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版《美女与野兽》
凤凰网娱乐讯(文/小糊涂神) 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这句耳熟能详的童话结尾,也是迪士尼大部分公主电影的happy ending,对于面向家庭观众的迪士尼来说,异性恋还是最大的政治正确。忠实于动画原版的真人版《美女与野兽》,当然没有胆大包天地捣鼓出同性恋公主或者王子。但是,这部被称为史上最“gay”的迪士尼电影,第一次公开“出柜”,把加斯顿的小跟班乐福设定成同志角色,已经让不少人炸锅了!
加斯顿和乐福
比如说战斗民族虽然画风狂野,但是对同性恋这件事还是hin保守的,有很严苛的反同性恋法规,自从导演比尔·康顿口快剧透了乐福的同志身份,俄罗斯马上就把《美女与野兽》列为了17禁,他们著名的反同立法委员还放话说“只有成年人才能决定自己要不要去影院看‘某些变态’ 。”
而在穆斯林占大多数的大马,这部片干脆延期上映,至于是剪掉乐福的戏份就能上,还是无限期延迟上映,就不得而知了。
在讲了这么多年政治正确的美国,都有一家电影院特别生气地拒绝放映这部片,老板估计是基督徒,傲娇地表示“我们不会在《圣经》教我们的事情上妥协”。
村民准备攻打城堡
其实片中表明乐福是同志的戏份寥寥可数,虽然设定他单恋加斯顿,两人之间的互动,还真说不上多“暧昧”。另外比较明显的镜头,是攻打城堡时,出现了两位明显是同志的村民,而最后的镜头也有乐福和男人跳舞的画面,应该说是对他性取向最直白的暗示了。
有同志角色的电影很多, 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就是不折不扣的同志电影, 迪士尼只是安排了一个小小的同性恋配角,戏份并不露骨,为何会引起这么激烈的反应?
首先必须说,因为这是迪士尼,某种程度上被看作美国普世价值观输出的迪士尼。
人人都爱米老鼠
从米老鼠的风靡开始,迪士尼就成为美国流行文化的一个符号,到后来迪士尼也用这一标准来要求自己,在角色的价值观和行为上拿捏得相当小心。比如米老鼠最初的个性其实表现出某种暴力倾向,但随着它越来越火,成为国家的象征,就逐渐被要求举止得体,成为一个乖乖仔。如果米奇行为有任何不当的地方,平民和社会机构就会写一大堆信到当时的片场抗议。
《三只小猪》
而在迪士尼早期动画《三只小猪》里,大灰狼扮成犹太小贩去骗小猪,因为对犹太人的讽刺和冒犯,也曾遭到抗议,这部片重新发行时,这部分就被修改了。
《阿拉丁》
更不要说当迪士尼风靡全球后,覆盖面更广,所有的公主电影,基本都是女权和各种平权组织的活靶子。为了端平政治正确这一碗水,迪士尼也是操碎了一颗心,从最开始公主只有白人,到《阿拉丁》中的阿拉伯公主,《花木兰》出现第一个亚洲公主,再到《公主与青蛙》里的非裔公主,以及去年《海洋奇缘》里又有了大洋洲公主,基本就快只差一个南极洲公主了。
大洋洲公主莫安娜
而在选角上,迪士尼也开始大量起用少数族裔的演员,《侠盗一号》虽然归在星战系,不过里面主要角色集齐欧美亚非拉,堪称选角的政治正确范本。这次真人版《美女与野兽》基本忠实于原作,让人感受最大的改变就是,黑人配角真的很多!在此就不过多剧透,大家看过便知。
但在同性恋这个议题上,迪士尼一直以来的步伐却相当保守,即便有对同性恋的暗示,也是若有若无,模棱两可。
《花木兰》
《花木兰》里,女扮男装的木兰和将军李翔擦出的小火花,或许可以说和同性恋情沾点边,终究还是孟丽君式的老派叙事,公主褪去男装,和王子终成眷属。
《阿拉丁》里的精灵和阿拉丁感情深厚,甚至有“我有点越来越喜欢你小子了”的台词,这当然可以理解为潜在的基情,但给人更直观的感受还是两人(精灵)之间的友情。
加斯顿是直男癌代表
迪士尼复兴期的经典动画里,LGBT色彩最浓重的还是1991年的《美女与野兽》,加斯顿作为一个典型直男癌,最后摔死在城堡,和别人都“不一样”的贝儿和野兽却得到了幸福。更重要的是,《美女与野兽》的主题曲作词者霍华德·阿什曼是一位同性恋,而且因为身患艾滋,在这部片上映前就去世了。
阿什曼把片中野兽的遭遇看作“艾滋的象征”,而现实中的“野兽”,往往得不到贝儿的爱,也因此没有解药,最终被社会摈弃,在阴暗的角落孤独死去。
野兽的遭遇被看做艾滋的象征
迪士尼公司对于同性恋其实相当包容,1995年就开始给同性恋员工提供医疗保险,而在《美女与野兽》的片尾,还有对阿什曼专门的吊唁词:“致我们的朋友霍华德·阿什曼,是他赋予了小美人鱼动听的声音,赋予了野兽灵魂,我们会永远感谢他。”
每年都有大量同性恋者去迪士尼乐园游行,迪士尼过去对他们的态度是“不问不说”,不支持也不反对,让他们自己玩。对于主打合家欢的迪士尼来说,公开表明对同性恋的支持,很可能会流失不少观众,除了反同恐同人群,还有担心要不要让自己的孩子知道同性恋的家长们,这次的“乐福风波”,可以说是社会舆论反弹的小信号灯。
正因如此,迪士尼在这方面一直都很谨慎。不过,随着同性恋人群越来越能被社会接受,迪士尼的官方态度,也从“不问不说”变成了悄悄支持。
这几年迪士尼的电影里,就暗搓搓地安插进了不少同志角色。
《动物城》中朱迪的邻居(图片来源:淡蓝网)
比如《疯狂动物城》里兔子朱迪隔壁的两位室友,就被认为是一对Gay伴侣,还有胖豹子警官因为爱吃又八卦,还有点drama queen,很像《摩登家庭》里面的Cam,一度也被怀疑是同性恋。
《海底总动员2》截图
另外去年北美大热的《海底总动员2》里,这两位路人也成功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被认为是一对les情侣。
艾尔莎公主
还有2013年的《冰雪奇缘》,干脆就被解读成女同电影,里面的男性全是靠不住的渣男,王子和公主没有在一起,反而是“姐妹”最靠谱,艾尔莎唱出的主题曲《Let it go》,被看做是出柜之歌,“接受自己内心真实的样子”。
当然,对于大家种种猜测和解读,迪士尼的官方回应一直是“反正东西摆在那了,你们怎么理解都好”,直到这次,终于公开出柜,let it go!
《查莉成长日记》
其实迪士尼在其他领域,以前就曾推出过同性恋角色,而且更直接。2016年在喜剧影集《查莉成长日记》中,给了一个les家庭戏份,有个小女孩有两个妈妈。这一设定当然也招致不满,不过迪士尼的回应是“该剧如同迪士尼的所有节目,适合全世界孩子和家庭观赏,反映多元化和包容主题。”
卡通影集《公主闯天关》
在卡通影集《公主闯天关》中,也第一次出现了男男亲吻画面。
从这几年神不知鬼不觉地塞进去同志角色,到这次试探性地出柜,迪士尼虽然步步为营,在同性恋这一点上毕竟是越来越开放,不论如何为了政治正确而正确,这起码都是不小的进步。
但是,遗憾的是,虽然有“首位公开同性恋角色”这一名头,回到影片本身,期待真人版《美女与野兽》的朋友们估计会失望,乐福是不是同性恋,对剧情都没什么影响。对动画版的还原度虽高,在画面的灵动和台词细节的铺垫上,整体还不如原版,高度还原的美术场景倒是华丽闪闪,赏心悦目。
《美女与野兽》当时在技术上很创新
1991年的动画版《美女与野兽》,当时率先采用了电脑3D建模技术和流水作业,并且成为第一部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动画片,贝儿在当时也是很开创性的独立自主的公主形象。
1991版《美女与野兽》
可放到现在,贝儿已经不那么让人耳目一新,她在山坡上唱出内心的渴望,说想拥抱更广大的世界,自我实现,最后却止步于野兽的城堡,用一屋子的书和女巫给的可以去到任何地方的“任意门”就打发掉,终究不符合现在的时代精神了,还不如《海洋奇缘》里的微胖公主莫安娜来得亲切。
迪士尼这几年频频把经典动画改编成真人版,算是一种变招,《灰姑娘》、《美女与野兽》、《花木兰》、《阿拉丁》……这些当初十分开拓性的作品,放到现在基本原封不动地来做真人版,经典动画的影响力,加上符合人设的明星,以及可以保证的制作水准,当然是很保险的做法,稳赚不赔。只是,如果总是依靠这些守成之作,迪士尼也不会是现在的迪士尼了。
本文系凤凰网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