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不是真正的入秋,立秋之后还有“秋老虎”
立秋不是真正的入秋,不代表酷热天气结束。立秋是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即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间还夹了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这几个节气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期。
立秋时节,暑热未尽,气温不会很快下降,很可能有短时间的气温升高,天气也逐渐由潮热转向干热。因此,防暑降温要继续,不能有丝毫懈怠。尽量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如出现体温持续升高、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谨防中暑和热射病。另外,喝冷饮、吃冰镇西瓜、溯溪玩水虽然十分惬意,但需适可而止。过度贪凉容易损害机体功能,加重肠胃负担,引发身体不适。
秋季防燥,要以养阴清燥、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建议多吃一些滋阴润肺以及补液生津的蔬菜水果以及豆类,比如柑橘类水果、红豆、银耳、萝卜以及西红柿等,尽量少吃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
立秋之后还有“秋老虎”
立秋之后确实还会有“秋老虎”。“秋老虎”是中国民间对立秋后重新出现短期炎热天气的俗称,通常发生在8、9月之交,主要特征是立秋之后,天气并未立即凉爽,反而会出现短暂的炎热期,这种天气现象一般多发生在江淮、江南及华南地区,有时也会扩展到华北、东北,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民间根据历年的经验总结出了“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即如果立秋当天没有下雨,那么立秋之后的二十四天同样会很热,这被称为“秋老虎”。如果立秋当天下雨了,哪怕是小雨,则称为“顺秋”,有俗语说“一场秋雨一场寒”。
此外,“秋老虎”期间,人们需要注意饮食调整,适当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莲藕、梨、百合、枇杷等,同时避免剧烈运动和在高温时段外出,以防止中暑。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及时补充水分也是非常重要的。尽管“秋老虎”期间天气依然炎热,但相对于盛夏来说,昼夜温差开始变大,清晨和夜晚的温度相对较低,因此适当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可以更好地适应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