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滚动报道 > 正文

鲜肉网红过热与经典乱改 两会委员们不忍了

2017-03-11 09:11:51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参与评论()人

两会过半,热度不减,议题不断,全国人民的目光聚焦这里,瞩目2017的发展春潮。

回望一周有关文艺文化的两会内容,可谓亮点频出,干货满满。许多言论成为网络的“金句”,有高度有深度,切中问题,贴合实际,网友纷纷点赞。2017年的文艺风象,从这里可以清晰窥见。

宋丹丹、朱军担忧年轻艺人:网红心太重,艺德去哪了?

在日前政协会议上,宋丹丹的发言可谓振聋发聩。宋丹丹直指当下“小鲜肉”浮躁虚荣、相互攀比、缺乏艺德的问题,并对很多年轻人都想成网红的心态表示深切担忧“那么多年轻人都想做网红,可谁来真正引领我们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具有同样忧虑的还有代表朱军“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的理想大都是当科学家、医生,但现在的孩子,你问一问,大都想当‘网红’。”

“小鲜肉”、“网红心”的问题背后是年轻一代一夜成名、利欲膨胀的思想折射。专注成名获利,缺乏德育涵养,宋丹丹、朱军的话可谓点出争议许久的年轻艺人的浮躁虚风。

其实这番肺腑之言并非新论。关于小鲜肉乱用替身、耍大牌、无视前辈等话题早已不绝于耳。不久前一篇编剧宋方金“卧底横店”的稿子火遍网络,新京报对其进行专访,将当下演艺圈的“演员变质”、“艺德低下”等问题犀利曝出。

这番问题为何持续存在?说到底是资本市场的过热追捧。大量资本集中引入,投资方唯点击量、明星效应为宗,看淡演技和艺术水准,只看经济利益,“小鲜肉”在他们心中不是演员,而是财神爷。一切都顺着“小鲜肉”“网红脸”的心意来,自然惯坏了年轻艺人的脾气。

艺人前辈看到的是艺德的坍塌、虚荣的放大,观众看到的是敷衍的演技、粗糙的制作,圈内圈外的不满是加速这种风气转变的动力。两会的警醒之言,实际是让这种浮躁风气及时刹车、年轻艺人悬崖勒马的重要契机。

光环要以实力和德行做支撑,“一夜成名”并非常态。资本的热度褪尽,没有扎实的功底和良好的圈内口碑,演艺的未来只会一片荒芜。希望颜好正当年的年轻艺人们真正意识到这一点。

事实上,近些年文艺圈呈现的问题不仅仅在艺人上,在艺术创作上也暴露出不少病症——

政协委员痛批亵渎英雄经典、歪曲历史的不正之风

全国政协委员何香久“爆料”,在创作长篇电视剧《焦裕禄》的时候,制片方想谋求一家民营公司合作,而某公司的负责人竟然希望在焦裕禄身边要写三个女人,让焦裕禄面临选择的困惑,令人啼笑皆非。全国政协委员于海痛批国歌乱用现象,有人改编歌词,有人随意改变速度、情绪,还有人在婚丧、商业活动中播放国歌。“这都是对国歌的不尊重。”湖北文联主席熊召政也对当下剧作肆意调侃历史,不尊重历史的问题表示担忧和批评。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作品“要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

解构一个国家、民族的基底心态,往往是从虚无历史、消解崇高、亵渎英雄开始。当一切皆可调侃、戏谑、玩笑甚至怀疑,就无所谓坚守和信仰。

文艺创作、文娱生活可以充分“开脑洞”、“任我行”,但总有一些底线不可逾越,总有一些尺度应该恪守。“狼牙山五壮士”名誉侵权案、邱少云名誉侵权案之所以广受关注,本质上是人们对英雄信仰和精神高地的维护与珍视。五星红旗在奥运会升起、国歌在盛会奏响,我们激动万分,恰说明它们是家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的具象承载。

历史剧虽不是历史教材,但尊重历史是我们对祖先应有的态度,任由穿越、戏说、架空改编,历史就彻底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就无法看到其真实的模样。在一片戏弄、调侃中,庄重的历史黯淡流俗,我们也就失去宝贵的精神原乡。

英雄经典、历史文化是我们永恒的精神滋养,不要等一地鸡毛的嬉笑过后才发觉这些财富的价值。

谈到文艺创作,自然就会谈到中国故事的讲述。这一周,一次关于中国故事和文化自信的记者会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全国政协举行记者会——用中国故事传递文化自信

3月7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举行“政协委员谈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记者会,全国政协委员刘长乐、冯骥才、海霞、苏士澍、成龙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中外人文交流等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刘长乐以“茉莉花”、“曹文轩获奖”来探讨“世界更喜欢什么样的中国故事”,成龙结合自身好莱坞经历讲述将中国元素融入电影的必要和价值,指出更多引进外国片的压力可以转成我们努力拍出佳作的动力。冯骥才、苏士澍、海霞分别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教育、国民普及以及媒体传播责任方面的看法和建议。

整场发布会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内容扎实丰富。提炼出来,回应了三个问题:中国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下去,中国故事如何讲出去。

文化自信来自哪里?五位代表的发言给出明确答案:丰富悠久的文化资源,广阔的中国文化市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积极认同。

绵延悠久的中华文化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文化“天赋”,丰厚的文化积淀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其实不是我牛,而是因为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牛,所以令我牛。”成龙的发言真切道出国力强大后的经济底气,好作品在中国从不缺好市场。

《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火爆,证明传统文化在当今民众中有着广泛的接受沃土。豆瓣的高评分、“自来水”的积极传播告诉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与渴望依旧是一种未被发觉的精神主线。

但显然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力度还不够。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火爆的另一原因。因为稀缺,所以金贵。中央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正是这方面着力的起步。苏士澍倡议设立一个“全民写字日”,冯骥才倡导中国传统文化青少年体验式教育,都是优秀传统文化“原力觉醒”的“阀门”。

有了好故事,怎么讲出去?关键在内容的选择、创新的形式、媒体的配合。文化节目热、“茉莉花”香满国外,“写万福送万家”活动的成功推广无不映证这一点。

优秀传统文化如同佳酿,酒香不怕巷子深,但也要用新瓶装好酒,更要找到好渠道卖出去。收获了好口碑,才会更添对自家古酿的满满自信。(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艺九局工作室 王子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