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影视长廊 > 影视焦点 > 正文

陈为军携《生门》登北大阐述生命课题引师生热议

保存图片 2016-11-30 11:47:37    中华网娱乐  参与评论()人
图集详情:

11月29日,导演陈为军携新作《生门》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举办观影见面会,并邀请著名电影和医学学者到场,与北大师生共同畅聊电影细节。大批师生慕名前来,观影会现场座无虚席,除了银幕上真实的产房纪实,电影背后高度浓缩的社会现实和浓浓的人文关怀更是引人深思。

陈为军导演受北大师生追捧,《生门》观影感受震撼再获好评

对于北大师生来说,导演陈为军的名字并不陌生,他的众多成功之作,如《好死不如赖活着》、《请为我投票》等在国际上获奖无数的影片,在北大师生中有很高的知名度,这一次观影见面会,便有不少师生慕名前来。有同学说:“早就了解过陈导的作品,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专注拍电影的好导演,这次在北大讲堂看到《生门》,算是弥补了我未能在大银幕上欣赏陈导作品的一大遗憾了。”

《生门》和陈导以往的作品不同,它在电影史上首次将镜头深入产房,真实记录下4位孕妇诞下新生命的过程,和孕妇背后无助的家庭。这里有手里只有5千块钱,却需要5万块钱拯救一大两小三条生命的丈夫;有已被当地优生科判定发育迟缓,却在医生的坚持下顽强寻觅着生之道路的胎儿;有心脏两次停跳,全身换血4次,难以实现在死神面前艰难转身的孕妇;还有“拆弹部队”首领——妇科主治大夫李家福的一次次力挽狂澜。

电影记录的病情一个比一个凶险,紧张的救治和分秒必争的生死考验,产妇在死亡边缘徘徊的紧张氛围,都让这部电影充满了欲罢不能的剧情张力以及天人交战的人性挣扎。而在高危生产救治过程之外,电影还将早产儿背后的社会、文化等问题进行了复杂呈现,其中流露出的关于亲情的描写,对于邻里之情,病友之情,人间无处不在的浓浓情谊的完整表达,是更让师生们触动和深思的复杂课题。

导演专业解读打通认知渠道,学者阐释电影背后的社会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著名纪录片学者和制作人张同道以及医学人文学者、香港大学博士赵忻怡也与导演陈为军一起来到现场表示对电影的支持,并与学生、观众亲切互动。

张同道老师高度评价《生门》说:“我们看过故事片,不缺故事,但是却不好看,因为没有生活;而很多纪录片不缺生活,却依然不好看,因为没有故事。而生门是二者的结合。”谈到观看影片的感受,张同道老师动情地表示:“在座的每一位,应该在短时间内,都会不停回忆电影中的某些画面,这些画面不断提醒着我们回归到生命的真谛“。

王一方先生作为一名医疗学者,却对“生门”有了新的比喻,他说:“生之门,应该是一扇旋转的门,一半连结着生,一半虚掩着死,它代表生死的轮回。”而片中展现的生产的苦难,对于每一个母亲来说,即使“这是人类所体会到的最高级别的痛苦,却依然是痛并快乐着,这就是母爱的伟大。”

赵博士从社会的层面给予解读,她说:“生育保障的分层,尤其是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的生育保障问题是我国正面临解决的严肃问题,希望医疗卫生资源更多向农村的弱势群体去倾斜。”同时她也对现场观众提出期许,希望《生门》“除了能够给我们对于产科的了解和认识,还要启迪我们心中对于生命的思考,对苦难的感恩。”

陈导对这次观影活动表示了高度的重视,他认为,完整的作品包括镜头前的真实,镜头后的记录,观众的解读三个部分。一个作品如果不能被其他人看到,那么就不可以称之为一个完整的作品。他说:“感谢今天北大的学子和老师,你们今天看片的经历也是对片子创作过程的参与,希望大家能够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帮助我们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导演与专家的到访让北大师生兴奋不已,他们踊跃地参与互动,对影片的拍摄手法和现实意义进行深入探讨,观影会的气氛也随之达到高潮。

电影《生门》由北京中视文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苏宁环球传媒有限公司,上海唐德影院管理有限公司,合一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新纪实(北京)传媒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太和传奇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由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鼎石影业有限公司发行,未来以来(北京)科技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发行,将于12月登陆全国院线,通过纪实镜头窥探人生百态,探寻生命真谛。

关键词:陈为军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