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有什么风俗和传统?农历九月初九,因出现两个九相重,古人便称其为“重九”。而在古代,六为阴,九为阳,故而又其称为“重阳”。重阳节大致可溯源到汉初,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有着古老的深化和传说,如桓景避灾、骊山传说、绝地天通说、宫习外传说等,这些神话和传说小叔儿后续有机会在表述,今天,我们着重讲一讲重阳节的传统习俗。重阳节的习俗有:晒秋,放纸鸢,登高,吃重阳糕,祭祖,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羊肉面,归宁父母等。
风俗一:登高
东汉末年学者郑玄曾有“阳气盛”而“顺阳在上也”的说法,可见登高是具有祓(fú)禳(ráng)作用的,意思为除凶之祭。古人对山川的祭礼非常重要,一般渡河是对春的祭礼,而登高则是对秋的祭礼。
古代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游览,抒发情感,但百姓大都没有如此的闲情雅致,所以,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登高可能与秋收有关,秋收完毕,百姓闲暇,野果、药材已经成熟,此时正值收山好时节。
小叔儿觉得,登高除了消灾避难和农人秋收之外,很大可能还有步步高升的吉祥寓意。
风俗二:吃重阳花糕
前文说到的登高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如果是平原地区生活的居民又如何登高祭礼呢?这时候“重阳花糕”便走进了百姓的饭桌之上。想必因为“糕”与“高”同音,也是平原地域百姓吃重阳花糕来代替登高的寓意吧。而为了满足更好地登高心理诉求,还有在花糕上面插上小旗子,并将花糕弄成小山的形状,在吃花糕时点上蜡烛灯,取“灯”为“登”之意,恰好点名了重阳节登高主题习俗。
风俗三:戴茱萸
茱萸,属香料,味辛香,可入药。《齐民要术》中记载,饮茱萸水,可祛除瘟病。《杂五行说》中也有说明,茱萸有增年益寿、除患害的作用。由此可见,重阳节戴茱萸可以祛湿逐风邪、驱虫患等作用,该风俗便被沿袭下来。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诗,插茱萸也因此诗被大众所熟知。
风俗四:吃柿子
吃柿子的风俗想必大家很少听闻。相传,重阳节这天朱元璋微服出访至一个村子,感到饥渴难耐,看到该村因战乱变得满目疮痍,但唯独角落里有一棵柿子树存活下来,且结满了柿子,朱元璋便吃了几枚后离开了。后来又途径此处,见当年那棵柿子树还在,就降旨:“册封柿子为凌霜侯,令天下人在重阳节吃柿子以示纪念。”这边有了重阳节吃柿子的习俗。当然,各种真假暂无从考证。
风俗五:饮菊花酒
菊花,“四君子”之一,也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九月盛开,可入药,明代药圣李时珍认为,菊花有疏风消炎除热、清肝明目之功效。菊花茶也已成为时下被大众喜爱的饮品。
古人还认为菊花有延年益寿的作用,《西京杂记》有记载:“重阳要饮菊酒,令长寿。”也谈到了酿酒的方法。可以看出,饮菊花酒除延年益寿外也有消灾解祸作用。
风俗六:赏菊
赏菊也是重阳节必不可少的习俗。陶渊明因其一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名扬千古。古代文人墨客赋予菊花孤傲绝俗的品格,可见菊花被世人所喜爱。元稹《菊花》诗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可以看出,人们想要抓住菊花最辉煌的时刻,因为菊花落尽便没有花可以欣赏了。
风俗七:放纸鸢
放纸鸢在古代是一项非常盛行的民俗活动,古人认为将自己的名字写在纸上放到高空,可以除晦气,而重阳节放纸鸢也相沿成俗。
风俗八:放养牲畜
重阳节放养牲畜主要流行于安徽怀宁一带,有“九九重阳,散放牛羊”的民谚。广西隆安、吉林桦甸也比较流行放养牲畜的习俗。相传,桓景认为人们避灾后将灾祸转移到牲畜身上了,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灾祸,便将牲畜放养。
风俗九:添寿粮缸
在广西壮族一带重阳节还被称为“祝寿节。”当老人年满六十,子孙要来祝寿,这时要为老人添上一口寿粮缸。从此以后,每年子孙都要添粮直至添满。据说寿粮缸的米能够消灾又祛病,益寿又延年。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