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二字,总是让人心生敬畏。他们是执着的匠人,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他们是卓越的造梦者,在银幕上任意挥洒光影的魔术;他们好似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体,在迎接掌声与鲜花的同时,化解一个个难题,却将所有经历的煎熬和压力藏在银幕之外。
《逐影》第一季正式上线 首集揭秘乌尔善"封神"之旅
因此这次,由耐飞出品的系列型纪录片《逐影》首次将镜头对准导演及电影人,以客观纪实的方式,呈现他们极具时代标签的电影传奇。《逐影》第一季共邀请了十位中国目前最具时代代表性的导演进行纪实拍摄和采访。通过电影作品探寻导演在艺术创作中的执着追求;追溯成长历程解读导演鲜活独特的个人魅力;通过与导演最亲密的工作伙伴的对谈,探索他们最真实的艺术视角和最本真的创作初心。
中国导演纪录片《逐影》第一集有幸邀请到乌尔善导演作为开篇之作。有人说,他是一名成功的广告导演;有人说,他是当下最受瞩目的顶级商业电影导演之一;也有人说,他是华语电影工业领域的拓荒者。从影11年来,拍摄4部电影,这些数字算不上高产,但却饱含着足够的真诚、踏实、精彩。他就是乌尔善,是东方类型电影的潜行者。
东方类型电影的探索者艺术和美学造诣凸显
“成本的局限产生了风格的狂想,没有退路,只能向前。”
早在2011年之前,华语电影圈还并不熟悉乌尔善这个名字。而一部低成本的先锋武侠喜剧《刀见笑》,却让他荣膺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叶锦添(《封神三部曲》艺术指导)在看《刀见笑》的时候,瞬间就被这部影片吸引了:“《刀见笑》让我觉得眼前一亮。眼前一亮不是说他让我很震撼,我觉得有人会这样拍电影。用丑的美学来做美,我觉得在中国很少。”
《刀见笑》呈现的独特风格,大多来源于乌尔善多年来对艺术的学习和痴迷。这在他踏入社会之后一直没有停止。虽然毕业后以拍广告为主,但在个人创作上,他还是喜欢做一些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录像艺术等,甚至是去做实验音乐专辑。尤其是他的装置艺术作品还曾在英国、意大利、德国韩国、日本展出,《太空游牧计划》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而乌尔善之所以拍摄这样一部风格化的武侠喜剧,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武侠,是中国电影中比较成熟,同时极具特色的类型,更重要的是,武侠类型电影是可以使用策略降低成本的。乌尔善觉得,不如就先从现在这个类型上入手。
“我觉得比较难的是获得资本的信任。”虽说乌尔善在广告界已经是顶级的广告导演了,但在电影行业依旧是一名新人。那个时候,很少有人愿意在一个新人导演身上下太大的赌注,所以能得到550万元的投资已经是万幸。
所有人都觉得仅有这么小笔投资是不可能完成一部武侠电影的,可是让花费两年时间创作的剧本就这样付诸东流,着实可惜。于是他决定和投资方签订一个很特别的条约,如果预算超支,就让乌尔善自己承担。“我回去查了一下存折,存款还够,可以,我能接受。”乌尔善笑称,“因为我已经准备这么长时间了,不可能放弃。”作为导演,他必须要去证明自己能够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一个坎儿,他必须迈过去。
加上超支的100万,影片的总预算也仅有660万。几乎没有人想到,乌尔善能在有限的经费支持下,拍出如此风格化的影片。即使之后拍出了《画皮2》和《寻龙诀》,很多观众还是会觉得《刀见笑》才是他最具个人风格的作品。
“那是他们不了解我。”乌尔善自信地看着镜头,接着放声大笑。
《刀见笑》的诞生,有它非常明确的目的。乌尔善对这部影片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要去做一个颠覆性的武侠电影,而不是别人印象中的一次完全个人风格化的展现。但是由于武侠是中国最经典的电影类型,必须要用一些“非常手段”,用一种震惊的方式,才能重新展现这类电影的魅力。
因此,乌尔善给《刀见笑》赋予了一个“贪嗔痴”的隐喻,把影片分成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分别代表了武侠片里常见的三个故事套路:夺爱、复仇、上位。但有趣的是,每个故事都没按套路结束,而是用因果轮回的方式将三个故事串联到一起。乌尔善觉得,用这种颠覆和调侃的方式讲故事,更像是影评,把自己对武侠片的看法都放在里面,然后玩一些拼贴式的电影语言,像音乐中的remix效果。
不过,在之后的影片中,乌尔善再也没有使用过这种趣味的玩法。《刀见笑》中的独特风格,更多是由成本决定的。他要拍那么多画面,那么多角色,就必须要用大胆的创意让劣势变成优势,例如游戏、动画和老片重组的方式去突破资金的限制。“成本的局限产生了风格上的疯狂想象,因为没有退路,所以你只能向前。”这让乌尔善的风格化的电影语言和成本控制能力一下子就在电影圈打响了名声。
正是《刀见笑》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乌尔善令人惊叹的美学造诣。浓郁的色彩,强烈的视觉风格,充分展现了乌尔善的艺术追求和美学高度,完成了乌尔善在武侠类型电影上的一次成功探索。同时,这也为他赢得了执导《画皮2》的机会。
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掀“东方新魔幻”风潮
“乌尔善是忍辱负重的那种人,他很明确自己要什么。”
2010年3月,《画皮2》的艺术和营销总监杨真鉴老师和乌尔善见了面,并看了六个《刀见笑》的片段。等到第四次见面的时候,宁夏电影集团领导就斩钉截铁地告诉他:“我们就决定让你来做《画皮2》的导演!”
把这部耗资1.2亿人民币,制作成本相当于前作《刀见笑》二十倍的庞大项目,交付到一个仅仅只拍过一部低成本电影的新导演手上,这在当时的中国电影界,是非常罕见的。
冉平(《画皮2》《封神三部曲》编剧)知道这件事以后,立马就表示支持,他告诉乌尔善:“《画皮2》这个尝试,正好能够实现你原来想的商业包装与文艺内核的结合,浪漫啊,唯美啊,包装一些价值观和艺术追求。”
不过在接下项目之前,乌尔善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让陈国富老师来做影片的监制。他很明白,做这样的项目,必须要有一个人和自己一起去处理一些复杂的难题。
乌尔善第一次了解陈国富,还要追溯到他上电影学院的时候。那时候他经常去图书馆看一本杂志叫《影响》,陈国富就是这本杂志的主编。之后陈国富从影评人转型做导演,又做监制,作品的质量都很有保证。乌尔善认为这个人就是他需要的合作伙伴。巧的是,杨真鉴老师他们也有这个合作意向,就安排两人见了一面。
“2010年的4月底,在新元素咖啡。”那次见面应该给乌尔善留下很深的印象,直到现在他对见面的日子和地点都记忆犹新。那天一见面,他们就对《画皮2》的一稿分场大纲交换了看法。乌尔善说这个故事有问题,建议重写。大概是彼此有相同的想法,陈国富建议他把这些想法写出来,乌尔善就回家写了一篇五页纸的论文,分析了前作《画皮》的成功原因,以及《画皮2》的写作方向等等。
乌尔善曾和监制陈国富讨论过,是否有可能把《画皮2》拍成一部像沟口健二的《雨月物语》,或像小林正树的《怪谈》那样非常艺术化,并且能够把中国古典美学发挥到极致的电影。但陈国富果断地否定了乌尔善的这种想法,因为这样一来市场风险就太大了。乌尔善想了想,认同了他的看法。
“乌尔善会让我觉得他是忍辱负重的那种人,就是说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他要的东西就是它想做出一个好作品,然后每次都可以比上一次做得更好,那么为了这个目标,其他的都是其次,这也是我比较喜欢他的一个原因。”陈国富如是说。
于是乌尔善对《画皮2》采取了更精确的定位,就是要打动女性群体。当时他就说出了一句口号:要让女人爱看,让爱女人的人也爱看。果不其然,《画皮2》上映之后,收获了不少女性观众的眼泪。2012年6月28日,《画皮2》在中国内地公映,影片开创了华语电影的“东方新魔幻”风潮,最终收获7.26亿的票房成绩,刷新了十二项华语电影票房纪录。
《画皮2》空前成功的市场反馈,充分验证了乌尔善在商业电影上的能力,同时这也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走上了类型电影的创作道路。
大胆尝试奇幻冒险类型树立中国电影工业新标杆
“崇拜文化,崇拜自然,崇拜生命,崇拜英雄,我希望作品里也有这种倾向。”
当很多人还在讨论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如何结合的时候,《寻龙诀》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可能。耗时四年,光是剧本创作,就花费了两年。耐心、踏实、隐忍,似乎是乌尔善创作过程中一贯坚持的节奏。这个节奏对于四十岁才开始拍第三部院线作品的乌尔善,以及这个浮躁快销的电影行业来说,都是一件太奢侈的事。
当时担任《寻龙诀》第一副导演的孙晔并不这么以为。他回忆过去和乌尔善一起做广告的时候,一个只需两三天就能拍摄完成的广告片,往往需要两三个月的准备周期,其中前一个月都在反复沟通创意,落实细节。“按比例来说电影准备的时间太少,要完成的工作量也比一个30秒广告多得多。”孙晔说,“现在的行业,有些人习惯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希望很快的去完成一份工作,马上的投入生产,尽快的完成马上扔到市场上去票房回收,但是我们完全不是这种心态在做电影。”
因为无论是自己,还是编剧都没有接触过奇幻冒险类型,所以在打磨剧本的阶段,乌尔善做了拉片学习的工作,去了解和分析别人成功的法门,并写了一篇名为《<寻龙诀>与类型电影创作实践》的论文,总结了夺宝冒险类电影的叙事规则。就像杜扬所说的(《封神三部曲》的制片人)话,乌尔善最大的优点,就是能非常快地变成某个新领域的专家。
谈到这篇论文,乌尔善称,这篇文字其实一开始是写给编剧的,后来是因为电影上映以后,有人在采访他的时候会问关于这个剧本创作的一些问题。于是便从写给编剧的一封更长的信中,选取了关于夺宝冒险的这一个段落,并且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上发表。这也无意间给了其他同行一个参考的文本:“这个不是一个可以马上套现的一个模式,但是可以帮你们检查一下剧本有没有犯一些低级的错误。”
经过几番琢磨后,《寻龙诀》采取了简单立意和单线叙事的方式,《封神三部曲》的摄影指导王昱就说:“一个是故事的可看性,一个是视觉的可看性,他都能兼顾得非常好。而且故事的主题和世界观都非常的准确。”
在遵守电影工业规范、尊重类型电影创作规则的前提下,乌尔善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艺术追求。乌尔善热爱蒙古文化,他说:”崇拜自然,崇拜生命,崇拜英雄,我希望作品里也有这种倾向。”既有情感的寄托,又有商业的价值,还有艺术的展现,在《寻龙诀》里,乌尔善真正地做到了。
最终,《寻龙诀》赢得了票房与口碑,被业界看作是衡量中国电影工业水准的标杆作品,也是目前乌尔善商业和艺术相结合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这让乌尔善在类型电影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乌尔善十年磨一剑《封神三部曲》续写传奇
“永远都有容易的路,就是往回走,我们不想往回走,要往前走。”
2014年开始,电影《封神三部曲》进入筹备期,乌尔善再一次成为了中国电影工业的领路人,这或许是他从业以来所面临的最大挑战。面对这样一个成则万人空巷、败则千夫所指的题材,他很清楚,自己必须成功。
“这是非常困难的,我自己是不会选择这么一个坑往里跳的。”即使是拥有丰富电影制作经验的陈国富,面对《封神》这样的项目,也不会贸然接手,“我自己不敢想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陈国富坦言。
可这就是乌尔善,设立一个很高的目标,然后坚定不移得向目标行进,这就是他的行事宗旨。就像艺术指导叶锦添说的:“永远都有容易的路,就是往回走,我们不想往回走,要往前走。”
和《寻龙诀》那时一样,这次他又带着编剧团队和概念设计团队去外地采风,包括特效总监道格拉斯·汉斯·史密斯、概念组的四季和天华等人前去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考察,去看看中国现存最好的道教壁画、雕塑和商周文化遗址。道格拉斯还表示,这是他第一次在一部电影还尚未开机前这么久就进入工作。
回来之后,乌尔善又专门找专家、学者和艺术家,集中给大家讲课,学习中国玄学、中国山水、中国古建筑和中国古代服装史的知识。和乌尔善合作过《寻龙诀》的四季(乌尔善御用美术概念团队)对此感慨万千:“《封神》概念设计这一块会更焦虑,创作体量和工作量都不是《寻龙诀》那时候的级别,对美学要求更是如此。”
但《封神》最核心的问题,始终还是剧本开发。原著故事是500年前写的有100回的章回体小说,人物众多,人物关系复杂,人仙妖所有元素交织在一起。因此乌尔善从2012年就开始琢磨剧本,去重新解读《封神演义》的故事。在这过程中,他惊喜地发现,《封神演义》的故事是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的:第一回到第三十四回,以纣王无道黄飞虎归周为一个段落;第三十五回到第六十六回,以三十六路伐西岐为一个段落;从六十七回开始姜子牙金台拜帅、武王伐纣到结束则是第三段。这就给了他一个启示,可以用古希腊戏剧三部曲的经典叙事手法来解构这个故事。
尽管有了这样的大方向,但把西方三部曲的形式转换到中国的电影上依然是十分困难的。为此乌尔善专门去美国拜访剧本顾问詹姆斯·沙姆士和李安导演寻求建议。还和制片人杜扬一起拜访了美国很多有经验的制片人,并邀请到《指环王》三部曲的制片人之一巴里·M·奥斯本来给整个项目做制作顾问,向其请教和学习三部曲连拍的经验。
因为连拍12到15个月,再包括前期的封闭式训练,演员几乎需要把两年的时间全都交给剧组,对于成名的演员来说是很难配合的。因此,乌尔善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寻找符合要求的新人,他的八个选角团队会在全世界范围内为此工作,这将会一直持续到电影正式开机前。
当问到为什么不用当红小鲜肉时,乌尔善说,“你觉得现在当红的小鲜肉,可以付出这样的代价吗?他们都这么贵,每一天的时间都这么值钱,我不知道他的经纪团队是否愿意让他们付出这么多时间减少那么多收入来出演这样的一部电影。”当然,这都是因为他需要真正优质的演员,需要他百分之百地投入,用表演去说服观众。
为了能更了解演员的创作思维,更准确地选择演员,乌尔善特意找到刘天池老师(《寻龙诀》《封神三部曲》表演指导)去学习表演,这给他在选角上提供了帮助,刘天池也深有感触:“他对于自己想要的演员和对于演员类型的定位更加准确,也就是说他和我们(演员)的沟通变得良性了。”
三年,一千多个日夜,行程万里,足迹遍布全球,剧本修改的次数难以统计,只为一个作品的前期开发。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青少年参与海选,这在整个世界电影行业,都是不多见的现象。不可否认,东方类型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将迎来全新的高度与未来。尽管前方道路漫长,但我们仍相信,以乌尔善的艺术积淀和对电影的追求,这位东方类型电影的潜行者将创造一个《封神三部曲》以外的神话。
《逐影》第一季正式上线 首集揭秘乌尔善"封神"之旅
采访精选
MC:《刀见笑》应该是我们公众能够看到大银幕上第一部算是大众娱乐类的电影吧?
W:主要是我对大众娱乐电影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吧,大众娱乐电影一定要保持它的平衡状态,也就是我所说的这三方面,娱乐效果、电影美学和人性探讨。我觉得我们看到的好莱坞电影就是目前大众娱乐电影里最成功,产量最高,质量最稳定的一个生产系统。他们的特点其实是类型化创作,把电影细分为很多的类型,比如科幻、奇幻、喜剧、动作、惊悚和情节剧,分得很细致。每一种类型都有自己的创作规律,我是认真地研究了之后,觉得有些类型在中国是有不少成功作品的。比如说武侠,武侠是中国的动作片,是非常中国特色的动作类型。中国喜剧电影的产量和质量还比较有保证,但其他类型好像都比较空白。所以我想哪些类型是我喜欢的,然后哪些类型是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有吸引力的,我想在这两个圆圈之中找一个交集,观众喜欢哪些类型,然后我觉得我喜欢拍哪些类型,然后再排除掉一些审查方面比较有难度的类型,最后就剩下了三个类型,一个是动作类型,一个是奇幻类型,一个是史诗吧,最后我就锁定了这三个类型,我觉得我可以花一段时间去专注于这三个类型的创作。史诗类型很贵,奇幻类型也是,像武侠类型可能通过一些策略可以降低成本,所以我就觉得先从武侠类型开始。
MC:能不能举个小例子在《画皮2》和《寻龙诀》当中哪些方法是能够从美国的先进电影当中借鉴过来的?
W:首先就是剧本开发的科学性,面对电影剧本的创作规律的总结。我认为中国电影最大的困境是剧本。大家好像都在寻找有效的创作方法和创作规律,但是其实我看到许多国外电影剧本的创作书籍总结了大量的剧作理论知识,基本上就是来自于从古希腊到现在西方戏剧的历史,也就是古典叙事和三幕剧,这是整个好莱坞目前奉为最经典的一种叙事模式。
但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种创作模式的价值,很清高地认为这是俗套。但我告诉大家,它根本不是。我们全世界最卖座和最受观众欢迎的电影90%以上都是古典叙事,都是三幕剧结构。其实它是一个历经了几千年戏剧和电影作品的积累,总结出来的一套创作模式,我们有没有清醒地认识,怎么把故事用三幕剧的结构讲好,并放在两小时的电影里面。这是一个特别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揣摩的。
另外一个就是类型叙事,无论是《画皮2》还是《寻龙诀》它们都有清晰的类型定位。《画皮2》是一部爱情魔幻电影,《寻龙诀》是一部奇幻冒险电影,作为类型来说,它们都有自己的类型规律,而且可以通过大量的同类型作品找到它们成败的规律。
所以我只不过做了一些类型研究,然后在写剧本的时候和编剧一起尽量完成类型的基本要求,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个人表达和我们自己关注的话题。所以尤其电影策划、剧本写作这些方面,好莱坞的电影给我很大的启发。
MC:导演我看您这几部电影,其实每一部的票房都会有一个特别大的进步,您自己会用票房这个尺子来衡量自己的一个艺术创作吗?
W:会啊,我觉得这几部电影都是面对普通观众的大众娱乐电影,这是它们的基本属性,对票房的期待也是我的期待,观众会通过买票来支持你,我觉得这个非常真实,这也是我对做大众娱乐电影的职业态度。娱乐效果、成本回收和电影品质都是一个做娱乐电影导演应该去平衡的部分。
因为我一直觉得观众是给我们买单的人,投资方是付钱让我们去实现想法的人,我们是通过工作表达态度证明自己价值的人。一个电影作品的出现,最好是三个方面都各有所得,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这也是一种平衡。所以票房一定是我要追求的目标。
MC:您不介意一些网上的观众在评论说,乌尔善导演也许会为了追求所谓的票房,在艺术性上做一定的妥协,因为有的时候想把艺术性和商业性结合在一起,它是一件蛮难的事情。
W:难也得结合。
MC:那您会去做妥协吗?
W:会有一些取舍吧,因为还是要回到我们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大家要很清楚。比如《寻龙诀》它要达成的目标就是要做一部合格的中国特色的奇幻冒险类型电影,它一定在类型上及格,并且要努力去创造更高的票房。因为大家对《寻龙诀》有非常高的期待,它的成本非常高,制作成本2亿5000万加上宣传和发行3亿1000万,我觉得我对这个成本是有责任的。因为导演在电影创作的过程里面,不仅仅是艺术家,还得是一个管理者,甚至是一个市场专家。同时导演要能够平衡这几方面的需求,因为电影并不是个人创作,也不是纯粹的投观众所好,更不是为资本家赚钱的工具,我觉得他是一个走钢丝的人。我比较强调平衡这个词。
MC:因为《封神》的这个题材其实中国人太熟悉了,有人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对于《封神榜》的理解,对这个故事的理解,那选择这样一个特别大众化的一个故事,肯定会有很多的人用自己的视角来看这部作品,那就会有人在评头论足,会有很多人喜欢,也会有很多人不喜欢,会有压力吗?
W:我觉得评头论足非常好,就怕别人没有关注你,和《寻龙诀》的情况是一样的,《鬼吹灯》有很多很多的粉丝,它是红了10年的一本小说,《封神演义》的情况可能更有意思,它是一本红了500年的小说。
我觉得应该展开一个这样的话题讨论,就是怎么把我们东方的传统文化当代化和电影化,这是我一直持续的创作方向。《封神演义》是高度地集合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之前可能我们的市场容量还不够大,我作为一个导演的能力也还不够强,资本也不够有信心。在2012年,我宣布过《封神》的项目,当时时机不够成熟,所以我先选择了《寻龙诀》。现在我想应该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机会了,我也愿意付出八年十年的时间去做这个项目,我可以拼一把。因为早晚会有一个人去做《封神演义》的电影,我正好在这个时机面前,又那么喜欢奇幻动作史诗,所以我想努力尝试一下。
MC:因为中国电影从来没有几部连拍的先河,从来没有,在世界电影史上也非常地少见。
W:对,只有《指环王》三部曲和《霍比特人》三部曲这两个项目。我是当时看到《指环王》三部曲的时候,非常震惊,也非常嫉妒,同时也很羞愧,我是觉得中国应该产生这样的电影,但是我们没有。我觉得中国有那么丰富的历史,那么有想象力的传统文化,但是在电影方面好像有点不好意思,电影的创作能力和作品质量也让人惭愧。当时我就觉得如果我要做一个这样的电影,会选什么题材呢。认真想了一下,《封神演义》应该是首选,它是真正的中国第一国民神话,没有第二个选择。大家都比较熟悉《西游记》、《封神演义》,基本在中国普通的老百姓心里这两个是齐名的。《西游记》改编的电影、电视作品比较多,成功的作品比较多。《封神演义》被改编过很多次,电视剧有很多版本,电影也拍过一些,但是好像作品的质量上弱一些。但是比较这两个题材,我是觉得《封神演义》更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样貌。因为《西游记》很多来源于印度的神话,猴王的故事,佛教的文化背景。我们知道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是外来的。《西游记》的故事更像是公路片,讲的是组团去国外留学的故事。
但是《封神演义》故事来源于中国的真实历史,三千年以前的武王伐纣和周的建立。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于周。周的建立是整个中国古典文化的基础,像封建制度、礼乐制度、宗法制度、井田制度。我们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和文化理念都与周有关,也和中国人现在的精神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封神演义》的写作年代是明代,它把大量的道教典故以及很多的民间神话传说全部高度地融合在一个文本里,这里面有真实的历史,有道教的典故,有民间的传说。像女娲、伏羲等这些非常普遍的传说,都高度的融合在这个文本里,成为了一部完整的作品。《封神演义》非常能够代表古典中国的整个的样貌,所以它是非常值得拍成电影的,而且一定要由一个中国导演来拍,才能够掌握住整个故事的核心。我现在年轻力壮,也愿意花时间,那就试试吧。
MC:那当导演的11年您觉得导演这个职业在您心中有没有一些准确的定义,会用什么样的言语可以来形容呢?
W:也没有太定义这个,我只是觉得要保持一个心态。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如履薄冰”。就是你一定要知道自己是在冰上行走,你走过去是你的命,你落水也很正常。但是要尽量走过去,走过去不但需要勇气,也需要技巧。其实每拍一部电影都是在冰面上行走,我不能保证我一定能走过去,但是站那待着肯定是不行的。
MC:还是要一直向前?
W:不能站在原地。
结语
从2006年正式当导演到现在,整整11年过去了。从之前的思想、能力、经验都不够成熟,到如今充分得到观众、资本和产业的信任,乌尔善经历了漫长而辛苦的磨练。如今45岁的他,状态正值巅峰,正是接手《封神三部曲》最好的时候。系列型中国导演纪录片《逐影》能有幸采访乌尔善导演,采访十二位他最亲密的好友和合作伙伴,与他本人进行了三小时的深度对谈,三十小时的密切跟拍,能用影像记录这位东方类型电影导演的故事,讲述他不为人知的旅程,这无疑为纪录片《逐影》奠定了一个完美的开始。
系列型中国导演纪录片《逐影》聚焦导演和电影人幕后的故事,试图用纪实的拍摄手法,为影迷呈现每一位导演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造诣。而对影迷群体的深度关注,也正是出品方耐飞一直推崇的。据悉耐飞APP是一款专注于经典高分影视剧的发现、分享和观看的平台,它聚集了影视从业者、影评人、影迷等群体,通过个性化推荐和社区互动的方式,让用户高效愉悦地发现经典影视,流畅地观看优质内容,为广大影视爱好者打造了一种全新的在线观影体验。这款APP已于近日在各大应用市场成功上架,同时纪录片《逐影》也已在耐飞APP上播出,全网其他平台也将陆续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