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有什么风俗吗
1、吃龙食:在这一天,许多饮食的名字都以“龙”为代称,例如说,吃春饼,就代表着“吃龙鳞”;吃面条则代表着“扶龙须”;吃大米则代表着“吃龙子”;吃混沌则代表着“吃龙眼”;吃饺子则代表着“吃龙耳”。而这些习俗都是为了“唤醒龙”,以求得年年风调雨顺的祥瑞。
2、理头发:理发店在二月二日这一天可谓是非常繁忙了,许多人都会在这一天理头发,那是传说中,只要在2月2剃头,就会在接下来的一年中福星高照、鸿运当头,等于获得了一个好彩头。
3、接姑娘:出嫁的女儿需要在这一天返回自己的娘家,“返家”也是有说法的,必须娘家人亲自去接女儿回家哦。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在正月里住在自己的娘家,拜年之后需要立刻返回自己的婆家,但是到了二月二这一天,女儿必须回娘家住上一段时间休息一下。在这些日子里,姑娘们不能够干活,必须以“休息、轻松”为主要目的。因为二月二代表着新的一年,因此娘家人需要犒劳一下女儿。
4、引龙:许多人在这一天,都会拿着水桶到河边或者是水井边取水,在汲水的时候,需要在水桶里面放一些铜钱,然后提上水之后需要一边走路一边洒水,到家后,将剩余的水倒在水缸里面。这样,就代表着将“钱龙”引到了自己的家中。注意哦,在洒水的时候不要说话,以免将龙吓走。
5、祭灶:这是南方的习俗,在浙江、广西以及福建等地方都有这类习俗哦。人们将对土地的信仰以及农作物相互联系,因此以祭灶为主要内容祭祀土地,并且聚社会饮。
二月二的风俗和来历是什么
二月二,春来到。
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又被称为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这个不大不小的节日没有深奥的内涵,却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妙趣横生的活动,奏响了春天的序曲。
二月初二为什么叫龙抬头呢?追根溯源,还得从中国古代天文学说起。古人认为天空中有二十八星宿,其中亢、氐、房、心、尾、箕、角七宿刚好组成一个龙形,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农历二月,黄昏时分,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下,而龙角就已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龙抬头”。通俗点解释,就是二月初二这天,天气回暖,春雷萌动,冬眠的龙被春雷惊醒,一跃而起,蛰伏的动物蠢蠢欲动,人们也结束了年节的休息和娱乐活动,投入到新一年的农耕劳作中。因此,在我国的不少地方,二月二标志着生机盎然的春天的开始。
二月二有哪些风俗来历(二月二的各种风俗)(2)
1踏青与挑菜
早在唐宋时代,人们便以二月二日为节日,孙思邈《千金月令》载:“二月二日取枸杞煎汤,晚沐,不病不老”。更为流行的是在这一天踏青郊游、采摘时蔬,称为“挑菜”。唐代诗人韩棕在其《二月二日游洛源》诗中说:“旧苑新晴草假苔,人还香在踏青回。”唐代李绰《秦中岁时记》记载“二月二日,曲江采菜,士民游观极盛。”
至宋代,人们还称二月二为踏青节、挑菜节,元代沿袭此俗。史学家费著在《岁华纪丽谱》中写道:“二月二日,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春游千万家,美人颜如花。三三两两映花立,飘飘似欲乘烟霞”,便是记载众人出门踏青,美人美景辉映的盛况。
早春时节气温回升,春雨初落,在室内休养了一个冬季的人们趁着万物复苏、草木萌发的大好时节,出门郊游玩乐,既可锻炼身体,又可怡情养性,对身心健康很有好处。
2剃龙头
二月二有哪些风俗来历(二月二的各种风俗)(3)
元代以后,人们才逐渐把二月二和“龙抬头”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系列与“龙”有关的风俗,其中,“二月二,剃龙头”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过去有“有钱无钱,剃头过年”和正月里不剃头的说法,在春节前剃头之后,便要等到二月二日这天才可理发。人们认为在这一天剃头,可以使人神清气爽,焕发生机,像龙一样从冬眠中苏醒过来,腾云驾雾,飞黄腾达。
3引龙与打囤
我国北方地区在二月二日有引龙、打囤的风俗。引龙是用灶灰、草木灰、糠或石灰在地上画成一条龙形,一般是从大门外引入屋内。打囤的习俗与引龙有相似之处,也是用簸箕盛灰,用一木棒敲打其边沿,使灰徐徐落下,形成一个圆圈,即“囤”或“仓”。再在圈内放上五谷杂粮,取囤高仓满之意,即俗语所谓“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引龙和打囤的寓意一是请龙回来,降下甘霖,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各种害虫就不敢出没,可保佑农作物茁壮成长和人们身体健康。
4驱虫防疫
二月二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前后,惊蛰意为冬季蛰伏地下的昆虫被春雷惊醒,纷纷爬出泥土,开始活动,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正是此意。因此,在二月二这一天,人们要采取熏虫、击瓦、照梁等等措施驱赶这些毒虫,保佑平安健康。
煎饼熏虫是最常见的习俗。煎饼的原料各地不同,有的用正月里剩下的年糕,称为祭余糕,也有的用萝卜丝或豆芽和面摊饼,以油煎炸,用油烟熏床炕,将害虫熏走。由于萝卜丝和豆芽形似蜈蚣爪子,以之煎饼食用,更合除虫之意。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蛤无处藏”这条俗语说的是将过年祭祀时剩下的蜡烛点燃,照房梁和墙壁以驱散害虫。与之相似的习俗还有用筷子敲瓢,边敲边说:“二月二,敲瓢叉,十个老鼠九个瞎。”或用筷子敲酒盅说:“二月二,敲酒盅,十窝老鼠九窝空”。还有的地方用木棒敲打房梁、瓦片和床沿。这些习俗意在用光亮或声音把龙唤醒,惊扰老鼠和虫蚁,使其四散奔逃,远离人的居处。
在山西的一些地方,人们在二月二日用蔓菁煮汤,洒遍屋内各个角落,谓之“禁百虫”。也有的村子集合村民,到各家门口,向院内洒米汤,意为将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门前和厕所则用石灰撒成一条线,谓之除瘟。晋东南地区的人们在这天会画一个药葫芦,内有蛇、蝎、蜈蚣、蚰蜒、蜘蛛五毒,将此画贴在墙上,谓之“辟百虫”。
以上是种种用恐吓、攘除的方法驱散毒虫的习俗,有的地方则要“祭百虫”,用丰盛的祭品贿赂百虫之神,祈求身体健康,农业丰收。人们用陈年的粮食捏成各种动物和水果的形状,蒸熟后插在竹竿上,送到田边或祖坟,进献给百虫之神。
这些形形色色的驱虫习俗虽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对于除虫防疫也确有积极的意义,是传统民俗中独具特色的卫生保健措施。
5饮食习俗
我国的节日民俗中,饮食是最具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部分。二月二的传统饮食有炒豆、春饼、猪头肉、芥菜饭、年糕等等,人们还喜欢把食品的名称中加上“龙”字,迎合龙抬头的吉祥之意,如水饺叫“龙耳”,春饼叫“龙鳞”,面条叫“龙须”,米饭叫“龙子”,馄饨叫“龙眼”,猪头肉叫“龙头”,十分有趣。
二月二吃炒豆是北方地区流行的风俗。炒豆的原料有的地方用黄豆,有的地方用玉米,也有把黄豆和玉米掺在一起炒的。做法是挑选个儿大饱满的豆子或玉米,先用糖水浸泡一段时间,晾干后放入锅中炒。炒的火候要掌握好,过了则有焦糊味,不够则没有脆香。人们将这种炒好的豆子称为“蝎子爪”,认为食用了炒豆之后可以避免蚊虫蛰咬。
二月二有哪些风俗来历(二月二的各种风俗)(4)
为什么要在二月初二炒豆呢?相传武则天称帝,惹恼了天上的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命令执掌天河的玉龙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玉龙怜悯人类,偷偷降下大雨,结果被玉帝发现,将他压在大山之下,山上立了一块碑,写着“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救龙王,开始四处寻找开花的金豆。二月初二这天,人们翻晒金黄的玉米(一说黄豆)时,猛然发现,玉米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都在庭院中炒豆,到处弥漫着豆子的甜香。玉帝也只好饶恕了龙王,将他放回天宫,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二月二炒豆的习俗也世代沿袭下来。
温州地区流行在二月二吃芥菜饭,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古时候,老百姓生活水平较低,饮食结构单一,再加上医药的匮乏,疥疮等皮肤病盛行,很难治愈。芥菜随处可见且价格低廉,富含叶绿素和多种维生素,常吃能够提高免疫力,对皮肤也有好处,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关于这一习俗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呢。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来到一户农民家里。这家的主人是一位张姓青年,他家境贫困却热情好客,请乾隆皇帝到家里吃顿便饭。准备做饭时,他才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了,也没有什么菜肴。他灵机一动,从后门出去到菜园里摘了一把碧绿幼嫩的芥菜,煮成一锅白绿相间、青翠可人的芥菜饭。乾隆皇帝平日吃惯了山珍海味,闻到这芥菜扑鼻的清香,顿时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对芥菜饭赞不绝口,还问张姓青年这饭是怎么做的。张姓青年答道:“这是芥菜饭,吃了不生疥疮。”由于这天恰好是二月初二,因此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便流传开来。
河北的一些地方还流行二月二煎灯盏、吃枣花的习俗。俗语谓““二月二,吃灯盏,吃了灯盏不发眼”,“二月二,吃枣花,吃了枣花不长疮“。所谓灯盏是把黄米面加面粉蒸熟,搓成灯盏的形状,加捻,注入香油点燃。这灯盏在过年时点灯用,到了二月二就用油煎了吃。此时香油已经渗入面里,用油煎后外焦里粘,香味扑鼻。民间认为吃了灯盏眼睛不会发炎。枣花并不是枣树的花,而是把面搓成条,再绕着一个个红枣盘成花型,上锅蒸熟。老人认为吃了枣花可以一年不生疮,虽然不一定科学,却不失为一种香甜可口、独具特色的小吃。
南方的一些地方有在二月二吃年糕的习俗,这年糕有个特别的名字,叫做“掌腰糕”。据说吃了掌腰糕,可以使人腰膝强健,能够胜任繁重的田间劳动。当地流行的一首打油诗中就讲到这种习俗:“二月二春正烧,掌腰相劝吃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
此外,二月二被认为是土地神的生日,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沿用古代祭社(即土地神)的习俗,人们聚集在一起祭祀并饮酒。所饮之酒称为社酒,传说社酒可以治疗耳聋,故又称“治聋酒”。
二月二,春来到,这个不大不小的节日没有深奥的内涵,却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妙趣横生的活动,奏响了春天的序曲。今天久居于水泥森林中的人们,纵使不必引龙打囤、煎饼熏虫,即便无法外出郊游,踏青挑菜,至少可以在这一天走出房门,在和煦的轻风中感受早春的气息。
在二月二龙抬头的神话传说中,便是龙神看不惯人间哀声一片而私自降雨便被天帝所惩罚。人们就是为了拯救这位龙神家家户户贡献出自己的努力,每年的二月二龙抬头也都是龙神赐福人间。
在每年阳历的3月21日前后,太阳的位置在赤道的正上方,昼夜持续时间几乎相等,各为12小时。分者,半也,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故称春分,在古时又被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