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获金爵奖影帝
和电影节有关的评论,永远看得见“冷清”两个字,戛纳冷清,威尼斯冷清,上海电影节,更是永远离不开冷清作为修饰。“冷清”就和修饰时装发布会的“雷人”一样,已经成为固定的修饰语。冷清是徘徊在所有年月所有电影节上空的一个幽灵。
不过,之前说起上海电影节的“冷清”,着眼点都是从参展电影分量不够,红毯星光不够耀眼等等地方着手,说实话,这多多少少有点主观成分,情绪色彩过于浓重,有点像是为了毒舌而毒舌。比如,年轻影人多了,就说资深影人没有出现,资深影人多了,又说它聚集了太多过气成分。欧美电影拿到了大奖,就是因循守旧没有创意,欧洲亚洲小国家的电影拿奖了,又说分量不足。总之,是左右为难。
而今年一篇报道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稿子,虽然题眼还是“冷清”,但却比较有建设性,主要的观点是,全球电影市场正在降温,电影业的投资者和从业者都理智了不少,这届电影节上,大公司都很谨慎,没有发布片单,和往年比起来,冷清不少,要知道,仅仅是去年的上海电影节,片单上的作品,就有四百多部。但一年下来,其中大部分都还没能真正落实。
这样的讨论,就比较理性了,这样的“冷清”,就值得深究一下,可以好好讨论。毕竟,上海电影节,虽然有“上海”两个字,却不是上海的电影节,上海电影节的事,也不只能由电影节主办方负责。讨论“上海电影节”,离不开中国电影影响力这个大背景,更离不开全球电影业上升或者下降的趋势。
上海电影节的规格不算低,它创办于1993年,是经国务院批准、国际制片人协会同意的中国唯一的也是第一个国际电影节,从一些关键数据来看,和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有差别,但并非天差地别,比如,入围主竞赛单元影片数量,其实相差不多,而这些片子,都是从众多的报名参赛影片中选出来的,戛纳的报名参赛电影,是6000余部,柏林电影节是1670部,而今年的第20届上海电影节,有来自106个国家和地区的2528部影片参与征集。
不管怎样,基数是有了,要选好片子,并不是完全没有余地,所以,上海电影节的影响力,是在逐渐上升的,在豆瓣等等网站,参加过上海电影节,也已经成为一部电影的吸引力来源,但上海电影节的影响力,和国际电影节,还是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