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陈恭结局?
电视剧《风起陇西》在不断反转中终于要迎来大结局了。
冯膺拿命换来的连环计终于让李严上钩。李严果然命人假扮吴军偷袭,还写密信对刘禅谎报军情,打算截断诸葛亮粮草阻止北伐。
但马岱将军其实是诈降,虽然他满口答应要帮李严,可转身就把一切跟杨仪和盘托出,最后李严的计划败露,还被扣上了勾结曹魏的谋逆罪名。堂堂辅汉将军落得如此下场,令人唏嘘。
本来李严手上有刘禅密诏,还可以挣扎解释一下,可是柳莹非常机智,书斋防守严密,她盗不走密诏,就直接一把火把书斋烧了,这样密诏也被烧成了灰。李严没有密诏,百口莫辩,罪名算是坐实了。
李严落马了,他的心腹肯定一个都跑不了,当然也包括李严的得意门生陈恭。
表面上看,陈恭在这次“通敌”案中也是核心成员,他接手了冯膺留下的和魏谍联络的通道,不论他魏谍烛龙的身份有没有曝光,他都难逃一死。
结案后,陈恭果然被判枭首弃市。
他的死和冯膺的死一样,也不一样。
他们背负骂名,坦然赴死,都是为了杨仪口中的“兴复汉室”,扳倒李严,效力诸葛亮。
但行刑前陈恭突然笑了,让他的死又不只是为了大局着想这么简单,感觉上,他是终于解脱了。
陈恭之前向林良交代后事的时候就已经看出来,他累了。每一次的牺牲,杨仪都用光复大汉来回答他,究竟值不值得,到底是对是错,他已经不敢多想,害怕信仰崩塌,他现在只想停下来。
三重身份不断反转,陈恭迷失了,他的初心究竟是什么,恐怕只能从仍然满腔赤诚的荀诩身上看到了。他救下荀诩,仿佛就是救下了曾经的自己。
荀诩虽然活下来了,可是他救不了陈恭。他当然相信陈恭不会背叛,可是陈恭还是认罪了。
以荀诩的才智,只要推敲一下,不难猜出陈恭他们的计划,可是猜到了真相又如何,他想救也来不及。而他如果公开真相,那么陈恭等人的牺牲就都白费了。
这辈子荀诩就得带着一身的伤病,这么遗憾地活下去了。
但他是不会变的,即使重来一次,相信他还是会为了追寻真相跌得头破血流,因为他是至真至纯的荀诩。
除了主角和历史人物之外,其他小人物的结局并不令人意外,比如五仙道,被杨仪带人灭了,陈恭还手刃了黄预,为妻子报了仇。
倒是柳莹很意外。她这个女间谍应该是活了下来。预告中,她看着荀诩和陈恭给她的两块令牌出神,在睹物思人。
想起荀诩,她可能会带着一丝甜蜜还有一丝遗憾。柳莹应该是对荀诩动情了,只不过立场不同,他们不会有结果,所以遗憾。
而柳莹想起陈恭时,心情应该很复杂。柳莹本来已经做好了玉石俱焚的准备,但是陈恭把自己的令牌给了柳莹。
他让柳莹毁掉密诏后速速撤离,好好活下去。可能因为柳莹和翟悦一样都是女间谍,陈恭心有不忍,所以给了她一条生路。
如果柳莹在荀诩和陈恭二人的感化下不再做间谍,那她就是全身而退了。而留下来的人还要在漩涡中继续斗下去,直到死亡。
一日为谍,终身为谍,当初荀诩和翟悦说的时候,还只当这是轻飘飘的一句话,现在回过头来看,一将功成万骨枯,现实真是血淋淋的。
风起陇西陈恭是虚构人物吗?
以“三国”这样一个已经“被定性”的历史题材来说,《风起陇西》给出了一个非常“奇特”的观点。
就是通过陈恭这样一位虚拟的人物,表达了对“兴复汉室”这个政治主张的疑惑,或者说是一种迷茫与不解。
虽然在《风起陇西》中,陈恭并没有直接表达出对“兴复汉室”的质疑。
但他在与亲信林良的对话中,用那句“突然分不清谁对谁错”的说辞,为我们引出了更多的思考。
当然,在陈恭讲出这句话之前,导演或编剧为观众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
在前20集中很少会被提及的“兴复汉室”,突然在21、22集中不断被提及,不断被用来“逼迫”陈恭做出“正确”的选择。
而这也是为什么陈恭在林良面前放下戒心后,会向他吐露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关键诱因。
因为这时的陈恭已经有些分不清谁对谁错了,即便他对自己父亲之死已经释怀,即便他成功蒙骗了所有人,将中箭的荀诩救回了自己宅院。
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家的政治主张来看,后世大多认为“兴复汉室”是蜀汉的立国根本,也是招揽人才的主要思想根基。
但其实曹魏早期的谋臣荀彧(Xún yù),也同样有着类似的主张与想法。
而这也是为什么当董昭等人劝进曹操进爵“魏公”时,荀彧却认为“不宜如此”的主要原因。
因为荀彧始终认为自己是“汉臣”而非“魏臣”。
也正因为如此,在荀彧死后,汉献帝不仅在祭祖神之日停止(Yàn)乐,还追封荀彧为“敬侯”。
虽说关联性并不一定很强,但确实是在荀彧死后,曹操才正式进爵为“魏公”。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在“兴复汉室”或防止“曹贼篡汉”这件事上,荀彧要比诸葛亮更有成效或功绩。
反观诸葛亮的“兴复汉室”,他在《隆中对》提出了“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又在《出师表》中提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更在《答李严书》中提出了“灭魏斩睿,帝还故居”等说法。
但是,诸葛亮却在汉献帝禅让帝位于曹丕之后,辅佐刘备在蜀汉之地称帝了。
虽然在刘备称帝之时,蜀汉称刘协已被曹魏所杀,但事实上刘协直到14年后,才以54岁的高龄驾崩于曹魏之地。
如此说来,诸葛亮为其努力一生的“兴复汉室”,蒋琬、姜维等追随者所秉持的“兴复汉室”,真是汉光武帝刘秀所创立的那个“汉室”吗?
还是说他们要仿照刘秀,重新建立一个全新的汉朝(蜀汉)呢?
因为这样一群人,并没有像荀彧那般,去曹魏辅佐汉献帝与他后代,而是远赴西蜀,去辅佐了蜀汉的皇帝刘备和他的后代。
要知道东汉末年的乱世,最根本的起因便是由于宦官和外戚专权,所导致的朝政腐败。
这样的一个“汉室”,是底层百姓真心想要的“汉室”吗?
而诸葛亮等人所主张的“兴复汉室”,或许根本就是造成蜀汉内部分裂的根源所在。
而这种主张一旦成为一种“流行”,便成为了所有人口中的常用词汇。
每一个在政治和仕途上有所追求之人,都会将其作为“金玉良言”常挂在嘴边。
也因为如此,每当听到“兴复汉室”之后,几乎所有的人都无法反驳与拒绝。
即便如陈恭这般的人物,在“兴复汉室”的威慑之下,也能将杀父之仇讲得如此“道貌岸然”。
更别提那一句“为了兴复汉室,荀诩必须得死”的逼迫言语,让陈恭一时间产生了“分不清谁对谁错”的想法。
不得不说《西起陇西》从“三国”中提炼出了许多有意思的内容。
这样一个“兴复汉室”的政治主张,在《风起陇西》中被演绎出了全新的内涵,而且毫无违和感。
就像陈恭与荀诩这两位虚构人物之间的关系与故事一样,在“三国”中也有一段“荀陈世交”的逸闻。
在《太平御览》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历史上荀彧与陈群的祖父辈曾是世交,而这也让荀彧与陈群二人自幼便有了友情上的联系。
或许是巧合,或是是《风起陇西》有意为之。
剧中的荀诩和陈恭二人,也都为荀、陈之姓,并通过翟悦这样一个角色将二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当然,这只是一番戏言与臆测,或许真就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巧合罢了。
但对于“兴复汉室”的解读,笔者更愿意相信这便是《风起陇西》的本意。
从谍报这样一个比起兵戎相见更残酷的战场之上,从朝堂上那些阴暗的算计之中,为我们展现了“兴复汉室”的另一面。
《风起陇西》虽然很快便要结束了,陈恭与荀诩的故事也许还要继续下去。
即便陈恭有了迷茫之感,但他身后仍然有许多的觊觎者与等待接班之人。
相较于陈恭来说,这些后来者对于“兴复汉室”的执着与信仰会更加坚定。
也许这个虚构的陈恭,就像真实的荀彧一样。
当他们一个个凋零、消亡之后,该发生的始终会发生,只是拖延一些时日罢了。
从某种角度来说,当“三国归晋”发生之后,未必不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兴复汉室”。
往期精彩:《风起陇西》“五仙道”助魏灭蜀是真是假?孔明为何只能剿灭他?
风起陇西陈恭是虚构人物吗?
1、《风起陇西》陈恭人物分析
《风起陇西》棋走偏招,故意将三国名人诸葛亮、刘备这忙鼎鼎有名的大人物彻底边缘化。专注去讲述那些身处历史大背景之下的小人物身上所发生的故事。故事内容虽看似平平淡淡,但却能达到引人入胜之效用,给观众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画面,不可谓之不妙。
时代星空网
在历史上陈恭,出生于东汉建安六年,颖川郡许县人。建安二十五年,十九岁的陈恭随父亲陈纪前往汉中。途中遭遇山贼,队伍中的同伴全部遇难,唯有年纪最小的陈恭侥幸生还。后来,他一直留在陇西,因为读过书,被天水太守府任命为书吏,从此一步一步升到主记的位置。天下三分,烽火四起,在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战争不仅有刀光剑影,亦不只是血肉搏杀。秘密情报线上的生死角逐,正涌动于滚滚洪流的阴影当中。
2、《风起陇西》陈恭结局
陈恭为汉丞相府司闻曹靖安司从事,蜀国潜伏在魏国的高级密探,因蜀国和魏国打仗惨遭战败,被怀疑成内奸,后在荀诩的帮助下洗清嫌疑,并共同为蜀汉查出真正的内奸。
时代星空网
在故事的开头,蜀军北伐兵败魏国。依照情报部门推测,导致蜀军战败的假情报,来自于潜伏在魏的高级间谍陈恭送出。于是乎,身为反间谍专家的荀诩被派遣至魏国腹部调查陈恭。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陈恭并没反叛,真正反叛的是潜藏在蜀国情报网里,代号为烛龙的人。而且,那位烛龙不仅偷换陈恭的情报,还准备窃取诸葛丞相研发出的连弩设计图。
正当陈恭和荀诩呕心沥血找出奸细之际,却被突然间告知,所谓的“烛龙”泄密,其实是诸葛丞相为利北伐故意所为。
陈恭、荀诩挖出隐藏在诸葛丞相内“反派”烛龙的真实身份。成功地粉碎魏国的阴谋,避免了连弩制造技术的外泄。与此同时,陈恭不得不结束自己的卧底任务,从魏国返回蜀国,恢复自己的真实姓名杜弼,同苟诩一起把酒言欢,继续当他们的小人物!
《风起陇西》是一部双男主剧,陈恭(陈坤饰)是潜伏在魏国的卧底,因陈恭的假情报导致蜀军败给魏国,荀诩(白宇饰)受命为反间谍专家,被任命潜入魏国调查陈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