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娱乐
当前位置:娱乐 > 音乐天地 > 音乐头条 >

新编古装庐剧《三孝口》用作品赓续传统、探索未来

新编古装庐剧《三孝口》用作品赓续传统、探索未来
2021-09-24 17:19:47 中国网
冉莹颖邹市明分床睡三年了原因曝光09:03

9月25日、26日,由安徽合肥雨中语庐剧团创排的新编古装庐剧《三孝口》即将进京演出,登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

许多戏迷还记得,4年前,雨中语庐剧团携新编大型古装庐剧《情意缘》来京演出,给首都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一家民营剧团来说,4年间两部大戏、两度进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雨中语庐剧团团长、两部大戏的策划与编剧宣祥友来说,更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困惑中坚持的民间剧团

庐剧是安徽省地方传统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约200年历史。对于宣祥友和雨中语庐剧团来说,庐剧更是割舍不下的牵挂和痴情。在宣祥友小时候,一年夏天,村里来了个庐剧戏班,铿锵的锣鼓、清甜的“寒腔”、委婉的“二凉”一下就把宣祥友迷住了,于是,他竟跟着戏班跑了五个村子,急得家人一度以为孩子丢了,最终还是一位熟悉的村民在草堆旁发现了“风尘仆仆”但心满意足的他。

庐剧的火种从小在宣祥友心中点燃,就再也不曾熄灭,成立雨中语庐剧团就是希望这团火照亮更多的人。在宣祥友看来,不同于国有院团排演大戏的高端制作,也不同于小剧场先锋化的实验探索,庐剧、庐剧团的根在基层、在民间,推广庐剧的道路仍然聚焦于大众化。“地方戏曲,要在它应该在的位置上。”宣祥友说。

宣祥友和他的雨中语庐剧团每年在基层演出数百场,无论是到社区还是学校,都非常受欢迎。这让宣祥友感到欣慰,也给了他动力,要送庐剧登上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人喜欢。然而,经费成了困扰宣祥友的一大难题。

宣祥友算了一笔账,日常基层演出即便拿到政府补贴,也很难覆盖演职员的演出费、演出车辆费用等开销,每年还要从经营企业所得收入中拿出不少来补贴剧团。疫情严峻的时期,演出市场停摆,不少剧团的演员改行了,甚至剧团都解散了,但雨中语庐剧团并没有出现人才流失的情况。考虑到演员的生活困难和剧团的长期发展,宣祥友始终给主要演员发生活补贴、缴纳保险,始终令演员感到,庐剧和雨中语庐剧团是充满希望的。“坚持这种回报率不高甚至没有物质回报的付出,也许很多人不能理解,但我只是觉得,我爱庐剧,我想为它做点事。”宣祥友说。

靠各界支持,更靠自力更生

其实,不论剧种的发展、剧团的困惑还是市场的开拓,宣祥友遇到的问题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戏曲面临的共性问题。

根据调研数据,在过去30年间,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数量呈减少趋势,从1983年的374个减少到2012年的286个,其中的74个剧种只有1个职业剧团或民间班社,即所谓“天下第一团”。正如诸多戏曲人所意识到的那样,这种“第一”“唯一”并非好事,它意味着剧种处境岌岌可危,甚至折射着传统戏曲的总体困境。

相比于京剧、昆曲等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剧种,受限于方言、传播地域等因素的地方小剧种的保护、传承注定更加艰难,京剧、昆曲已经具备小剧场化、驻场化、优秀作品经典化的条件,而地方小剧种则更亟需站稳脚跟、打开局面,在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中间提高认知度。

幸好,近年来,国家、社会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戏曲的传承保护力度越来越大,出台了系列利好政策,这让宣祥友和雨中语庐剧团备受鼓舞。同时,宣祥友清醒地知道,发展雨中语、发展庐剧,对着国家政策“等、靠、要”是不行的,必须主动出击,多创作、多演出,出人出戏。宣祥友带着他的剧团和作品“闯荡”过北京、上海这样的戏曲“大码头”,观众、专家的反馈让宣祥友有了方向,也有了信心。“把故事讲好,把地方文化承载好、表达好,认真打磨作品,用好作品打动观众,地方剧种完全可以走出本地,走向更多、更大的舞台。”宣祥友说,“民营院团除了需要各界的支持,也要拿出看家本领去开拓市场,自力更生,在市场上打拼出一席之地,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扎根传统文化面向当代观众

对于“在市场上打拼出一席之地”,宣祥友从来都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身体力行。他曾率领剧团携《三孝口》赴上海演出,而这部新编大戏也即将与北京观众见面。

三孝口街道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以《县志》记载当地三位孝子舍身救母的事迹而得名,是合肥市的文化地标之一。新编古装庐剧《三孝口》就是以此为原型,讲述了一位继母和三个孩子由误会、不满到和谐相处,最后生死相依的动人故事。宣祥友希望借此对中国的孝文化做一次回望与重塑。“当下,代际冲突、父母对孩子溺爱等现象较为常见,而子女对老人的关注常常止于衣食无忧、吃饱穿暖的层面,缺乏精神性、实质性的给予和陪伴,对孝文化的理解、传承出现了一些偏离。”宣祥友说,“我们希望通过《三孝口》的故事唤起对孝文化的重新思考,在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的当下,让尊老、爱老、敬老更显其意义。”

要想作品的精神内涵获得观众的认同,首先要求作品好看、好听、打动人。宣祥友介绍,《三孝口》的剧本从2018年春节前后开始构思,前期几经打磨,进入排练阶段后,他每天与导演一起守在排练场,参与二度创作,随时调整剧本,经常在与导演、演员碰撞出火花后,利用演员休息、吃饭的时间,就把剧本调整好了。剧团上下有合作、有切磋,为了《三孝口》付出巨大努力,导演由于年龄偏大,甚至一度在排练时吃速效救心丸。“老一辈艺术家的敬业精神、对艺术的执著,深深感染着我们。”宣祥友说。

《三孝口》扎根传统文化,同时充分考虑当代观众尤其是安徽以外观众的欣赏习惯,既不能失掉庐剧的传统韵味,又要让各地观众听得懂。为此,剧团采取了一些创新手段,比如在念白上,要求演员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前提下,尽量靠近普通话,这样外地观众的观看体验会更好;对于那些地域性特别强的方言还是予以保留,以凸显庐剧的个性特色。《三孝口》的音乐方面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唱法上融入了民歌腔调,舞台场景布置借鉴“二幕”做法,保证了演出的节奏感与流畅性。“正如一款产品走向市场,需要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宣传让大家了解、认可,对于传统戏曲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宣祥友说,“我们要不断拿出当代观众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才能吸引更多人走近庐剧、喜爱庐剧。”

宣祥友感到,自己遭遇的困难,国内数以万计的民营戏曲团体可能也曾或正在遭遇。他更希望,《三孝口》的赴京演出、雨中语的不懈探索,能给广大同仁提供一点参照和信心,中国传统戏曲也正是在一番番唱念做打、一次次大幕开合、一代代戏曲人的坚守中,从辉煌走向更大的辉煌。(文/罗群)

(责任编辑:郭一楠 CK001)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