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影节第6日放映的三部影片——《希望的另一面》《博伊斯》《助产士》
1905电影网讯 当地时间2月14日,柏林电影节进入到了第六个比赛日的赛程。在当日的主竞赛单元里,上映了三部影片:《希望的另一面》、《博伊斯》以及并不参与奖项竞争的《助产士》。《希望的另一面》来自芬兰著名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而《博伊斯》则是一部纪录片。所以,在当日的柏林,影片的类型相当丰富。
《助产士》
拍摄《助产士》的导演马丁·波渥斯极为善于塑造女性角色,他在2008年拍摄的《塞拉菲娜》就是此中代表。当日亮相柏林的《助产士》并不是一部讲述助产士工作的影片,而是一部讲述助产士在失去工作后与父亲的情人相处故事的影片。整部影片充满了两个强势女性的矛盾,在凯瑟琳·德纳芙和凯瑟琳·弗洛这两位杰出女演员的出演之下,充满了法兰西的风情。
尤其是凯瑟琳·德纳芙所扮演的贝翠思,是一个波西米亚范的女性,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而凯瑟琳·弗洛饰演克莱尔,则相对保守和老派。两相对比之下,相当有趣。虽然影片有些老套,但是在媒体处一样得到了不错的评论。《每日银幕》:“虽然是一个可以预判的故事,但是马丁·波渥斯的调教和剧本写作,还是令人感到愉悦。”
《博伊斯》
德国本土电影《博伊斯》来自久负盛名的德国纪录片导演安德烈斯·凡伊尔。长久以来,他始终将自己的目光放在艺术和政治圈内。久而久之,其作品形成了一种将个人放置在当代社会中讨论的特色。与此同时,他的影片往往拥有一整套多元的观点,而并非一个固定的看法,这就让他成为了当代德国最具社会洞察力的导演。
这一次他带来的《博伊斯》就是这么一部电影。约瑟夫·博伊斯是德国著名的艺术家,以雕塑为其主要创作形式。他在七十年代享受着政治预言者完美名誉的一位美术家。他作为雕塑家、实践美术家、“宗教头头”和幻想家,变成了后现代主义的欧洲美术世界中的最有影响的人物。
在年轻的时候,博伊斯曾经追随希特勒,并参与了二战。在二战中,他先是成为了战斗英雄,后又因为不守纪律被剥夺了大量的勋章。二战之后,他进入到了美术学院学习,并确实创造出了标新立异、并且指引了后来艺术行动方向的概念艺术“社会雕塑”。随后,他将这个概念发扬光大,用稀奇古怪的材料制造了著名的《油脂椅》、《驮包》、《奥斯威辛圣骨箱》等等作品,成为了欧洲一流的艺术家。
在影片中,安德烈斯·凡伊尔使用了大量未经公布的视频资料,让博伊斯为自己代言,讲述了自己的创作和艺术。而利用这些素材,安德烈斯·凡伊尔也向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向艺术家精神领域和艺术世界的大门。概念性,是影片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内容,它阐释了一种关于“制造艺术”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