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娱乐
当前位置:娱乐 > 电视剧 > 电视剧新闻 > 正文

《梦华录》官家和圣人是谁 梦华录官家为什么对圣人那么好?

《梦华录》官家和圣人是谁 梦华录官家为什么对圣人那么好?
2022-06-28 10:26:29
鹿晗直播疑似出现关晓彤声音 力破此前分手传闻11:11

梦华录官家和圣人是谁?

《梦华录》的圣人指的是皇后,剧中的皇后对应的应该是北宋宋真宗的皇后刘娥。刘娥是宋真宗第三位皇后,也是在北宋历史上存在感很强的一位女性人物,常常有人拿她给武则天做对比,不过刘娥跟武则天不一样,她不像武则天那样有称帝的野心。

梦华录官家为什么对圣人那么好?

电视剧《梦华录》改编自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的代表作《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主要讲的是赵盼儿、孙三娘、宋引章三个女人在顾千帆的帮助下在东京汴梁城创业的故事,可以看作是古代版的《中国合伙人》。其中讲到里面的皇帝非常热衷于道家的黄老之术,以至于部分官员投机取巧、投其所好,通过支持和协助官家修道来取得仕途上的进步,比如剧中的欧阳旭和萧钦言。

《梦华录》中的故事背景明显是北宋第三任领导人宋真宗在位时期,因此剧中所说的官家就是真宗本人了。那句著名的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真宗所作。

《梦华录》中赵盼儿与顾千帆

真宗不是太宗的长子,也不是太宗的嫡子,原本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当大哥赵元佐因为叔叔赵廷美被父亲逼死发疯、二哥赵元僖暴死之后,就轮到了真宗继承皇位。真宗继位之初,尚能勤于政事。他分全国为15路,各路转运使轮流进京述职,免除五代以来的欠税。但是与久经沙场的太祖、太宗不同,从小生活在深宫中的真宗性格较为懦弱,缺乏开拓创新的决心和勇气,在他看来,坚持太宗晚年推崇的黄老无为思想,继续守成的局面是最好的选择。北宋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后,真宗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反而致力于封祀之事,粉饰太平,广建宫观,劳民伤财,使得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日趋严重。

自太宗雍熙北伐惨败后,北宋对辽国就一直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相反,辽国对北宋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自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开始,辽国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虽然宋军在杨延昭、杨嗣等将领率领下,积极抵抗辽军的入侵,但辽国骑兵进退速度极快,战术灵活,给北宋边防带来的压力日益增大。

真宗朝著名宰相寇准,对宋辽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寇准(公元961年—1023年),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北)人,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常被戏称为“寇老西儿”。寇准不到20岁就考中进士,仕途比较顺利,为人生性豪爽,不拘小节,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太宗时期,有一次在大殿奏事,寇准的话很不符合太宗的心意,太宗愤而离去,寇准居然不顾君臣之礼,竟扯住太宗的衣服不让他离开,太宗被他搞得极为尴尬。或许正是因为寇准的直率,太宗才比较信任他,在立太子等国家大事方面也征求他的意见,真宗能顺利登上皇位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因此,真宗非常信任寇准,后来任命他为宰相。

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闰九月,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围攻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来势汹汹。此消息传至京城,朝野震惊,真宗急召群臣商量对策,主和、主战两派各持己见,莫衷一是。王钦若、陈尧叟等人主张迁都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或成都避难,而宰相寇准则力排众议,坚决要求真宗北上亲征,以安定民心,鼓舞士气,击退辽军的进攻。宰相毕士安、大将高琼等人也竭力反对南迁,原想一逃了之的真宗极不情愿地把南迁计划压了下来。为了防止王钦若再向真宗进言,寇准便把王钦若调离京城,出任地方官,朝廷中的主迁派失去了核心人物,懦弱的真宗没有了得力大臣的支持,终于决定亲征,但却迟迟不肯出发。

《大宋宫词》中的寇准

为了催促真宗早日启程亲征,寇准颇费了一番心思。前线战事日趋紧急,急报一封接着一封发到朝廷,寇准故意扣留下来,先不让真宗知道,等积多了一并呈给真宗看。真宗一见这么多急报就慌了手脚,忙问寇准该怎么办。寇准不紧不慢地说:“官家是想尽快解决此事呢,还是想慢慢来?”真宗当然是想尽快解决。于是寇准夸下海口:只要官家御驾亲征,此事五日之内就能解决。真宗无奈之下,只得同意立即出征。此后,朝廷确定了亲征的相关事宜,安排雍王赵元份(又名赵德严、赵元俊)留守京城,真宗于十一月二十日出发亲征。

两天之后,真宗一行抵达韦城(今河南省滑县东南),但前方战况不明,大将王超的部队又没有按照事先约定南下接应,真宗开始犹豫,是否按原计划继续北上。此时随行的官员中,有人主张尽快撤退到金陵,也有些人主张撤回京城。寇准则坚决反对撤退,他对真宗说:“官家现在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河北诸军日夜盼望官家到来,若是现在撤退,军心必然大乱,辽军趁势前来攻打,恐怕到不了金陵就成了辽军的俘虏。”真宗听后大惊失色,加之有其父太宗亲征失利的前车之鉴,于是不敢再提撤退之事。

与此同时,辽军继续南下,其主力早于真宗到达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城下。宋朝大军行动迟缓,十一月二十五日才到达澶州南城。澶州以黄河为界,分南、北二城,南城相对较为安全。真宗看到河对岸烟尘滚滚,就想留在南城,不去北城。寇准劝真宗:“宋军的主力都在北城,官家如果不去北城,亲征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再说各路大军已经陆续到达澶州,不会有什么危险。”高琼也劝真宗过河,不等真宗同意,高琼就催促卫兵们护送真宗前进,真宗勉强到了北城,在城楼上召见了各军将领。宋军将士看到城楼上的黄龙旗,得知皇帝到了,立即高呼万岁,士气大振。

巡视完毕,真宗把军事大权交付给寇准,他相信寇准的能力,而生性懦弱的真宗内心还是颇为忐忑,生怕出现意外。其实寇准等人内心的忧虑绝不亚于真宗,只是不能表露出来而已。为了稳住真宗,寇准每日与知制诰杨亿等人饮酒作乐,装出毫不在意的模样。真宗看到寇准胸有成竹的样子,情绪才逐渐稳定下来。

《梦华录》中的官家

宋、辽双方在澶州相持了十余日,军事形势本来对宋军相当有利,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死辽军统帅萧挞凛。辽军唯恐腹背受敌,于是秘密派人来求和。真宗此前就一直优柔寡断,并没有与辽军一决胜负的信心,早在亲征之前,真宗就曾经暗中派遣曹利用前往辽营议和,只是因为战事激烈,曹利用一直未能到达辽营。现在辽国主动提出议和,正中真宗下怀,于是急忙催促曹利用前去议和。

经过几番交涉,两国最终议和成功,和约规定:北宋每年输送给辽国绢20万匹,银10万两;双方为兄弟之国。因该盟约在澶州签订,其西有湖泊曰澶渊,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据说曹利用在议和之前曾面见真宗,询问给辽国财物的数量限度。真宗提出了可以接受的底线—100万。寇准知道后威胁曹利用:“皇上虽然说可以给100万,但是你要是超过30万,回来我就砍你的头。”曹利用最后果真以30万代价谈判成功。曹利用回来之后,真宗派宦官去问他答应给辽多少钱物。曹利用没有回答,只伸出三个手指。来人回去告诉真宗,曹利用伸出三个手指,估计是300万吧。真宗惊叫:“太多了!”逐渐冷静下来后,真宗居然认可了如此巨大的赔付数额:“能了结此事,300万就300万吧。”等到召见之时,曹利用只是一味谢罪,真宗问他到底许给辽朝多少财物,曹利用说许了30万。真宗大喜,重重奖赏了曹利用。

澶渊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屈辱求和的结果,对宋而言,这是丧权辱国的和约,不仅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输金纳绢以求辽国不再南侵,此后辽更不断需索,使北宋国威扫地。但对宋辽双方而言,澶渊之盟以后,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不无好处。

澶渊之盟签订以后,真宗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宋朝虽然赔了一些财物,但换来宋辽两国的相安无事,在真宗看来是值得的。对当时力主亲征的寇准,真宗也心存感激,因此在战后一段时期内,真宗对寇准言听计从,这种情况引起了王钦若的嫉妒和不满。

《梦华录》中的萧钦言

王钦若身材瘦小,脖子上长有肉瘤,被戏称为“瘿相”。他善于揣测真宗的意图,极尽巴结奉承之能事,颇受真宗宠信。早在真宗当太子时,王钦若就曾鼎力帮助他渡过难关。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开封府所属17县都因为遭灾被免了税。有人上报太宗,说开封府夸大灾情,意图收买人心。生性多疑的太宗对这件事非常重视,立即派人去调查此事。真宗当时兼任开封府尹一职,如果调查属实,对真宗无疑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幸好负责调查的官员回来说灾情属实,其中有一位叫王钦若的官员还声称,有几个县的灾情比上报的还要严重,太宗这才放心。

真宗了解事情的经过后,十分感激王钦若,若干年后提及此事,对王钦若还大加赞赏。事实上,王钦若是个欺上瞒下、阿谀奉承之人。真宗派王钦若、杨亿等人负责主持《册府元龟》一书的编撰工作。真宗非常重视此书的编写,经常亲自审稿。凡是真宗赏识的部分,王钦若就设法让真宗知道是自己写的;凡是真宗批评或是不满意的部分,他就设法让真宗认为是杨亿等人所为。其实就文才而言,王钦若无论如何是不能与当时文坛领军人物杨亿相提并论的。通过这些或明或暗的手腕,王钦若逐渐成为真宗最为赏识的大臣之一。

一天退朝,真宗目送寇准离开,王钦若对真宗说:“官家尊敬寇准,是认为他对国家有非凡的功劳吗?”真宗点头称是。王钦若说:“澶州一役,官家不以为耻,反而认为是寇准的功劳,臣实在不解。”真宗愕然,忙问王钦若为什么这么说。王钦若说:“签订这种城下之盟,春秋时期的小国都感到羞耻,官家是大国天子,反而与外夷议和,这不是很可耻的事情吗?”真宗脸色一变,极不是滋味。

王钦若又进一步说:“澶州之役,有个极恰当的比喻,犹如赌博,赌徒快输光了,就把剩下所有的钱都拿出来下注,这叫作孤注一掷。寇准就是把官家当作这孤注,用您的性命来做最后一搏!”本就懦弱的真宗顿觉如五雷轰顶,原来寇准竟然如此不顾自己的安危。这本来是王钦若挑拨离间,目的无非是陷害寇准,但真宗居然以为言之有理,于是渐渐疏远寇准,最后找了个借口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

《梦华录》中的柯政

王钦若的一番话,使得真宗越想越窝囊。于是他找来王钦若,问他有什么办法可以洗雪耻辱。王钦若知道真宗无心打仗,便故意对真宗说:“要想雪耻,官家可以再次出兵,夺回燕云十六州。”真宗哪里还敢与辽朝作战,只好找借口说不想让百姓再受战争之苦,问他有无其他良策。王钦若顺水推舟:“官家不愿打仗,唯有进行封禅,才可以使四海膺服。但是自古以来,一般是先有祥瑞之事,或是建立了很大的功勋,才会封禅。”

真宗低头不语,王钦若又说:“天降祥瑞,原本不易。但是古来的祥瑞,有几件是真的呢?虽是人力所造,但只要官家相信,就与真的无异。”这番话显然是在诱使真宗人为地创造条件。真宗拿不定主意,担心宰相王旦会反对。王钦若说:“我把官家的意思告诉王旦,他不会反对。”

王旦出身名门,老成持重,主张严守祖宗之法,深得真宗信任。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王旦被任命为宰相,在相位长达12年之久。王旦行事谨慎,能顾全大局。真宗亲征澶州时,王旦随行,由于负责留守京城的雍王赵元份突然去世,真宗命他回京城处理善后事务,王旦特意将寇准叫到真宗面前,问真宗:“如果十日之后接不到捷报,应当如何?”真宗沉默良久,说:“立皇太子。”实际上,这是把江山社稷托付给了王旦,可见真宗对他深信不疑。王旦也颇有宰相的风范,知人善任,不计个人恩怨,举荐了许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寇准多次抨击王旦,但王旦并不计较这些,还常常在真宗面前称赞寇准。寇准被罢枢密使后,私下托人去求王旦,希望能得到使相之职。王旦故作惊讶地说:“使相之职,岂是可以私下求人得到的吗?”寇准为此对王旦十分不满。后来寇准被授予使相之职,他十分高兴地对真宗说:“如果不是官家,我怎么能获得此种殊荣呢?”真宗告诉他这是王旦推荐的结果。寇准听后深表惭愧,自叹不如。真宗、寇准等人都十分敬佩王旦的为人,凡事都与他商量。

王钦若把真宗的意图告知王旦,王旦心中虽然很不情愿,但最终还是勉强同意了。尽管如此,真宗仍然顾虑重重,没有下定决心。一日,真宗遇到精通儒学的杜镐,就问他古时候“河出图,洛出书”之类的典故,杜镐说那是圣人以神道教导世人的做法。杜镐与王钦若的话如出一辙,真宗就不再犹豫了。第二天,真宗便将王旦召入宫中,特别赐宴。宴会结束,真宗又赐给王旦一个酒坛,并特地提醒他:“这酒很好喝,拿回去与夫人共享吧。”王旦回到家,打开酒坛,却发现里面装满了稀有的珍珠。王旦明白了,王钦若跟他谈论过的事情,就要实行了,真宗是要用这些珍珠堵住自己的嘴。

《梦华录》中的官家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一月三日,有人奏报左承天门门楼南角挂着一块黄绢。真宗一面派人前去察看,一面跟群臣说:“去年十一月的一天夜里,朕刚要就寝,忽然满屋放光。朕正在惊讶,忽然看见一位神仙,穿着红衣,戴着闪烁星光的帽子。他对朕说:‘你应该在正殿做黄箓道场一个月,上天将降赐天书《大中祥符》三篇。’朕正要详问,这神仙就消失了。于是朕就按照这位神仙的建议在建元殿建了黄箓道场,已经一月有余了,朕都没有撤去。莫非这是天书?”

奉命察看的使者回来报告,那黄绢长约两丈,系着像书卷一样的东西,外面用青绳缠着,封处隐隐有字。真宗装出一副吃惊的样子:“这一定是天书了!”于是王旦等人齐集殿阶,跪拜称贺。真宗率领文武大臣,前往承天门迎接天书。

到承天门后,真宗先对着黄绢行礼,然后命人到屋顶上把它取下来。王旦接过跪下,献于真宗,真宗又拜了三拜,接了过来,把黄绢送至黄箓道场,命陈尧叟启封。陈尧叟先读黄绢上的文字:“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打开黄绢,里面有天书三幅,语句类似《尚书·洪范》、《道德经》。天书第一幅称赞真宗能以孝道和仁政治理国家,第二幅告诫真宗要清静节俭,第三幅祝赵宋天下国运昌盛永远延续。读完天书,真宗跪受,把天书收于一个金匣之中。次日,真宗在崇政殿接受百官的祝贺,遣官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大赦天下。

天书降临不久,兖州(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百姓一千余人赴京,请求真宗到泰山封禅。真宗亲自接见了他们,并赐给他们钱物。真宗故意推辞,说封禅是大事,不能轻易决定。此后,官员、赴京赶考的举子、军队官兵、少数民族首领、僧人道士等纷纷向真宗上书,请求封禅。真宗都没有同意。四月一日,皇宫内又发现了第二份天书,内容与前一份相同。这一次,真宗终于下诏宣布十月份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在紧张筹备封禅大典的过程中,各地不断传来出现“祥瑞”的消息。时而某地长出巨大的灵芝,时而某处仙鹤飞翔。来自泰山的祥瑞最多,这些都是由在泰山准备封禅事宜的王钦若和赵安仁等人一手炮制的。比如泰山附近出现了“苍龙”,泰山上的王母池水变成了紫色,等等。最大的祥瑞是泰山上也出现了天书,据王钦若所报,泰山脚下的一个叫董祚的木匠在醴泉亭北面发现了一块黄绸子,上面有字,于是他把绸子交给了皇城使(负责皇城警卫的官员)王居正。王居正看到上面有皇上的御名,就马上通知了王钦若。真宗得知后,亲自将天书迎入宫中。

泰山封禅刻石

十月四日,封禅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天书用玉辂载着,由专人护送,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真宗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纱袍跟在天书的后面。经过17天,真宗到达泰山。

十月二十四日,封禅仪式正式举行。真宗身着华贵的礼服,享祀昊天上帝,左陈天书,陪以太祖、太宗灵位。然后命群臣在泰山下享祀五方帝以及诸路神灵。礼成之后,由王旦亲自将盛玉册、玉牒的金匣、玉匣封好,放进事先准备好的石匣中。山上山下的官员、百姓高呼万岁,封禅仪式宣告结束。第二天,真宗又在附近的社首山举行“禅地祇”的仪式,其过程大致与封泰山相同。

在澶渊之盟签订后的十几年间,国家相对稳定,正是整理内政、发展生产的大好时机,而真宗却把主要精力放在装神弄鬼、东封西祀之类的事情上,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无暇顾及朝政,进而积攒下许多社会问题,给后世留下了巨大隐患。

那么,真宗在这么好的国际政治环境下,不大力发展经济和军事,却整天搞这些装神弄鬼、自欺欺人的事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说到底,这还是因为真宗懦弱、没主见、不自信,又极力想向天下老百姓证明自己的心理在作祟。

首先,真宗觉得他能继承皇位,纯属意外。论治国才能他是不自信的,当然历史上不是所有的继任皇帝都有治国才能,但是像真宗这样懂得反思,并很在意这件事的皇帝却不多。其次,澶渊之盟的奇耻大辱他是极其在意的,他想堵住天下人的嘴,却不能使用暴力手段,只能通过其他的事情来向世人证明。还有就是继承的合法性问题,因为自己父亲太宗的皇位是继承他大伯太祖的,这一直都有非法继承的说法。如果自己的父亲是非法继承,那他自己也就是非法继承,所以一定要想办法向世人证明自己皇位继承的合法性。

《梦华录》中的赵盼儿

古代用强硬手段继承皇位的,当事人一般对这件事都会非常在意,比如唐太宗不惜修改史书,还有武则天、雍正都通过勤政、奋发图强,使国家繁荣昌盛来证明自己当政的合理、合法性,人民选择自己是多么的正确。然而,真宗知道自己没这个能力,又害怕打仗,那就只能通过封禅祭祀来欺骗群众、麻醉自己,用鬼神之说向世人证明自己继承皇位是多么的合理合法。要知道泰山封禅这件事历史上只有六位皇帝做过: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最后一位就是宋真宗了。泰山封禅主要是报天地之功,用以歌功颂德的,要想歌功颂德首先就得有功,这么看的话,对比其他五位皇帝,宋真宗的泰山封禅是多么的名不副实啊!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张奥)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