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娱乐
当前位置:娱乐 > 影视长廊 > 正文

京津冀末来是人口流入的城市群吗 京津冀为什么人口净流出有哪些影响

京津冀末来是人口流入的城市群吗 京津冀为什么人口净流出有哪些影响
2023-03-24 10:13:54
《家有儿女》“夏东海”扮演者高亚麟被曝出轨家暴14:05

京津冀末来是人口流入的城市群吗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每年约有1270万人从农村落户城镇,相关专家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也将越来越集中,从而形成7座大型城市圈,到2035年,这7大城市圈将集中我国60%以上人口,人数预计将达到9亿,你知道这七大城市群是哪里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第一、长三角城市圈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长江下游冲积平原上,面积高达21.17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总面积的2.2%,覆盖范围非常广,聚集城市也非常多,其中江苏除了宿迁,徐州,淮安,连云港外,其余9座城市均包含在内,浙江则包含了杭州,宁波,金华,绍兴等9座城市,还有安徽的合肥,芜湖,马鞍山等8座城市,加上上海,整个都市圈共计27座城市,区域内总人口高达2.35亿,占全国比重的16.7%,平均每平方公里高达656人,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2023年长三角地区GDP超29万亿元,全国24%的经济总量由长三角贡献,其中上海,苏州,南京,杭州,无锡,宁波,南通,合肥8市皆达到万亿级别,单是上海经济体量就已超44652亿元,是我国最顶级的城市之一,也是我国面向世界的国际一线城市。

不过上海作为全国第一大城市,人口几近饱和,所以未来长三角人口应该更倾向于南京,杭州,苏州等新晋发达城市。

第二、珠三角城市圈

与长三角类似,珠三角城市圈也位于江河入海口形成的三角洲之上,主要包括珠江口西部的珠海、中山、江门,东侧的东莞、深圳、惠州,北侧的广州,以及内陆的肇庆、佛山。总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虽然面积不大,但人口却高达7860万,聚集了广东省60%以上的人口。过去十几年里,流入广东的人口超2170万,其中90%都聚集在珠三角,可以说,广东之所以能够坐稳全国人口第一大省,珠三角绝对功不可没。

除了人口优势明显外,珠三角经济也相当发达,据统计,2023年珠三角九市GDP总计高达1047万亿元,占全省总量的81%,且贡献了全国8.6%的经济总量。

未来,珠三角仍是吸引外来人口的最主要城市圈。

第三、京津冀地区

京津冀城市群是指以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为首,加上河北11座地级市以及河南安阳的北方城市群,也被称之为首都经济圈,总面积约为21.8万平方公里,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超10万亿,占我国经济总量的8.2%以上,在首都北京的带领下已是我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活跃的国际都市圈。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京津冀地区面积不算大,但人口超1亿,其中北京作为首都,面积仅1.6万平方公里,人口却高达2188.6万,目前正在严守2300万的人口红线,为了减轻压力,接下来人口将分流至周边的保定、廊坊等地区。即便如此,在京津冀高吸引力下,未来还是会成为人口主要流入地区。

第四、成渝城市圈

成渝城市群位于长江上游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新的战略支撑,其中以重庆、成都为中心,包括四川的自贡,德阳,遂宁等15市以及重庆的渝中,渝北,万州等27区县,还有开州、云阳部分地区,总面积约为18.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9600万人。

成渝城市群立足于西南地区,向西北辐射,从而面向欧亚,是我国引领西部大开发的地方级城市群。

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超7.76万亿元,打造我国经济第四极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大使命,随着我国对西部开发的愈发重视,以及东部沿海城市几近饱和,越来越多的人将成渝地区作为首要落脚点之一。

第五、郑州都市圈

郑州都市圈是黄河中下游以郑州为首的一座中原城市群,除了郑州外,还包括河南省内的开封,洛阳,焦作,新乡,许昌,济源,漯河,平顶山等8座外围城市,总面积约为5.88万平方公里约占河南全省的35%,但是常住人口却高达4670万人,河南总人口约为9870万,单是郑州都市圈就占据了全省47.3%的人口。

早在2023年,该都市圈就创造了3.28万亿元的GDP,占河南经济总量的近60%,各大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创业等几乎占全省80%左右。

虽然近年来河南人口减少也比较严重,截止到2023年末,较上一年便减少了11万人左右,但郑州却始终保持人口正增长,2023年常住人口高达1282.8万,较2023年足足增长了8.6万。并且郑州2023年GDP总量高达1.28万亿元,力争在2025年突破2万亿,而在郑州地方中心城市的带动下,郑州都市圈也将2023年突破6万亿作为发展目标,未来,随着众多大型技术产业的落地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加,郑州都市圈也将成为人口主要聚集地区。

第六、西安都市圈

西安都市圈是我国第五大都市圈,2023年正式获批,以西安为中心,咸阳为辅,周围城镇沿国道线呈放射状分布,总面积约为2.06万平方公里,地处横轴中陆桥通道和纵轴包昆通道交汇处,符合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布局,常住人口约为1316万人以上,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西安,作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新的纽带,人口已经达到1287万以上,GDP高达1.15万亿元,目前是西北地区最发达的城市,随着我国资源的不断西倾,未来西安都市圈将成为西部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圈之一。

第七、中三角都市圈

中三角城市圈也叫作长江中游城市群,集结了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以武汉,长沙为首,包括湖北13市,湖南8市,以及江西8市和抚州、吉安部分县区,总面积高达32.61万平方公里,人口高达1.25亿,2017年,GDP总量就已经达到7.9万亿元,随着沿海电子信息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内陆转移,未来中三角将成为承载我国劳动人口的主力。

京津冀为什么人口净流出有哪些影响

近期,各省份陆续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在“2022年全国人口减少85万”的大背景下,地方人口数据变化尤为引人关注。

在已公布的23个省份中,浙江以净增37万人位列第一,因“人口第一大省”广东尚未披露数据,其能否蝉联“人口增量冠军”还有待确认;湖北、安徽以净增14万人并列第二,江西则以10.58万增量排在第四位,紧随其后的江苏、广西净增人口也突破两位数,达到10万人。

总体来看,虽然目前已有6个省份实现两位数人口增长,在不算上广东的情况下,已追平2021年。但锐减的增量数据,直白地暴露了各地的人口压力——

一方面,2021的增量“佼佼者”纷纷被调减。除浙江增量接近减半外,湖北、江苏、福建人口增量分别减少40.74万、18.1万、25万,广西减少得最少,增量从18万回落至10万。

同时,从区域来看,回调趋势同样明显。其中,长三角2022年常住人口增量十年间首次跌破100万人,实际仅增加47.46万人。而京津冀的情况更不容乐观,继2021年减少29.84万人后,2022年人口流失规模进一步扩大,达到42.3万人。

按照学界的观点,人口负增长一旦开始,将会持续较长时期。这意味着,吸引人口保持机械增长将是接下来地方竞速的发力重点,而继2017年“抢人大战”推动具有一定学历和技能的人口基本实现“零门槛”落户后,新一轮“抢人大战”是时候开始了。

长三角:增量跌破50万

截至目前,23个披露数据的省份中已有16个人口自然负增长。其中,山东、河南、安徽、甘肃首次由“正”转“负”,北京则是在2003年短暂出现负增长后,20年间第二次负增长。

对比来看,2021年人口自然负增长省份一共是13个。当然,越来越多省份开启“负增长”状态,并不令人意外。正如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一位研究员所言,当生育更替水平低于2.1,“一定会在未来某个时刻走向负增长”。

自然增长乏力,机械增长成为地方“稳人口”的主要办法——通过吸引外来人口,实现人口净增长。上述研究员提到,上海、江苏等地虽然此前执行了较为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通过大量吸引外来人口,在人口规模上一直表现不俗。

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江苏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负,分别为-0.92‰、-1.12‰,浙江、安徽保持正增长,但也只有1‰、0.05‰。在这样“紧平衡”的状态下,长三角全年净增人口达到109.21万人。

到了2022年,安徽也转入自然负增长,“-0.93‰”对应减少5.7万人,而浙江自然增长率也已逼近临界线,自然增加人口仅0.3万人。也就是说,在浙江、安徽全年净增人口中,分别有36.7万、19.7万是“受吸引而来”。

需要强调的是,长三角作为经济高度活跃的地区,长期保有较高的人口吸引力,过去十年间,区域内常住人口增量规模一直保持在100万人以上。但2022年三省一市净增人口仅47.46万,创历史新低。其中,上海人口减少13.54万人,为10年间人口减少最多的一次。

京津冀:减量超40万人

京津冀的情况更不容乐观。继2021年负增长29.84万人后,2022年人口流失规模扩大至42.3万人。

具体来看,北京已连续六年常住人口“温和”负增长,2022年人口减少最多,为4.3万人;天津则连续两年净减少人口规模在10万水平;最大的变化发生在河北身上,继2021年减少15.84万人后,2022年流失规模接近翻倍,达到28万人。

从增长构成来看,京津冀2021年自然增长率分别为0.96‰、-0.93‰、-0.43‰,2022年北京也转负(-0.05‰),天津尚未公布相关数据,河北则进一步扩大至-1.71%。由此计算,在河北去年减少的28万人中,自然负增长12.7万人,意味着还有15.3万人净流出;北京自然减少0.1万人,人口净流出规模则达到4.2万人。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在受访时指出,随着京津冀在全国大盘中经济份额减小,在此背景下,就业岗位变化势必会影响人口流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京津冀占全国GDP比重为8.29%,而2012年这一份额为9.5%,十年间呈现下降趋势。对比来看,同期长三角占全国GDP比重保持相对稳定,2012年为23.7%,2022年为24%。

有观点认为,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吸纳人口的主力,2014年开始主动“减量发展”后,常住人口减少是一个必然结果。但如果河北“兜不住底”——除了就业岗位,还有营商环境、公共服务品质,都会影响普通人“用脚投票”的选择,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的人口规模。

此前,在以“动批”为代表的北京商贸服务业外迁过程中,河北承接了大量人口,2014年至2020年常住人口年均增加22万人。但其中一些产业远离了北京又很难存活,打工人“往就业岗位多的地方去”也就在情理之中。

一位人口学专家也提到,京津冀的经济分布结构与长三角、珠三角很不一样,除北京外,其他两个省份吸纳就业的能力相对较弱,而北京又更倾向于“高精尖”,如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但从人口结构看,“现在流入流出的人口中,高端人才毕竟是少数。”他提醒道。

江西贵州由负转正

从2022年各地常住人口的变化中,还可以看到,产业发展已成为一些地方“扭亏为盈”的主要筹码。

以江西为例,常住人口增量由2021年的-1.46万人转变为2022年10.58万人,这里面,自然增长仅1.1万,机械增长达到9.48万人。

内蒙古的情况相似,常住人口增量由2021年的-2.8万人转变为2022年的1.17万人,不同的是,其自然增长人口仍然为负,减少5.4万人,通过吸引6.57万外来人口,方才实现“转正”。

陈耀表示,江西这两年“涨势”不错,把稀土、锂矿等战略性资源的优势发挥了出来,在培育新能源产业上有不错表现,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而内蒙古除了畜牧业外,能源基地建设、“东数西算”工程等布局,都为其吸引外来人口提供了支撑点。

不过,另外两个“转正”的省份,形势仍颇为严峻。

其中,贵州常住人口增量虽然由2021年的-6万人转变为2022年的4万人,但具体来看,其人口自然增长就有14.3万人——是已公布人口数据的省份中自然增长量最多的一个,也就是说,贵州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留下“自己人”。

而甘肃2022年净增2万人,其中包括机械增长人口2.1万,但在陈耀看来,甘肃尚未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动能,产业上缺乏亮点,还将面临比较困难的人口外流局面,“一个年度的数据不能说明问题”。

显然,经济和人口是联动的。数据显示,贵州人均GDP曾长期排名全国最末,在2015年、2017年、2018年连续超越甘肃、黑龙江和广西,排名升至倒数第四,而甘肃在被贵州超越后,至今排在最后一位,2022年人均GDP仅4.5万元,约等于浙江人均GDP的38%。

该拿什么吸引人口?

长三角是不是在“虹吸”京津冀的人口?目前披露的数据还不能直接证明这一点,但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发展思路下,细分行业向特定区域集中的趋势也愈发明显。

比如,根据第三方招聘平台数据,杭州日前放话“吸走”了北京和上海的人才,而流入杭州的人才中,有近三成进入了“IT互联网游戏”行业——杭州的优势领域。(猜你想看:《“虹吸”京沪?杭州离一线还有多远》)

在陈耀看来,区域格局中,产业分工和岗位多寡是影响就业人口转移的关键。他强调说,一个地方的吸引力有多大,取决于区域内的就业岗位和公共服务品质。特别是随着Z世代走向社会,地方政府更需要研究当代年轻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供给。

按照受访专家的观点,鼓励支持生育的效果并不能很快显现,在2017年那一轮“抢人大战”拉平了绝大多数城市的落户门槛后,接下来应该拿什么吸引人口保持机械增长,是考验,也是机遇。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乔娇 TT0002)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