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治病的终极方向,把人体调整到阴阳平衡,内外协调的状态,如果用现代医学设备检测,所有相关的指征都在正常值范围内,生活起居也正常。
中药治疗,需要对付的是已病、欲病、未病三种。
已病:已知的各类疾病,有具体症状表现,有的病症比较重,但用中药治疗较快见效。
欲病:就是常说的"亚健康",很多指标处于正常和异常临界状态,偏向异常,用中药调理需一定时间。
未病:就是中医力推的调养观念,长期保持身体动态阴阳平衡,疾病就没有生发的土壤。
治已病,把身体向欲病靠拢;治欲病,把身体指标向未病看齐;治未病,身体处于长期的动态平衡,常态协调。
说到底,已病、欲病、未病是中药能不能长期喝的基础,实质是"纠偏、攻毒、调和",相互影响,相互印证。
第一个问题:中药喝多久算长期喝?
急症发病,辨证正确的前提下,通常用猛药、大剂量,一付见效,两三付就巩固,不超过一周就缓解和恢复。
慢病通常喝1-2个月,之前较差的指标也会得到控制,用药不超过3个月,超过3个月就算长期。而连续3个月中药调理的,多见于肿瘤,或大手术、大创伤后的全面调养。
很长时间一直吃中药的人,就是通常说的"药罐子",身上有股药味,而且脸色看起来蜡黄,甚至像药汁一般。
第二个问题:中药毒副作用究竟如何?
《神农本草经》把药物分类,归为上中下三品:上品无毒,久服无碍,如人参、大枣、枸杞等;中品则无毒和小毒夹杂,需认真斟酌,如当归、麻黄、黄芩等;下品通常大毒,不可久服,如大黄、巴豆、乌头等。
不过,上中下三品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关键是辨证:如果药证相符,大黄亦成上品补药;药证不符,人参亦成下品毒物。
李冰今年47岁,是苏州一名银行柜员,在外人看来她的工作稳定且轻松,但实际上她的工作充满了压力与挑战,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客户,处理复杂的金融事务,同时还要应对不断变化的银行政策和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