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娱乐
当前位置:娱乐 > 影视长廊 >

《信条》时间逆转机器的奥秘 烧脑电影《信条》到底讲了个啥

《信条》时间逆转机器的奥秘 烧脑电影《信条》到底讲了个啥
2020-09-08 16:33:53
仝卓回应被工作室讨债:泰国是您邀请我们全家去的09:04

《信条》时间逆转机器的奥秘

这个向来喜爱玩弄时间的男人,再次精进完善了,他心中关于时间洪流的意义。

于他而言,时间是个很有趣的命题,也是缠绕他后半生电影题材的主题。

在他看来,穿梭在现实与梦境间,漫游在宇宙与回忆间。

时间都是极富存在感的东西。

因为它,人的存在,人的思考,有了更深层次的东西。

一则是爱,二则是因果。

爱与因果,是不以时间的变化而转移。

他电影的难懂烧脑,从来不是刻意为难观众,而是他自我对时间的思考。

在网友们看来:

其他导演的电影看不懂:是部垃圾。

诺兰导演的电影看不懂:你是垃圾。

如果你愿意花时间,去琢磨诺兰在影片里,埋下的所有伏笔和深意。

你就会不由自主爱上他,大赞一句:

这个男人的脑子,实在太牛逼了!

9月初的《信条》,刚上映就直接破亿。

虽然在评分评价上,观众褒贬不一。

爱的人夸它牛逼,不爱的人吐槽它乱炫技。

私以为,《信条》是诺兰进化出的崭新精品,

无论是从时间脉络,脑洞开发,

还是结构上,人物多主线演进,它的框架无疑玩到了极致。

其中,回文式对称的叙事结构,就是它在《信条》中玩出的新花样。

前后事件的正向逆向,组合起来,就是与片名《TENET》般对称的镜像。

(以下涉及部分内容剧透)

其实这次的故事主线并不难懂,想要理清时间顺序也不算难。

你去豆瓣研究,没一会就能懂,这里暂且不谈。

我想说的是,整部最有趣的,是影片提出一个新概念:“逆熵状态”。

首先,在目前正常自然法则中,事物遵循“熵增”原理,构成事物的粒子从有序向着无序发展。

而影片中的设定是,某研究通过某种钚元素帮助,建造出一道机器闸门,将粒子变为“逆物质”。

从而出现“逆熵”现象,也就是回到过去时间点。

关键是,有且只能回到过去,无法穿越到未来。

所有回到过去的人事物,都将呈现倒退式生活的姿态。因为在逆熵状态下,事物的运动状态完全相反。

好比,温度从冷传递向热,热感变成冷感,人会倒行,鸟会倒飞,射击的动作是让子弹回到弹夹。

因此逆转状态下,人类无法自主呼吸,需要时刻佩戴氧气罩,

这就构成影片中,区分人物正向状态、逆向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觉得诺兰最牛逼的地方,不是提出这个概念,而是在玩。

意思就是,拍这种时间概念的很多,

最绝的是,诺兰在逆熵状态下,同一个时间点,同一拨人,玩出时间层次感,

他一直在埋伏笔,做暗示,你要上下文对应去宏观看这部片,

你就能明白,这个男人又进化了。

他不满足于浪漫与感人,不再局限于领悟,而是上升到偏干涩的因果论。

有因必有果,过去不能改变,未来却可以变化。

实际上,《信条》更像在讨论一个时间的哲学命题,

祖父悖论下,是人之何而存在的大命题阅览。

当然,提到诺兰的“时间系列”。

很多人可能会更偏爱《星际穿越》、《敦刻尔克》以及《盗梦空间》。

又或者是更烧脑型的《记忆碎片》和《致命魔术》。

毕竟前者缔造出,时间主义下的浪漫情怀,令观者闻之落泪而震撼。

后者在寻找自我中又有新境界,反复琢磨,不明觉厉。

相比较下,《信条》确实少了点内味儿。

得承认,对比这几部来说,《信条》总体色彩是偏弱的。

最显著的缺点是,无法让观众共情。

这部片,更像理科生想用一部电影的时间,告诉你关于时间的新玩法,更新叙事的新方法。

唯二两处动情处,是男主和伙伴尼克的生离死别,还有对女主的人性化宽容。

也就点到为止,没有过度延伸。

所以它没有《星际穿越》赋予深刻爱的意义,也没有《敦刻尔克》海陆空三线交汇的悲壮感。

即便《信条》故事主线的构造,堪称完美精致,

缺少了点共振的人情味,也就少了澎湃的爆发点。

过于剔除所有不必要的分支,导致所有人事物的存在和台词,只为了故事演进而存在。

看起来线条完美,实际观感不佳,

以至于多数人看完即忘,心中没啥震撼。

特别是,影片中男主过于仁慈的英雄主义,女主过分局限于自我报复的卖点,让人有些不适。

甚至有网友吐槽,女主的存在就是败笔。

总有人觉得,诺兰喜欢班门弄斧,故作深沉,

不愿意好好讲故事,非要套用各种烧脑的公式,硬生生提高电影所谓的逼格。

乍看起来确实如此,事实上不然。

诺兰拍电影,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时间领域的一个个里程碑。

他完全不care观众看不看得懂电影,不在意观众会不会觉得他电影过于烧脑。

就像上文我说的,电影是诺兰人生命题中的一份答卷。

在诺兰的时间宇宙中,有三个人对他意义非凡,分别是:

埃舍尔,巴赫,博尔赫斯

埃舍尔的画,巴赫的音乐,博尔赫斯的诗,都在不同程度上,启发他时间空间的构造。

(有兴趣的人可以研究一二,是真的有趣)

可以并行,可以叠加,可以穿越,可以逆转。

诺兰的电影,就连配乐都隐藏秘密。

烧脑电影《信条》到底讲了个啥

导演诺兰曾执导过《记忆碎片》、《致命魔术》、《黑暗骑士》、《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口碑、市场双丰收的大片。

与科幻标签相比,影评娱媒、观影群体贴给这个导演的更多的是“烧脑“。

从《记忆碎片》讲述时间定格到《失眠症》模糊日夜交替,到《盗梦空间》营造的多层梦境时间,再到《星际穿越》的改变时间维度,乃至《敦刻尔克》的陆海空三时间线交叉,诺兰利用理论科学上的超概念打造了一部部烧脑科幻大片。

此次上映的《信条》聚焦时间逆转与多重平行宇宙,将诺兰的烧脑系列再次拓展。

擦拳抹掌的观影者带着对大师新作的期待兴奋的进入影院,又带着无限的迷惘走出影厅。

“《信条》究竟讲了个啥?”

“一开始我以为我看懂了,中间我觉得我应该懂了,后来我发现除了枪战我啥也没看明白。”

这恐怕是大部分观影者的直观感受,《信条》真的那么晦涩难懂吗?《信条》到底在讲什么故事?

观影必备知识

与《终结者》等科幻大片的直观易懂不同,要想看懂诺兰的作品,观影者们需要自备些基础的科学知识,这一点,在《信条》里再次得到印证。

1.关于片名《TENET》(中文译:信条)

影片英文原名《TENET》,TENET是一个回文结构单词。最早出现于庞贝古城遗址的“萨托尔魔方阵”石碑上,石碑上有一组拉丁文单词:Sator Arepo Tenet Opera Rotas

无论是怎样的阅读顺序,都可以得出SATOR、AREPO、TENET、OPERA、ROTAS,这五个词。

直译过来有两重含义,其一为播种者阿里坡用轮子工作;其二为创始者控制时间之轮。

结合影片与石碑,信息点开始清晰:石碑的第1行,Sator,是片中俄国寡头的姓氏;第4行,Opera(歌剧院),则是片中第一场戏发生的地点,而,Tenet就在这五个词的中间,影射影片中的时间闭环理念。

石碑最早出现在庞贝古城,而影片中,反派俄罗斯寡头萨特多次和妻子提及要将儿子麦克斯送往庞贝遗址游玩。

时间闭合,环环相扣,开始即结束,结束即新生,这是《信条》时间旅行的惊艳之处。

2.关于庞贝古城

影片中数次提及庞贝古城。这既与影片名称由来呼应,又暗示了这是一个讲述新生与毁灭的故事。

庞贝古城(Pompeii)是亚平宁半岛西南角坎帕尼亚地区一座古城,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

据记载,庞贝城由奥斯坎斯部落兴建于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89年,庞贝城被罗马人占领,成为罗马共和国的属地。

得益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庞贝城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人口集中,贵族富商纷纷到此营建豪华别墅,尽情寻欢作乐,繁华景象一时无二。

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整个城市被掩盖于火山灰之下。1594年,人们在萨尔诺河畔修建饮水渠时发现了一块上面刻有“庞贝”字样的石头,一座古城面容渐露。

3.熵(Entropy)与时间旅行

影片中,女科学家劳拉提到了一个科学名词“熵”(Entropy)。

“熵”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于1865年提出,用来表达能量或物质有序或失序的状态,一个系统越混乱熵值就越高。

抛开纯粹的科学理论,影片中,熵与时间线的关系可以理解为,随着熵的逐渐增加,时间流动开始出现方向性,而在宏观世界里熵是逐渐增加的趋势,即,从有序到无序。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增加,整个世界只会从混乱走向更混乱。

现有的科学研究表明“回到过去”这种时间旅行方式是不可行的,其原因就在于,从时间维度上,我们所处的宇宙处在熵增的过程中。

为解决这一已知科学难题,影片《信条》创造性的进行了科学假设,即“熵减”:时间旅行不再是通过精密的科学仪器直接定位到过去或者未来的某一个时刻,而是穿越者要经历一系列的熵减过程,再通过转换门进行转换,才能“回到过去”。

在这种假设理论的基础上,要想“回到过去”就必须再度体验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且是逆向化的体验。举个例子,跑步者从起点A跑向终点B,如果跑步者想要穿梭回到起点A的时间,就必须从终点B倒着跑回A。

在熵增的环境下,我们是由因到果,而在熵减环境下,我们是先知结果后知原因。通过熵增熵减的时间转换,未来人可以将未来已知的信息传递给过去的人,利用时间上的优势来影响事情的走向。

影片中,反派萨特对男主和尼尔行动的掌握、尼尔对未来的预言以及男主的精心计划都是基于这一科学假设。

4.祖父悖论与平行宇宙

影片中,为抢救中弹的凯特,特工尼尔和男主计划通过旋转门进入逆时间,而在进入逆时间前,他们讨论了时间连贯性的问题,其中提及关于祖父悖论。

祖父悖论是关于时间旅行的悖论,由法国科幻小说作家赫内·巴赫札维勒在1943年出版的小说《不小心的旅游者》中提出。

在《不小心的旅游者》中假设了这样的一个场景:假如你回到过去,在自己父亲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母杀死,但此举动会产生一矛盾的情况--你回到过去杀了你年轻的祖父,祖父死了就没有父亲,没有父亲也不会有你,那么是谁杀了祖父呢?或者看作:你的存在表示,祖父没有因你而死,那你何以杀死祖父?

要解决祖父悖论带来的逻辑混乱,就必须引入一个特定的时空假设,即,时间旅行是存在的,或者说多重的时间维度是同时存在的,而这也就导致平行宇宙的存在。将平行宇宙理念发挥到极致的当属漫画巨头漫威,据不完全统计,在漫威作品中,平行宇宙多达千余个。

而据BBC记录片,已验证的科学理论认为,平行宇宙的存在不只是一种科学假象,如果将时间维度作为一种参照,那么至少存在2个“自己”,而这2个“自己”分别处于不同的平行宇宙,这一理论为“祖父悖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信条》电影当中,未来人成功“穿越”时间并影响事件走向,依照“祖父悖论”既然事件走向已被改变,那未来人为何还要逆转时间穿越过去呢?

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导演默认了平行宇宙的存在,即在未来人的时间线上,事情照旧发生,而在另一宇宙时间线上,因为未来人的影响,灾难被避免。

基于以上科学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胆的假设: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的维度,通过时空折叠,我们可以进入另一个时空宇宙,利用当前时空宇宙的时间优势为另一时空宇宙传递信息,以影响另一平行宇宙的现实。

这恰巧也是影片《信条》故事线延续的一个重要前提。

同时,如影片中尼尔多次提及“Everything that has happened will happen, and will always have happened.”(中文译:已经发生终将发生。)导演利用一场时空影像,告诉观影者们,既定的事实无法更改,未来和过去互成因果。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乔娇 TT0002)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