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天的到来,天气越来越冷,很多人进入到了一种一直想吃、一直在吃的状态。热气腾腾的美食诱惑着我们,再加上穿得多能藏肉,结果就是越吃越多,越胖越想吃。那么,到底该怎么打破这“越吃越多”的魔咒呢?
要管住嘴,首先要了解是什么让我们管不住嘴。此前的研究认为,进食反应的控制主要由下丘脑弓状核中的“促食性神经元”和“抑食性神经元”主宰。前者促进食欲,后者抑制食欲。这两种神经元都受到瘦素的调节。当瘦素分泌较多时,“促食性神经元”的作用被抑制,而“抑食性神经元”被激活,从而停止进食行为。相反,当瘦素分泌较少时,进食行为会被强化和促进。但遗憾的是,“抑食性神经元”在调节进食行为的速度和力度上远远弱于“促食性神经元”。
最近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指出,科学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新的能够参与摄食调节的神经元 BNC2。这种神经元位于下丘脑弓状核区域,它的激活能够抑制“促食性神经元”,迅速诱导机体产生饱腹感,起到抑制食欲的作用。BNC2 不仅弥补了“抑食性神经元”的不足,还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对调节血糖水平也有帮助。然而,即便血液内瘦素水平较高,进食行为仍然没有受到抑制。这是因为存在“瘦素抵抗”现象,即下丘脑弓状核部位的瘦素受体对瘦素的刺激反应变弱了。BNC2 虽强大,却无法解决瘦素抵抗的问题。
日常生活中,了解哪些原因可能会引起“瘦素抵抗”,可以帮助我们辨别不恰当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例如,反复过量进食会损害大脑弓状核,增加肥胖的概率。吃得越多,尤其是饱和脂肪摄入越多,瘦素抵抗越容易发生。一旦出现瘦素抵抗,就需要更多的瘦素来给大脑发送“吃饱了,该停下了”的信号,而瘦素恰恰是由脂肪分泌的,这就需要更多的脂肪,进而需要吃得更多,形成恶性循环。
近期,超级女声的评审柯以敏因频繁严厉批评参赛者而遭遇公众广泛不满,引发了对其个人素养的普遍担忧。事件让人反思,即使才华横溢,良好的人格品质同样是事业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