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既然有“春捂”一说,我们应该捂哪里呢?这确实是一个科学的讲究。很多人认为应该“全捂”,就是捂全身,但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应该是“捂上不捂下”。
“捂上不捂下”,按张伯礼院士所说是:捂腰部以下。裤子要穿厚,要让腿和脚一定都要穿厚,因为中医说足为肾之根、阳之根,人的阳气在下,必须得护住阳气。
而全捂就得上火了。
记得我小时候一到春天就特别容易上火,母亲告诉我说“春上上火”的缘故,也就是捂得太多。上次我打电话回家问父亲身体状况,他说就是有点上火,其他没啥。
对于“春捂”捂下,老一辈也常说,寒从脚下起。曾经我一个同事还说,他有次开春脱了一下袜子就感冒了,这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与个体自身的抵抗力有关,也说明“捂下”的重要性。
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初春时大地冰冻并未完全消融,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冻着的,大地需要阳光产生热量,春风虽然温暖,但地表是冷的,所以人得“捂下”。
“秋冻”就是指秋季气温刚刚转凉时,我们就不要过早穿上厚衣服了,而是应该适当地冻一冻。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年轻时在深秋时分,即便天气转凉,我依然会光腿穿裙,再冷点就穿点薄丝袜护腿,丝毫不觉寒冷,只是后来年纪渐增畏寒,才会早些穿厚衣服。
因为夏去秋来,气温逐渐从热变冷,天气虽然转凉,但还有一个转变过程。如果过果穿上厚衣服,身体得不到冷空气锻炼,会使人御寒力减弱,不利于人体功能调节。
也就是才刚一开始见冷就穿厚,那到了数九严寒的真正大冷冬季,我们又该咋办呢?到那时人体抵抗力弱,血管抵抗不住收缩,血流量减少,人体抗菌能力减弱,病菌趁虚而入,就容易引发咳嗽、流鼻涕、发烧等伤风感冒了。
对于“秋冻”,张伯礼院士曾说,秋冻是激活人的治病潜能,把人体本身抵抗疾病的能力刺激出来了。也就是说人体不能惯着,人体是有潜力的,一旦潜力出来对外的抵抗力也就有了。
“秋冻”也就是在无形中提高了人的体质。
春捂秋冻有道理。春季中自然界气温处于上升阶段,但室内气温由于房屋热惰性跟不上室外而产生内外温差。这种温差在一天中以晴日午后达到最大,常常有3-5°C之多,甚至更大得多。
春捂秋冻要捂到什么时候即使气温回升了,也得多捂7天左右,体弱多病或者高龄老人需要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如果衣服减的过快可能冻出病来。春捂秋冻下一句的俗语春捂秋冻,少生杂病。
秋珉和秦喧的事情,估计只是秋珉为了得到秦喧,故意说成了两人发生了关系。当晚可能是秦喧喝醉后,两人并没有发生什么,只是秋珉造成了一种假象,让所有的人都以为,秋珉已经是秦喧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