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娱乐
当前位置:娱乐 > 电视剧 > 电视剧新闻 >

《了不起的儿科医生》最后大结局是什么 儿科医生为什么了不起

《了不起的儿科医生》最后大结局是什么 儿科医生为什么了不起
2020-12-23 11:25:50
惠英红发长文称赞赵丽颖演技:无声却震耳欲聋10:11

《了不起的儿科医生》最后大结局是什么

焦佳人童年时被儿科医生谷立峰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抱着对儿科医生的感恩于崇拜之情,她立志成为儿科医生,她不断努力着,在医学路上前行。谷立峰一直关注着焦佳人,并从她的身上发现了珍贵的品质及潜力,破格将她录取进入到儿科水平顶尖的童馨医院。来到了梦中之地,除了兴奋之余,焦佳人感到十分有压力,因为医院之中,顶级医生有很多,初来乍到的她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与他们相当。但她并没有气馁,反倒将这当做她的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迅速成长起来。她与同事邓子昂、谷佳人、王航等人经历了重重考验,一起面对着医院及生活中的困难。最终,他们迎接着美好的未来。

儿科医生为什么了不起

最近由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支持的,一部深切关照中国儿科医生行业,展示青年儿科医生成长,温暖刻画儿科医生与“宝贝”患者及其家庭关系的医疗剧《了不起的儿科医生》开播。

在剧中,表现了很多青年儿科医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例如,儿科医生本就存在缺口,能做带教老师的医生更是“珍贵”,初到童馨医院的焦佳人,需要自己争取带教老师,带教老师邓子昂与焦佳人之间更加密切的互动由此展开。这一情节从剧作层面上迅速构建了人物的困境,在现实层面上,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儿科医生从业人员不足的现状。据悉,按照2020年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要达到0.69名的目标,我国儿科医生数量目前缺口86042名。基于现实问题的情节与困境,贯穿于《了不起的儿科医生》,这引发了网友对儿科医生行业现状的思考。

这部剧开播的时间不知是制作方特殊的安排还是巧合,刚好在冬季开播,不仅仅是指冬天寒流来袭,真正属于儿科的冬天即将来临,无论住院还是门诊患儿暴增,工作量满负荷,还有就是“医生荒”的时代已经悄然走近,儿科医生已经捉襟见肘。

众所周知,儿科收入微薄,需要投入的精神颇多,同时危险系数较大,医患关系紧张,诊断难度较大,没时间休息,面对如此窘境,很多人已经像鲁迅先生一样弃医从文了,很多医学生都望而生畏,很多医学战士已经放弃儿科这清苦的饭碗,因为他们还肩负着养家的重担。

儿科医生目前工作中所处的“现状”

受气又受伤,打人投诉事由莫须有

“我曾经在小儿科干了四年,前年4月,有个父亲抱着发烧38.2℃的儿子来就诊,当时患儿很多,护士让他排队。他等了十分钟后冲了进来,要求我给他儿子先看。我发现患儿情况还算稳定,就叫他再等等。没想到那个家长立刻就指着我大骂,说‘是不是给了红包就能提前看?’、‘你什么水平啊,十多分钟了才看两个病人!’我当时忙到连辩解的时间都没有,还是其他病人家属把他劝出去的。第二天,科主任告诉我说,我被那个家长投诉称向他索要红包。”(一个儿科医生的真实故事)

尽管医院没有追究这“莫须有”的投诉,但还是感到“很受伤”,半年后他主动申请调到了内科,“四年下来,让我对自己当初选择儿科的初衷有了巨大的怀疑,今后我绝不会让自己的小孩去做儿科医生。”

工作太紧张

不敢喝水怕上厕所

之前有一项统计—高峰期住院人数达到160人次/日,一个住院医师最少负责16张病床;门诊医生日均接诊80-100名患儿,高峰期达到120余人次;医生值夜班(7小时)要接诊80多位病人。有些专家每天最少要看120个患儿,根本就没办法跟病人很好交流,问病史、检查、开药最多只能有五分钟,医生一旦疲劳就容易出问题。

我认为,一边是患者抱怨挂号看病难,一边是儿科医生工作压力非常大,24小时轮流值班基本上没有休息日,身心疲惫。“儿科医生的流失,无疑又加大了现有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和压力,使他们感到身心疲惫,就更容易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肩上责任重

诊疗难家长期望高

现在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就诊期望值很高,有些家长在遇到孩子病情变化时不理解、不信任医生,稍有不顺就投诉、辱骂,这是给儿科医生最大的困惑与压力。此外,儿童病情变化快,稍有不慎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医护职业风险大。

最盼望尊重

家长不信任不理解

儿科医生流失,最大的原因是缺乏患者家长的尊重。很多医生从学医那天开始就准备了奉献,身体上辛苦一点没关系,可很多患者不尊重、不信任儿科医生。从医三十多年,可患者家属还是不信任。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给家长做科普,解释为什么要开那样的药。

在整个医疗行业里,儿科医生最不容易被患者家长理解,很多家长带了小孩来看病,本身小孩哭闹就容易让大人心烦,一旦遇到长时间排队等情况,就更容易发脾气。要是一个感冒看了两、三次还不好,有时就会埋怨医生。

“儿科医生荒”到底应该怎么破?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按理说,儿科应该更受重视,儿科门诊和儿科医生都应该更“吃香”才对,为何还会出现医生转岗、儿科医生荒这样的困局呢?

总结来说就一个字“难”,儿科医生太难了。儿科被称为“哑科”,诊治一名儿童无疑要比诊治一名成人付出更多精力、耐心和时间。同时,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使用药品和检验检查方面较之成人有更多的禁忌,且要尽量避免手术、慎用药物,这就需要医生水平更精湛,同时承受更高的医疗风险。工作又难又累,但在多数医院的现行分配体系下,儿科医生待遇却往往处于“末流”。压力大、超负荷、风险高、待遇差……多种因素叠加,导致许多医生不愿去儿科工作,医学圈更流传着“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这样的调侃。

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科弱则儿童弱。从整个社会发展看,儿科建设意义重大。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儿科医生人才颇为紧缺。有人说,儿童医院挂个号像春运、看个病像打仗。每到流感高发季节,儿科诊室人满为患、一号难求甚至成为常态。有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每万名儿童仅对应4名儿科医生。同时,儿科医生流失率持续走高,年轻医生的流失比例也相对较高,实在令人担忧。

分析来看,儿科医生增量不足,出现“不愿去”,存量流失,出现“留不住”,根本上说明儿科领域缺乏吸引力。想打破困局,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儿科的吸引力,改变儿科医生的弱势地位。为此,最关键、最实际的,还是要尽快提升儿科医护人员薪酬待遇福利水平。只有以更专业、更细化的标准衡量儿科医生的工作,给之以更合理的薪酬待遇、更高的社会认同,才能让儿科医生愿意留下来,让更多人愿意走进去。此外,有关部门、高校也要在专业培养、人才供给上下更大功夫,从建设投入、政策激励、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儿科资源全流程输出。只有实现儿科医生进得来、留得住的良性发展,才能更好守护孩子的健康,为家庭幸福、民族未来创造更强健的明天。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乔娇 TT0002)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