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剧组为了进一步提升视觉效果而增加的道具。确切地说,这个有一定坡面的东东,其作用是让被撞的车辆更容易腾空、而且能跃起更高,这样看起来更壮观。
可以说,追求“腾空效应”,是电影中的汽车特技、不同于现实中撞车的较为显著的一点。最常用的“腾空”(翻转)工具,是三角形的金属架,像驾照路考中的单边桥,高速驶上去的话,想不翻都难。比如,第一集结尾那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就是利用三角铁架完成的(视频中被树干遮挡了)。
至于如何将只有一幅“内骨骼”的破坏球,替换成正片中的圆球,还喷上笑脸涂鸦,那就是CG特效的功劳了。
也就是在破坏球大肆破坏之后,多米尼克“叛变”了,巨石童鞋成了入狱的冤大头。然后,他与“英国郭达”老师上演了一场还算精彩的拳脚秀。当然,不是真打哈。预告片中那个展现巨石强劲身手的那招,其实在现场是这样拍的,强森的拳头,离那两位勇敢的替身的脸,恐怕还有不少距离,他俩其实主动跳起倒地的。摄影机从正前方和正后方拍的话,透视错觉令观众觉得那是“拳拳到肉”。与特技小组后面将要做的事情想比,被巨石假假地揍倒,实在是小菜一碟。
接下来的纽约场景,堪称本片的一大奇观。但我说的,不是这样的镜头,那主要是CG特效,而非真地在拍摄现场创造出如此奇观。而且,单纯以CG的完成度来说,这个镜头实在太“不逼真”了点,所以只能惊鸿一瞥地展现一下,镜头时间稍长,普通观众也会觉出不靠谱来。
按说,在纽约拍追车的外景,实在不容易。好歹是美利坚第一都市,车水马龙的,好不容易申请到封街拍摄,时间也极其有限。
基本上只能用来拍摄一些标志性的外景,例如纽约市公共图书馆,当然也少不了时代广场。
而且,因为不可控风险,剧组再有激情,在纽约的大街上也飚不起来。
那如何让人肾上腺素飙升呢?一个“投机”的办法,是改动摄影机的拍摄帧率:
如上图所示,如果现场以22帧/秒拍,正片时以正常的24帧/秒回放,那机车动作看起来就会比现场快。
另一个办法,说出来更简单,那就是换个地方可劲地造。
这个不像纽约那般地位突出、但在部分街区风貌上又接近纽约的“街替”,就是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市。影片中绝大部分发生在“纽约”的动作戏份,包括飞车“家庭”对多米尼克的围追堵截,以及随后的僵尸车流,以及最后令人叹为观止的“汽车雨”,都是在克利夫兰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