的是新事物呢?

人们习惯拿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一件事,也就是许知远所谓的“带着成见看世界”,他的理由看似充分“如果你不带着成见,那你对世界根本就没有看待方式”。

而实际上这是经不起推敲的,我们为什么要去看待世界?我们只不过是渺小、愚蠢、没有自知之明的人类而已,又有什么资格去看待世界?

无论掌握了多少知识,在面对整个世界的未知时,我们的价值观都是狭隘的,再用这个狭隘的价值观去看待世界,能看到什么?

不还是狭隘吗。

拳击界的哲学家阿里曾说“如果你在50岁时看到的世界还跟20岁一样的话,那你就知道你浪费了30年的光阴”。

而诺兰正是打破这个结构,告诉我们,不要试图去理解它,要去感受。

私以为这个道理非常深刻,只是因为诺兰没有展开去讲(或者是不屑于?),而被所有观众给忽视了。

我们总认为先有理论,才能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其实完全相反,我们并不是把理论付诸实践,我们是在实践中创造出理论。

在鲁宾斯坦的回忆录中,他讲述了自己如何试图让黎凡特露天市场的一个小贩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应用博弈论的概念,而不是应用祖传的技巧。但鲁宾斯坦所提议的方法并未给双方带来一个可以接受的价格。随后那小贩告诉鲁宾斯坦:“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在用我们的方式讨价还价,你为什么尝试改变它?”鲁宾斯坦坦言道:“听到这话,我羞愧地离开了他。”

从另一个维度去讲,什么是成长?

成长不是我们用固有的价值观去评判世界,而是让世界来丰富我们固有的价值观。

世界本就是混乱的,只有抛弃一切成见,去感受未知的世界,才能从中看到一丝真实。

2

“发生的,是已经发生的。(what’s happened,happened.)”

电影中主角团的所作所为,都是力求现在的人类不被未来的人类毁灭,而无法改变在未来人类因为环境恶化即将毁灭的事实。

因为在这部电影里,不存在平行宇宙,事情的发生是唯一的,虽然人类拥有自由意志(freewill),但所谓的自由意志也是被决定的,所以用宿命论来概括这部电影的基调可能是不够合适的,而要用对宿命论的宿命论,也就是决定论来定性。

(宿命论和决定论的区别,简单的讲,宿命论就是无论你做什么,都改变不了未来的某个结果;而决定论则是,你可以做什么来改变未来的结果,但你做的这些事,以及改变的那个结果,都是唯一的、且注定会发生的)

基于这样的认知,诺兰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将精力投入到过去和未来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what’s happened,happened”,你不能控制任何结果,只能追随心中的“信条”。

已经发生的,永远不可能让它不去发生。要想改变未来,我们不应沉湎于过去,而是从过去的经历中总结和反思,再回到当下,尝试做出与过去不一样的改变,以拥抱有无限可能性的未来。

在全片中,由约翰·大卫·华盛顿饰演的主角没有任何姓名,接到的任务也是模糊不清的,更没有明确的目标,唯一确定的是一个单词「TENET」,信条。

英雄并不天生就是英雄,相反,他开始于一个无名小卒。

片中最让我感动的一段对话来自于无名跟丢了钚241后,印度军火商普利亚问了他一句“你认为拯救世界靠你一个人就能完成吗?”无名只是回了一句“我知道靠一个人不行,但我正在做啊!”

所谓英雄,只是在无数个平庸的当下不满足于做平庸之事的普通人,这个普通人不接受外界给他的“你只是个普通人”这一设定,而去勇敢的做英雄之事,接受英雄要承担的风险,最后实现“脱胎换骨”。

而包括我在内的芸芸众生们,却总是在用过去的经历(如丢失钚241)来定义现在和未来,接受了自己是个普通人这一设定,去选择成为一个普通人。在做了这个选择之后,还要将锅甩给天赋(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和外界(因为大家都在苟且,所以我也只能苟且)。

悲哉。

3

倒退

电影的时间线大多是往前的,而少有一部电影的内核在于“倒退”。

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都在前进,但这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少有人将“进步”视为一种追求。

然而,随着科学的诞生,人类的各项需求被满足,同时欲望也在增长,发展的科学又接着去满足人类增长的欲望,人们就如同发展了新大陆一样,迅速抛弃了信仰,投入到对科学的热忱之中。在这股浪潮之下,不接受科学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人被视为愚蠢,称之为“进步主义”。(这里的“进步主义”并不是严格的哲学定义,只是为了方便理解写在这里。)

我们出生于进步主义的时代,于是很自然的,将进步主义视为一种天然正确的价值观,但先贤们并不这样想。

历史上包括老子、庄子、孔子、柏拉图、马克思、释迦摩尼在内的很多伟大思想家,都或多或少提出过一些或很多在我们现在看来是“倒退”的思想。

举个例子,很多人现在为《道德经》中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辩护,说这并不是一种支持社会倒退的思想。

不,这完全是一种曲解,如果以目前的价值观去判定,老子就在表达一种希望时代倒退的态度,只是在老子的价值观里,他认为这是进步。

先不谈小国寡民的乌托邦理想能不能实现,让我们来考虑下这种观念的必要性。

二战时,美国的核试验成功了。负责人奥本海默说:“成功了。”他的同事班布里奇说:“现在我们都成了混蛋。” 之后,奥本海默认为自己的双手沾满了鲜血,而且拒绝参与氢弹研制的计划。

事实证明,奥本海默和他同事的忏悔不无道理。

1962年10月27日,苏联海军B-59号潜艇在接近古巴外海时遭遇由美军“伦道夫”号航空母舰和11艘驱逐舰构成的封锁编队。美军舰船通过声呐探测到了水下的不明潜艇,并展开追踪,美军驱逐舰在B-59潜艇附近投掷了训练用深水炸弹,意在逼迫潜艇上浮以辨明身份,但B-59上的官兵们并不知道在周围爆炸的是训练用深弹,他们都认为潜艇正遭到致命攻击,在巨大的冲击震荡下,B-59艇长瓦连京·萨维茨基海军大尉失去了冷静,他认为战争很可能已经爆发,决定发射艇上的机密武器:一枚T-5型核鱼雷,与他同样紧张的政委伊万·马斯连尼科夫也表示同意。

按照苏联海军条令,只要艇长和政委达成一致就可以动用“核武器”,但由于B-59号是编队旗舰,所以艇上增编了一名编队指挥官,同时也是副艇长的瓦西里·阿尔希波夫,萨维茨基向他征求意见,冷静的阿尔希波夫对于发动核攻击的后果比另外两位军官更为清楚,他表示强烈反对,并使艇长萨维茨基也冷静了下来,最终没有下达发射核鱼雷的命令。

就是他的这一决定,避免了核大战的爆发甚至是人类的毁灭。

在古巴导弹危机,和不知何时会爆发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前,人类虽频繁遭遇战争和疾病,但何曾面临过被毁灭的风险?

整个宇宙的发展,无论最后是“热寂”或是什么,我相信总归是有一个终点的,宇宙都如此,那么如果将人类视为注定会消亡的物种,我们的终点又在哪呢?

人类从蒙昧走向无知的这个道路,如果放到更大更广的时间轴上去看,或许并非是一个生命力越来越旺盛的曲线,反而是一个越来越接近毁灭的曲线。

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武器?爱因斯坦的回答是:不知道,但我知道第四次用的肯定是木棍和石头。

在《信条》中,未来的人类因为过度发展,导致环境恶化,地球不再适合人类居住,所以未来的人类想要倒退回现在的世界,重新开始。然而,what’s happened,happened.未来的人类依然避免不了被毁灭的命运。

把时间拉长看,科学是个怪物,它只会不断的自我强化自身,而不会衰退。科学不会管它对人类到底有利还是有害,只会不断地被挖掘,无限的为人类所用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乔娇 TT0002)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