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娱乐
当前位置:娱乐 > 电视剧 > 电视剧新闻 >

《清平乐》涉及的历史事实 剧中隐藏着哪些历史真相

《清平乐》涉及的历史事实 剧中隐藏着哪些历史真相
2020-05-13 11:22:09
《家有儿女》“夏东海”扮演者高亚麟被曝出轨家暴14:05

《清平乐》涉及的历史事实

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宋真宗去世,遗诏命刘皇后权处分军国事,辅太子听政。

次年(公元1023年),改年号为天圣。这个年号是当时的宰相丁谓等大臣为了拍刘皇后的马屁而改的,“天圣”两个字拆开就是“二人圣”,隐喻宋仁宗与刘太后二圣临朝的意思,宋之前有过并称“二圣”的时代,那就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所以说啊,有文化的人拍个马屁都这么有层次感。

到了刘太后执政的后期,还改过一次年号叫“明道”,意思也差不多,取日月同辉之意。大臣们本意就是捧捧她,同时也提醒一下她,现在日和月都能同辉了,你是不是该还政给皇上了?宋朝是个读书人的年代,有点文化的人都不会好好说话,非得九转十八弯地绕上几圈,你要是听不出他们的意思,他们还会瞧不起你,说你没文化真可怕。

刘太后或许是真听不懂,也或许是听懂了但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就是不还政给赵祯。刘太后她垂帘听政了十一年,权力这东西啊,它可是世间上最让人上瘾的东西,你抽个十年的烟都不能说戒就戒掉,何况是当了十年的一把手,哪有人能说放就放的?

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对峙的局面,太后赖着听政,大臣们也没什么法子把她撸下去,大家就这么耗着。期间刘太后还真动了要当武则天的心思,就是剧中所演的那段“衮服祭祀太庙”的史事。后来这个事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最后是给她弄了套阉割版的衮服让她穿着去祭祖。

古代皇家的祭祖是一项很庄重的活动,谁该穿什么,该配什么饰物,都是很有讲究的,少一样都不行。而刘太后的衮服被大臣们删得七零八落,从这一点来看,刘太后已经输了,她这个一把手说的话,已经开始不好使了。

虽然只剩下一个空空的名头了,但是权瘾难戒的刘太后还是在垂帘听政的位置上赖到死的那一天。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刘娥崩逝,谥号“章献明肃”皇后。也是从这时起,仁宗赵祯才算真正的亲政了,赵祯从刘太后手里接过来的,其实就是个烂摊子。

赵祯他爹宋真宗在位时期,做得最靠谱的一件事就是和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每年给辽国交一笔保护费(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换来的是双方停战并通商互贸。这个“澶渊之盟”乍一看给人感觉是大宋不但认怂了还给辽国跪了,特没面子。但实际上宋朝才是这个盟约中的真正受益者。

读书人很会算帐,如果打仗的话,每年要3000万两的战争经费。而现在只要交十来万两的保护费,就能把这些钱省下来了,这等于每年赚了两千多万两。还有通商互贸后,宋朝的物产丰富,每年还可以赚辽国一千万两左右的贸易顺差,这笔账算下来,面子算个啥?

因为这个“澶渊之盟”,大宋没几年就肥得流油了,宋真宗也跟着飘起来了,大搞封禅,降天书和修宫殿等,反正什么烧钱就搞什么,一来二去每年赚的不但不够花,还把祖上三代的积蓄全部挥霍一光。到刘太后接手大宋的时候,其实就只剩下一个空架子了。

史书上给刘太后的好评是:“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甲天下”。主要是因为她在位时烧的钱相对宋真宗而言少了很多,其真实原因是没有钱可以烧了。刘太后在位时也很热心于修宫殿、建庙宇这些面子工程,如果当时的国库有钱,估计她比宋真宗更能霍霍。

北宋的“积贫积弱”就是这样被这两口子坚持不懈地造了几十年而造出来的,等到仁宗赵祯接手的时候,这摊子已经烂得他哭都没地方去哭的地步。先简单地说一下这个赵祯的身世,戏文里的“狸猫换太子”说的那个太子就是他。他的亲妈李氏原本只是个宫女,意外地被他爹真宗看中了,安排待寝后又意外地怀上了他。他出生后就被当时的娘娘(刘太后)抱走,交由杨淑妃抚养。

戏文里说的什么用剥皮的狸猫却去调包之类的,都是虚构的,只是为了增加娱乐性和趣味性而已,中宫娘娘要抱走一个宫女的孩子用得着这么麻烦吗?简单粗暴地抢过来就是了,多省事是不?刘太后是川妹子,她十来岁就嫁给了当地的一个银匠,后来又被自己的银匠老公卖给了当时还是襄王的宋真宗,再后来背着个“二婚”黑历史的她硬是一步一步坐上了皇后的位置,这样的人肯定是个狠角色。

其实赵祯也是在刘太后死后才知道他自己生母是李氏这件事的,而剧中那个敢怼天怼地,没事就找找太后麻烦的“八大王”赵元俨,现实中他可是怂得很。因为刘太后一早就把他儿子接进宫里养着做人质了,看人家刘太后这手段,你敢乱说话试试?“八大王”赵元俨也是等刘太后挂了,并且确认她不会炸尸后,才敢把生母李氏的事跟赵祯说的。

赵祯知道这些事后当然非常恼火,官家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先是把刘氏一族控制起来,然后给自己的亲娘开棺验尸,准备只要找出一丁点的不是,就来个血洗刘氏一族。但是等到开棺一看,自己的生母居然是按皇后礼仪下葬的,完全挑不出半点毛病。其实赵祯一直都玩不过他的这个后娘,不管是她生前还是死后。

剧中隐藏着哪些历史真相

宋陵公园里那座土堆子下埋着谁?洛阳的牡丹啥时候甲天下的?谁因为卖了一堆废纸被人告了黑状,转身去苏州修建了沧浪亭?谁又给“背诵全文”事业添砖加瓦?

这些答案,或许我们可以从热播剧《清平乐》里略知一二。如果你的历史储备够多够强,可以从这部剧中看到许多小彩蛋,不强也没关系,我讲给你听。

初白丨文

改名是什么体验?赵祯:谢邀

你们的官家赵祯,登基前叫赵受益。赵祯的爹,也就是真宗赵恒,以前叫赵元侃。赵祯的爷爷赵光义,也就是宋太宗,登基后改名赵炅。

至于为啥要改名,是因为臣民要避皇帝讳,改一个生僻字,方便臣民取名。

怒怼一切,其实是个文艺青年

剧中的八大王赵元俨这个人,看起来放荡不羁爱自由。其实历史上的他是个文艺青年,喜欢读书、写诗,会模仿王羲之的书法,还擅长画画。

但他的确是个强势的人,敢直呼宋仁宗为“老六”,随意取用宫中物品,而宋仁宗“不敢言”。

契丹人也很怕他,燕云十六州地区的小孩夜啼,大人就会吓唬说:“你再哭,八大王就来抓你了啊。”

一天往返皇宫和永定陵

赵祯恐怕得坐火车

赵祯得知生母另有他人,快马加鞭从皇宫跑永定陵来见李顺容。

电视剧上赵祯的马跑得很快,但实际上,永定陵在今天的巩义滹沱村,离开封140公里,理论上骑马可能要一个白天才能到。当然,周围也没有群山围绕。

14岁当上“国家公务员”

不该傲气么?

晏殊反对张耆升职,还在玉清宫外用笏板打了随从,这事儿让刘太后很不爽,说他年少成名,难免傲气,要贬他的官,以示惩戒。

晏殊多大成名呢?14岁。

晏殊14岁考中了进士。古人说“五十少进士”,人家晏殊偏偏14岁就中了。啥概念呢?你还在上初二,别人家孩子已经考上国家公务员了。

说人话,别绕弯子

宋初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是西昆体的天下。这派文人爱好学习李商隐,形式十分华丽的文字,但内容却比较苍白。举个例子,梅花不叫梅花,叫“骚使”,月亮不叫月亮,叫“望舒”。

这种代指很好听,也很有意境,但弊端也很明显,文人为了显示文采,都掉书袋去了,思想却停滞不前。

有一批聪敏的士人,提出复古的文学主张。复古,就是恢复秦汉散文的传统,言简意赅,少用典故,写出来的东西让大家能看明白。

杜衍女儿心心念念的苏子美,就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先去之一。

要是北宋有藤校联盟

应天书院得坐上头把交椅

应天府书院前身叫睢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赵祯他爹,把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

范仲淹去应天府书院执教那年38岁,17年后,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也就是北宋最高学府。

那年,范仲淹还亲自为它写了文章——《南京书院题名记》,说:“天下庠序,视此而兴”。

要想富,少生孩子多读书

宋代文化科技繁荣不是偶然的。就说剧里天圣八年的那场考试,小孩在外面背出了赵祯他爹宋真宗写的诗。小孩背的两句你可能不熟悉,但前几句你一定听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啥意思?你想要的车子、票子、房子、姑娘从哪搞?读书,读就对了。

“背诵全文”背后的男人竟然是他!

历史上,在考场上对考题提出疑问的并不是欧阳修,而是晏殊。

真宗朝,14岁的晏殊参加殿试,他上奏说道“我曾经做过这些题,请用别的题来测试我。”他的真诚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

然后这个人,提拔了一系列文人才俊,语文课本里那些“背诵全文”的北宋诗文,大多是晏殊学生写的。

潜在作风问题

江西男青年错失状元

是不是刘太后反对欧阳修当状元的,我说不好,但欧阳修会写艳词倒是不假。他还一度因为艳词遭到了弹劾。

庆历五年,中书舍人钱穆一纸奏疏,弹劾欧阳修和其外甥女有不伦之情。赵祯虽然维护欧阳修,但也无可奈何,把他贬到滁州去了。

欧阳同志在滁州带着老百姓春游,还在一篇文章里写了好多金句,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啊。没错,就是那篇《醉翁亭记》。

有魔力的长袍

学霸的“高考”之路

天圣八年那次考试,欧阳修一路顺风顺水,参加殿试前,他特意做了一件新衣裳。

他的同年王拱辰,看到新衣服非常的欢喜,特意穿上这件衣服,感觉是非常的为欧阳修开心,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殿试那一天,获得状元的并不是欧阳修,而是王拱辰。

他俩的缘分特别深。先是同年参加科举,拜在晏殊门下,后来一起做了薛奎的女婿。直到晚年,王拱辰在洛阳当长官,知道欧阳修的洛阳的感情,经常在春天快马加鞭给他送牡丹花。

因为年纪大而获得的状元

该哭还是该笑?

赵祯要废后,所有的大臣都跳出来反对。有个一闪而过的名字叫宋庠。

宋庠和他的弟弟宋祁都是宋仁宗天圣二年的进士。本来宋祁的文章排在宋庠之前,但大娘娘说,长幼有先后,弟弟不能在哥哥前面。将榜首的宋祁列为第十,宋庠擢为第一,世称“兄弟双状元”。

家乡人民遂修六棱十三级砖塔一对,名日“双塔”,以示纪念,并为之建塔谓之“双状元塔”。你要是去民权,还能看到。

我只是卖了几张纸,竟然把我贬官了

没事,我去修亭子

苏舜钦年轻时即不顾流俗耻笑,和穆修一起提倡古文,比尹洙、欧阳修等开始提倡的古文运动都早。他在政治上倾向于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庆历四年范仲淹、杜衍、富弼等人延揽人才,准备实行新法。

那年进奏院祀神,苏舜钦按照惯例,用所拆奏封的废纸换钱置酒饮宴。王拱辰与他政见不合,参苏舜钦以监主自盗,苏舜钦被削籍为民,与会的名士十余人同时被贬逐。

他被废后离开开封,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庆历八年(1048)复官为湖州长史,未及赴任即病逝。卒时年仅四十一岁。

洛阳牡丹啥时候甲天下的?

曹丹姝给杜有蘅簪了一只玫红牡丹,开她和苏舜钦的玩笑。说起来,原本开封没有牡丹,第一个把牡丹进贡到京城的是李迪,剧里闪现过几次。

李迪在洛阳当一把手,开创了进贡牡丹的先河。传说第一筐姚黄牡丹送到宫里时,赵祯开心的扔掉了头上的宫花,只戴牡丹。洛阳牡丹的身价随之水涨船高,然后就甲天下了。

(责任编辑:于浩淙 Hzx0176)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