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鼻子竟然可能导致颅内感染?确实有这样的案例,一名5岁男孩因为挖鼻子导致细菌感染,头部肿胀,甚至需要住院治疗。这提醒我们,以鼻子为中心的面部区域被称为“危险三角区”,此处血管丰富,通过海绵窦与颅内相通,成为细菌入侵大脑的一条捷径。一旦发生损伤或感染,细菌、病毒或毒素会沿着这条路径逆行向上,造成颅内感染,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频繁挖鼻孔还带来其他健康风险。2018年,《欧洲呼吸杂志》上的一项研究首次证明,肺炎球菌可在手和鼻子之间传播,尤其是挖鼻孔时,细菌传播数量最多,速度最快。经常抠挖鼻孔会导致鼻腔内的细菌残留,增加鼻腔感染的风险,还可能引起鼻前庭炎、鼻炎、鼻窦炎等疾病,并进一步引发呼吸道感染,增加患肺炎的可能性。每年全球因肺炎球菌感染死亡的5岁以下儿童多达130万。
此外,挖鼻孔容易导致鼻黏膜受损,引起习惯性鼻出血。鼻腔内部的黏膜非常薄且脆弱,稍有不慎就会受伤出血,形成结痂后若继续硬挖,则会造成疼痛并加重损伤。而手指甲作为利器,频繁用力抠挖会加剧这一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挖鼻子这种行为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随着人类直立行走解放双手后逐渐形成。尽管初衷可能是为了清洁鼻腔,但如今更多是出于寻求满足感的习惯性动作。孩子由于感知和手指不够灵敏,在挖鼻孔时花费的时间较长,容易给人留下整天都在挖鼻子的印象。
正确的鼻腔护理方法包括使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轻轻滚动清洁、采用专门的儿童洗鼻器清洗以及必要时前往医院进行专业冲洗。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和过敏,减少鼻部炎症的发生。虽然完全避免挖鼻子很难实现,但应尽量减少频率,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家长需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