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影视长廊 >

专访德国传奇大导施隆多夫:中国发展让我瞠目结舌(1)

2017-02-20 09:05:05    凤凰网娱乐  参与评论()人

德国传奇大导演施隆多夫

凤凰网娱乐讯(采写/小凤) 在“新德国电影四杰”中,沃尔克·施隆多夫可能是和中国结缘最深的一位。他根据君特·格拉斯小说改编的电影《铁皮鼓》在中国广为人知,曾获得过1979年的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1980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他在2014年的新片《外交秘闻》还曾入围过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并获得最佳剧本的奖项。

《重返蒙托克》

此次凭借《重返蒙托克》入围第67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是施隆多夫时隔17年之后重新入围三大电影节的争夺。但年龄已达78岁的施隆多夫究竟还剩下巅峰期的几成功力可就不好说了,影片在首映之后遭遇到各国媒体的普遍批评。因此即便施隆多夫在颁奖当晚到场,他和《重返蒙托克》也收获任何一个奖项。

这次接受来自中国记者的采访,施隆多夫还表现了自己对中国的关注,他曾在自己自传中文版出版的时候来过中国,他表示自己知道中国的电影市场资本涌动,发展速度让好莱坞都很艳羡。他以建设机场的速度举例,他称柏林建造一个机场花了25年,而在中国每年都会有很多新机场的建成。施隆多夫以此来表示,中国速度让他感到瞠目结舌。

《铁皮鼓》

众所周知,施隆多夫今日在影坛的地位,皆来自于那部有关纳粹题材的电影《铁皮鼓》。但在此次采访中,施隆多夫却表示,自己想要挣脱历史题材,虽然美洲都能收到有关纳粹题材的剧本,但以后再也不想拍摄有关纳粹故事的电影了。

78岁高龄坚持创作:欧洲电影更多刻画失败者,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自信

凤凰网娱乐:能谈谈在纽约的拍摄经历吗?是不是为您注入了新的能量?

沃尔克·施隆多夫:可以这么说。实际上我第一次去纽约是之前同达斯汀·霍夫曼合作拍摄《推销员之死》的时候,那段时间的每分每秒我都很喜欢。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也一直很期待再次回到纽约。

首先,仅仅是身在纽约就能够给人很多能量,这不仅是对我而言,对每个去美国的人都是这样的。它赋予你活力,让你感觉想要彻底改造自己,仿佛过去已经消失。《推销员之死》拍完之后我又回到了纽约,在那里待了五六年。因为在那里我能感受到活力和不同,在言谈举止上都变得更加自由。如果柏林墙没有被推翻,我可能现在还生活在纽约,当时确实有过定居纽约的想法。我在美国有段恋情,对方是个美国女人,尽管很想留下,但是一夜之间柏林墙倒塌了,我觉得自己必须要回到柏林,因为那里发生的事非常激动人心,我甚至忘记了自己正身处爱河之中。

三十多年后,能够重新回到纽约拍摄另外一部影片,我还是希望能够给我一些新的感觉和开始。最初大家跟我说不能在纽约拍,成本太高了,又有工会的问题。然后我去了解了一些青年独立电影导演的做法,觉得自己也可以这样做。不过周围的人不同意,说我是美国导演工会的成员,必须要有三四十人的剧组人员参与,包括司机啊什么的。于是我又去见了工会的人,告诉他们自己只打算带五六个人。因为如果人数控制在这个范围之内,就不需要警方的批准,随便在哪里拍都可以,但如果人很多就不行了。所以我最后就是这样来操作的,演员也都同意这样拍。但是要小心一点,要是某个演员打了个出租车,然后被司机认出来带跑了就麻烦了。尼娜·霍斯走出剧院的时候,身边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她们会走进第一辆看到的出租车里,这并不是工会的车,而是真正在运营的出租车,这就存在很多变数。但是我们决定放手去做并取得了成功。如果我们没有采用这种方法,那么电影看起来就不是现在这个自然的状态了,可能需要花上一亿美金,把整条街都封掉,雇200个群演假装从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