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影视长廊 > 影视焦点 > 正文

《木星之月》:这部怪片太投机?为你破解三大嫌疑(2)

2017-05-22 08:02:14    凤凰网娱乐  参与评论()人

然而,如此开场的长镜头风格却没有一路进行到底,引领起电影的整体样貌,反而大部分是在一个又一个难民漂浮的片段才使用,这种不断重复的漂浮秀,无疑是在损耗长镜头的美学效果,而加剧这种破坏的,是利用短镜头剪辑来做段落的拼接,长镜头的运用被完全割裂开。

长镜头的美学,应该要像《人类之子》与《索尔之子》那样的始终如一,或是像《路边野餐》那般,在某一个时段内焕发出惊鸿的表达效果,而《木星之月》的用法更像是炫耀和显摆,为配合超现实的漂浮能力做的一场又一场秀。

徒有其表? 漏洞不断的故事逻辑

电影起码有两处交代不明。一是关于年轻难民的漂浮说明,在某一场戏中,他的漂浮神力突然能让周遭的整个三维空间都随着他的旋转而转动,但在其它漂浮场景里,他的旋转却又不能扭转三维空间,电影也没有给出任何解释,这再次证明了漂浮就是一场刻意制造的视觉表演秀,对人物的深度塑造,故事的循序推进都毫无作用。

二是关于宗教与身份的象征。医生说,“我们只会平行地看世界,却忘了要抬头”,漂浮的难民似乎可以看作是天使的化身,结尾的悬浮又像是受难的耶稣,后面被唤醒信仰的医生一路保护难民,或可视为赎罪者或圣徒。

但这些如电影所愿的象征性解读,其实在医生人性被唤醒前就已经失效。在一场对话里,难民清楚表明,自己愿意跟随医生,只为他能帮助自己找到父亲,他因寻找父亲而存在,这也许可以看作是他被射杀后意外获得漂浮能力而存活的理由。但当他的父亲在爆炸中死去,他却只难过了一小会,而从逻辑上来看,这个“天使”的化身本就该在那一刻“死去”,但之后却开启了医生觉醒的救赎之路,这已经没有了说服力。

本文系凤凰网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