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下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承制,正在CCTV-1黄金时间热播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中流击水》,在京举办了专家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主办,总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承办。中宣部文艺局电视处处长林海宁,仲呈祥、李京盛、黄如军、刘琼、赵彤、杨乘虎、刘淑欣、李跃森等业内知名专家;《中流击水》总策划李向东,总制片人王雁,制片人王晓玉,责任编辑刘馨,总导演宋业明,主演王仁君、宋禹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研讨会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主持,与会领导、业内专家、《中流击水》主创共同分享了电视剧《中流击水》的播出情况和创作历程,并从主题思想、艺术价值、现实意义等角度对该剧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解读。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剧目,《中流击水》播出后,以宏大的格局、精彩的故事、演员精湛的表演、高远的立意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据CSM全国网数据,截至5月31日,该剧平均收视率0.55%,平均收视份额2.8%,单集最高收视率0.74%,单集最高收视份额3.43%,收视率在同期热播剧中名列前茅;央视频平台视频总播放量超808万,成为央视频近期最热门影视内容;同时在爱奇艺、优酷、腾讯等主流视频网站播出,进入热度榜前列。观众更点赞《中流击水》格局宏大、静水流深,“写出了筚路蓝缕的党史中,鲜活的人性脉动”“诗意与豪情交汇,让党史活了起来,堪称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重大影响:以人带史,史中立诗,建立年轻人进入党史的艺术通道
研讨会上,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裁李向东表示《中流击水》以艺术的形式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好”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重大问题。全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求索中国向何处去的故事视角,讲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过程,从原点解读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史逻辑。“通过导演的艺术影像风格与镜头语言,把一百年前胸怀天下的年轻人的青春热血、理想情怀与艰苦斗争予以艺术化呈现。我们希望作品有理想、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更希望广大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能从百年前的革命者身上找到共情与共鸣。”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表示中国电视剧制作“国家队”打造的《中流击水》再次发挥了我们的制度优势、理论优势和人才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办急事。他认为《中流击水》最鲜明的特点是以毛泽东贯穿始终,找到了这段历史的灵魂人物,以人带史,史中立诗,以文化自觉的态度,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以唯物史观和高超的审美思维打造时代精品,真正做到了“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形神兼备、意境深远”。
对于这部以中国共产党1919年到1928年这十年间的光辉岁月折射百年历程的重大革命历史剧,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中流击水》对党史阶段的截取眼光和起止方式是这部党史题材剧的独特之处,对大革命时期历史风云的描绘,更是以往革命历史题材没有的。“该剧对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艰难性、复杂性有了更深刻、更细致、更艺术的阐述,通过青春化表达,建立了一条年轻人进入党史的艺术通道,既符合历史事实,又符合历史规律,更符合当下审美。”
党史格局:站在史诗高度,以大历史观,人物视角诠释“红船精神”
一切为了国家,一切为了人民。电视剧《中流击水》着力展现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葆有的这份“初心”和“使命”。该剧以“红船精神”为统领,从原点解读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史逻辑和奋斗初心,主要讲述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到1928年井冈山胜利会师这十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描绘了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与周恩来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在艰苦卓绝的境遇下坚守初心、努力奋斗、无私奉献,重点展现了共产党先驱者的初心之纯、主义之真、信仰之坚、人格之美。
对此,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科研部主任黄如军坦言包括《中流击水》在内的几部党史题材剧,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我们党一百年的历史,特别是反映我们党早期革命时期那些成长阶段,艰难复杂的历史,意义重大。在他看来,《中流击水》有四个鲜明特点:“第一,题材重大,主题鲜明;第二,创作定位准确,导向正确;第三,做到了资料详实、内容丰富、史实准确;第四,制作精良,故事性强。”
历史是人创造的。《中流击水》总导演宋业明回顾创作历程,表示毛泽东是本剧的贯穿人物,是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中流击水》首先是对历史的真实性把握,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找到承载历史的主要人物进行塑造。人物和人物的关系,这是我们在拍摄中特别想探讨的,尽量把人物立体化,有血有肉展示给观众。”
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电视剧项目部、《中流击水》责任编辑刘馨表示:“《中流击水》自觉站在史诗的高度与视野,将纷繁复杂的历史脉络进行文学化梳理,试图解析‘红船精神’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壮大的历史必然性,传递出一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意象,具有史诗意味。”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也称赞《中流击水》是一部生动的党史学习影视素材。“它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用有坚实质感的历史事件叙述,通过大量丰富的细节呈现,还原历史情境。这是大历史观的表现方法,不是单线叙事,也不是单维叙事。这种历史化叙事里有空间高度、大历史观,整体观的高度。”
艺术突破: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诗意表达,唱响青春选择主旋律
在党史题材创作上,《中流击水》没有口号化、概念化,而是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什么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的重大命题落到一个个人物,一件件事上。该剧既有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又有“主义道路之争”、“共产党人人格之美”的细腻艺术呈现,在人物塑造上做到了人性化、共鸣化,主题阐述上接地气,浅显易懂,开辟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全新思路。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淑欣形容《中流击水》是党史之真、主义至上、情感之美。“这部剧在结构上焦点贯穿,散点聚焦;表达上,叙事、议论、抒情,穿梭挥洒,台词、画面、剪辑精准而极富韵味,内秀外美,做到了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诗意表达。”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杨乘虎认为《中流击水》“守正创新”最值得称道。“在认知功能里,它真实再现了建党前后的历史本原,从历史思辨的角度,用道路选择来表达,为国家修史、为信仰求证。它讴歌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展现了革命先驱的青春时代,真正谱写了一曲青春之歌。”
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赵彤表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中流击水》唱响了青春选择的主旋律,塑造了青年毛泽东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形象,讲述了他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成长故事。“《中流击水》在对毛泽东青年往事的追溯叙事中,蕴含着对当代青年的期待与召唤,这是以历史向未来致盼的殷切献礼。”
“《中流击水》真实地写出了从五四之后,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特别是国共合作大革命失败这一段历史,准确把握住了那个时代的精髓,是最清晰、最完整、全景式表现大革命的一部作品。”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主任李跃森表示这部剧在创作上有两大显著特点:“第一,它对于重大革命历史进程的描绘与革命者个人的思想感情相结合;第二,实现了人物群像塑造与个性描绘的完美结合。”
12月15日,《衣尚中国》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专家研讨会,对节目践行“复兴中国审美”倡议进行一次总结,同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又一次具体探讨。
2021年春节,电影市场的火爆程度超出很多人的预料,大年初一的电影票房突破16.9亿元,再度刷新国内单日票房纪录,7天票房产出达78.22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