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与远方》:用兵团精神锤炼的诗篇(2)

2017-10-19 11:54:16    中华网娱乐  参与评论()人

细微之处见真章,梦回兵团

看过这部电视剧的观众们,肯定会有志一同地被剧组在细节处的用心所征服。比如故事发生在1953年,当时国家还没有正式推行简体字,所以无论是在山东还是在新疆,所有书写的标语都是繁体字。又比如每当镜头转到团部,背景乐就是远处喇叭里传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我是一个兵》等一系列斗志昂扬的军歌,非常符合兵团当时身兼戍边垦荒双重责任的人民军队身份。待到时间转到1954年,喇叭里传来的军歌就变成当年最流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正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细节之处可谓用心。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中几处配乐的使用可谓妙入毫颠。郝玉兰带领女人们刚刚到八连时,她们面对艰苦环境打起了退堂鼓,心念家乡感怀自身,常常唱起的歌是《沂蒙山小调》;当女人们纷纷找到情感归宿在新疆安家落户后,她们工作之余唱起的歌悄然变为新疆民歌。歌曲转变的背后,暗示的不正是这一批垦荒女人心态的转变,完成了从漂在新疆到家在新疆的蜕变。

剧组在细节处下的工夫还不止如此。在山东姑娘扎根新疆后,眼尖的观众发现兵团的饮食并不是我们想像中的手抓饭、烤馕等新疆美食,而是大葱、窝窝头,二曼和指导员战涛的家中,大葱有一篮子一看就是餐桌上的常客。这不是剧组的想当然为之,而且在采访了诸多山东女兵、老农垦人之后,对兵团人当年食谱的真实再现。又比如玉兰意外产子那处。玉兰参加运动会时,不小心摔倒,生产迫在眉睫,女人们只能用床单围成了一个圈,让玉兰在操场上生产,孩子顺利生下,由于在国庆节期间出生,便取名叫做国庆。据蒋雯丽介绍,这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这个情况在当时很普遍,因为新疆实在是太大了,孕妇来不及去医院,在哪里干活就在哪里生吧。就直接生在地里、生在车上。这些都是真实的,剧里本来是生在豆子地里,但后来因为季节的原因,豆子地各个方面不太能实现,后来导演就改成了生在操场上。”

编剧聂欣说因为自己忘不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那拨女兵可歌可泣的故事,才最终有了这个《花儿与远方》,剧组以最大的诚意,通过诗意的镜头和严谨的细节将观众重新拉回那个有花儿也有远方的岁月。最终,花儿选择在远方的土地上扎根繁茂,观众也通过这部剧回顾时代发展,再次致敬兵团精神。

(责任编辑:郭一楠 CK001)
关键词:

相关报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