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的视频用11分钟讲述了自己二舅的故事,被不少网友称为“现实积极版”《活着》。视频里,二舅幼时聪颖过人,因患病误诊落下残疾,但辍学后的二舅没有放弃,自学成为一名木工;青年时扛起家庭的责任,给亲人制作新婚的所有家具,为养女买房耗尽半生积蓄;66岁时任劳任怨照顾88岁的母亲。在村子里,他是远近闻名的能人,帮村民修理各式各样的电器、玩具、劳动工具,清贫度日,一生未婚。
不少B站用户感叹,这个视频自带一种“冷峻的幽默感”,平淡的叙述,偶有的玩笑和打趣,配以几乎不加修饰的镜头画面,便足以动人落泪。有网友点赞“这是我今年看过最高级、最好的视频”。“这部微缩的纪录片,何尝不是普通人的一生。”
生活中的二舅什么样?“有次无意间看到二舅的手机,里面都是学习各种修理技能的小视频。”唐浩介绍,二舅虽然身体上有残疾,但学什么都很快,脑袋灵、干活儿好,又乐于帮助村里的老人修东西,所以大家都很尊敬他。只要村民有需要,一喊二舅,二舅就会上门帮忙。二舅走路稍慢,有时候村民等不及,就先出去干活儿;二舅到了,就在村民家把东西修好,又默默离开,也不收钱。
为表示感谢,村民会来到二舅家中,遇到二舅就把钱给他;如果遇不到,就把钱放在家里,或捎带一些自己刚收获的蔬菜、瓜果、鸡蛋。
“二舅”的故事,重叠了许多普通人的身影,引发观众的广泛共情。数万条评论中,不少观众回忆起自己的至亲,“像极了我大舅”“特像我爸爸”“想起了我的外公”。这些普通人往往藏于平凡市井,却如二舅一般身怀绝技,奉献他人。网友“素心一缕”说:“我爸也是木匠,做了很多家具,爱看书爱研究,会接上下水、暖气管,铺瓷砖,修各种小家电,种地。我问他,爸,你咋啥都会呀?他说,这就是生活。”
不少观众则联想到余华的小说《活着》。余华在序言中写道:“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这段对“活着”的阐述,用于形容二舅苦难而坚忍的一生,也较贴切。
视频当中,有不少适合互联网传播的“金句”,诸如:“这个世界上第一快乐的人是不需要对别人负责的人,第二快乐的人就是从不回头看的人。”“遗憾谁没有呢?人往往都是快死的时候才发现,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直在遗憾过去的遗憾。遗憾在电影里是主角崛起的前戏,在生活里是让人沉沦的毒药。”
回应:让二舅安安静静地生活吧
该视频的流行,也引发了一些争议。部分评论人士对故事和人物的真实性存疑,有观点认为,这些金句和互联网流行的“鸡汤”并无二致,对“二舅”这一人物的塑造也有浪漫化苦难、消费苦难之嫌。
某博主用11分钟讲述了农村二舅的一生,在视频里面讲述了小病被误诊落下终身残疾的痛苦;有乡村传说般的老天赏饭;有领养被抛弃的小孩并带她长大成人的善良;有和没离婚的女人相依为命的爱情或者叫“丑闻”等。
2023年高考的学生,应该是2005或者2004年出生的。根据我国人口出生数据,当年出生人口在1700万左右,读高中的比例大约50%,可以推算2023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在850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