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
凤凰网娱乐讯(文/柯基塔、红小姐) 中国观众最近都在热议一部两个月前在北美上映的《爱乐之城》,同样,美国观众也正在热议一部两个月前中国上映的电影,那就是《长城》。
《长城》放弃同步上映而选在2月17日登陆北美,之前曾有观点认为这是出于避开颁奖季大片的目的,刻意选择二月这个好莱坞的“小月”,其实也不尽然。因为2月17日的这个周末恰逢美国的“总统日”小长假,大量放假的学生党都会成为潜在的观众,而《长城》又是这个周末上映的最显眼新片,所以这个档期对《长城》来说绝对不坏。
那么结果如何呢?看数据说话:《长城》一共在3326家影院上映,首周末票房1847万美元,列周榜第三(前两位是《乐高大电影》和《五十度黑》)。如果算上小长假的周一,总票房为2165万美元。而对比一下上周的周榜票房第三名——基努·李维斯的动作新片《疾速特攻》,3113家影院收获的首周末票房是3043万美元——《长城》的这个成绩,确实不够理想。
如果再考虑到《长城》1.5亿美元的制作成本和超过1.1亿美元的宣发费用,假如《长城》真的是寄望北美票房回本的话,那么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悲剧了。
当然,《长城》票房乏力的背后,是今年整个“总统日”小长假票房的无力, 1.81亿美元的总票房比去年下降了35%——去年由《死侍》带动的情人节/总统日长假的票房奇迹只能成为追忆了。
媒体恶评如潮:《长城》的问题不是“洗白”,只是电影很糟
北美媒体对《长城》的态度并不友好,这已经不是新闻了。早在电影刚刚公布卡司和设定的时候,就有媒体迫不及待地攻击《长城》犯了好莱坞的老毛病——“洗白”,即为了迎合西方白人观众的口味而刻意安插白人演员,比如说因为出演真人版《攻壳机动队》的草雉素子而备受质疑的斯嘉丽·约翰逊。
对于“洗白”一说,男主演马特·达蒙还出来为《长城》辩解过,称自己的角色“一直都是欧洲人的设定,并没有抢走任何中国演员的角色”,而这个角色也没有因为是他来演而特别做修改。
马特·达蒙任主演
当然,当初那些批评《长城》“洗白”的人,看过电影恐怕不得不承认自己被打脸了。但是电影上映后媒体如潮的恶评,倒可以用indieWire网站的影片标题来概括——《问题不是好莱坞的“洗白”,它只是一部糟糕的电影》。
《长城》在影评网站“烂番茄”上的媒体好评率在三天之内从本来就很低的37%跌到了如今的35%,浏览一遍各家评价,北美媒体指出的问题主要包括:故事乏味、人物单一、整体观感较为廉价。
有些媒体关注故事和人物这些电影的基本元素,认为电影令观众感到乏味——
《环球邮报》:“平淡的人物和草率的叙事令整个影片质量低下。”
《芝加哥太阳报》:“导演张艺谋是非常厉害的视觉设计家,他也贡献过一些非常惊人的电影片段,但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只是一部造价高昂的怪兽电影,充斥令人乏味的怪兽和层次单一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