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娱乐
当前位置:娱乐 > 电视剧 > 电视剧新闻 > 正文

李白为什么写下轻舟已过万重山 看完《长安三万里》才重新认识他!

李白为什么写下轻舟已过万重山 看完《长安三万里》才重新认识他!
2023-07-14 11:25:55
《家有儿女》“夏东海”扮演者高亚麟被曝出轨家暴14:05

李白为什么写下轻舟已过万重山,看完《长安三万里》才重新认识他!看完《长安三万里》,才知道原来之前自己脑海中的李白并不是真实的李白。长安三万里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初次看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只觉得是诗仙的游山玩水。如今再看才知道这是李白流放夜郎被释放途中所作。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早已垂垂老矣,回顾自己这一生,只能感叹时光流逝,岁月如梭,不过眨眼之间。无论是那些意气风发,还是那些的艰难困苦,都随着这转瞬即逝的时间消散在空中。突然想起了辛弃疾的一首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人生在世,又有几人没有遗憾呢?

电影以高适的视角回忆了李白的一生,前半场是大唐盛世下鲜衣怒马的少年郎,后半场是国破山河下前途困窘的中年人。

李白的一生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潇洒一生,恰恰相反,他在仕途上是屡屡碰壁和苦苦追求的一生,甚至到了中年更是经历了无限的悲凉,好在悲凉后是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晚年遭遇流放又遇赦后怀着无比痛快的心情写下的一首诗。

很显然,这是一部成人向动画,对于孩童来说,观看此片最大的乐趣或许是找到课本里熟悉的诗词跟着念诵。但168分钟的时长和厚重的情节,只会让他们坐立难安。除去对于历史和古典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应该说,与这部动画最能共鸣的,是在社会上缓慢受锤的普通人。

片子前半段并未将重点落在大唐风华上,而是着墨于恢弘气象的阴暗面,即旧门阀的资源垄断、朝政的日益衰败与青年才俊的壮志难酬。鲜衣怒马的新科进士,一日看尽长安花,而商人之后李白干谒权贵吃了闭门羹,高适发现自己的家族在京城人心中早已没落。后来两人都有了一定诗名,但高适十分清楚,自己写诗针砭时弊,只会招致权臣忌恨,丝毫无益于仕进。

高适与李白,性情一内敛一飞扬,都空有报国理想,怀才不遇。主创拎出颇具当下性的这点,狂者李白、狷者高适由此变得亲切起来,激起今人共鸣。我们天资各异,但都有过李白那一份自命不凡,在世间碰壁后,亦会生出逃离规则束缚的出离心,在他的大起大落里,我们唏嘘不已,同时感到一股提振人心的力量。高适沉潜修行,于乱世中大器晚成,我们钦佩他的信念感,也羡慕他最终在疆场回转天地。

可以看出,主创努力将谪仙李白“凡人化”,但凡人绝不等同于俗人,在这点上,有些处理欠妥。且不说为表现他落拓不羁的一面,在饮酒大笑的刻画上用力过猛,让人觉得有些油滑,最大的问题是,一些关键历史情节被隐去,对于理解李白的深层人格造成了阻碍。

李白到梁园找高适,高适得知李白得到玉真公主举荐,擢入翰林,眼下却离开宫廷,执意要去当道士。原因在片中没有交代,不明史实的观众肯定会感觉很困惑甚至割裂。背后的历史是这样的:李白当官后,唐玄宗只把他当御用文人,可李白是想成为谋士,真正有益于朝政的,久而久之,其失意也就可知了。这个情节不展现,如何让人明白李白洒脱背后的执著?而缺失了这份执著的李白,与汲汲功名之徒又有何分别?

总体来说,在历史改编方面,《长安三万里》基本遵循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在高适不救李白、高适与吐蕃之战等情节上,该片有比较主观的演绎,但围绕这些事件本来也有不少论争,是存在创作发挥空间的。

类似的,作为一部动画电影的观众,个人更关心的也并非每首诗能否对应正确的创作时间,而是那些瑰丽、雄奇的诗句以怎样的方式出现。

《将进酒》的具象化是全片高潮,诗与动画共有的浪漫、百无禁忌发生了美妙的碰撞。吟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引众人乘仙鹤上天,一路从水面、瀑布飞升至银河,进入仙宫,李白狂奔着与仙人们碰杯,最后大家纵身飞向漩涡般的九重天。此时的李白已是个中年人,主创“冒大不韪”给他画上肚腩,堪称妙笔,肉身的微贱、世路的坎坷,拘不住精神的高蹈。诗人与诗飞起来了,中国动画在这个片段里也久违地迸发出一种飞扬的神采。

《长安三万里》总共用了48首唐诗,可见诗在这个作品中的分量。可惜,即便不与《将进酒》的绚烂相比,大多数诗句的出场,也显得过于平淡。李白望着酒杯里的月亮,念诵《静夜思》;《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以现代汉语说出,在这些段落里,不见想象力,也难以感受到诗与诗人生命的交融。名诗像一个个角儿被催着上台匆匆露脸,如能精简,将每首诗的具象化表现做到80分,观感应该好得多。

或许也正是由于对诗的超越性整体表现不足,片子最后的落点完成度并不高。虽然黄鹤楼的意象反复出现,并借高适之口说出了“只要那些黄鹤楼的诗在,黄鹤楼就在”的金句,表明了世间万物易逝,而以唐诗为代表的文化永存,却终究显得空洞。

李白因追随永王遭流放夜郎,途中被赦还,吟咏“轻舟已过万重山”,似是已豁然开朗。一个问题呼之欲出:诗歌对于李白,乃至对于所有的失意文人来说,是否达成了在主流价值体系之外的一种自我认同?倘若片子能再深掘一层,讲透诗对于诗人个体究竟意味着什么,诗逾千年而不朽、与今人相接的意义,便能更自然地流露吧。

现在再回首那些陪伴我们度过小学、

中学时光的诗人朋友

当我们通过这些史书和电影画面,得以窥探到他们在那个属于他们的年代,所经历的少年意气也好,坎坷失意也罢......

好像他们不再是史书上冰冷的名字,而是如同当下的我们一样,是真真正正有血有肉地活过,

看完他们的故事就好像伴随着他们走完了一生。

无论是李白还是我们,其实都是在各自的时代和环境中探索着生命的意义。

活着就好,并不是一种轻率的乐观主义,而是一种积极向上、感恩珍惜的生活态度。

以上内容仅中华网独家使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于浩淙 Hzx0176)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