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影视长廊 > 影视焦点页面 > 正文

3月15日《阳台上》周冬雨王锵酸涩暗恋深陷成长迷惘(4)

2019-03-15 10:02:02    中华网娱乐  参与评论()人

除导演职责外,张猛作为监制的表现也相当亮眼:改编自冯唐的同名小说,由李玉执导的《万物生长》、由新人导演刘紫薇执导的《我心雀跃》,皆以独到的艺术审美和故事内涵,形成了无可取代的艺术风格。此次继《钢的琴》后,张猛再度携现实题材回归,带来聚焦小人物生活的《阳台上》,和《钢的琴》一样继续聚焦普通人的成长故事,但风格迥异,《阳台上》更加平静克制,但不掩盖人性中的问题,也不回避人性善良的本质的探讨蕴含强大力量。每个人面对社会都是一个“婴儿”,迷茫恐惧是必经的阶段,“抗拒成年”或许至今仍是很多成年人的常态,但直面现实是不可逃避的人生命题。

看点四全胶片拍摄真实成像做数字化时代“背道而驰的人”

自电影《钢的琴》开始,张猛便一直坚持放弃使用数字、而是胶片来进行影像拍摄。“全胶片摄影”也由此成为了他的一个标签,给诸多影迷留下了深刻印象。谈及此,张猛还曾自嘲说,在数字化越来越普及的当下,“选择胶片其实是一件背道而驰的事。”但从入行起,就坚持选择用胶片去记录影像,张猛也有自己的原因:作为创作者,胶片拍摄的方式不仅在现场能给他留出一个思考的时间,更能带来一种电影独有的“仪式感”,而让他着迷的,正是这种仪式感。胶片拍摄不是实时的,还要通过后期到洗印厂洗印出来,需要有一个等待的过程,“我觉得那种对我来讲是一个美好的过程”,张猛解释说。

在《阳台上》的拍摄中,作为出品人的周冬雨更是对张猛的“全胶片拍摄”给予了百分百的支持,她直言“即便是用胶片,我们也从没有吝啬过资金方面,一直是十条、十条地来,比数字摄影还要拍得多。”即便全胶片带来了较高的制作成本,但在拍摄中张猛仍然精益求精,不降低对任何一个镜头的要求。在胶片成像中,影像经由感光材料,在从受光到成像的过程里形成了丰富的层次,立体感更为真实,带来了数字信号难以传递的现实纹理与质感。在张猛的“全胶片”影像里,观众跟随镜头下的“张英雄”、从上海狭窄巷弄的老居民区、到繁华一时的海港、再到荒废无人的破损轮渡、喧闹吵嚷的连锁饭馆,能真实触碰到一座大城市飞速发展的脉搏和那些被遗忘角落里“原住民”人群的心跳。

关键词:

相关报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