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和三九什么意思?三伏和三九是算出来的
三九天是指从冬至算起的第三个“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实际上,寒冷的天气简直堪称心脑血管疾病的“得力助手”。国内外的诸多研究显示,气温降低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正相关性。
1.严寒的冬季,伴随着外界温度下降,人的体温也相应降低,寒冷刺激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上升。另外,体温降低导致皮下及周围血管收缩,也会使血压升高。双重作用下引起的血压升高,会直接加重心脏负荷。
2.寒冷刺激还会导致体内肾上腺素及儿茶酚胺等物质增加,影响神经内分泌和血液循环系统,容易诱发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
3.机体受寒冷刺激,血管容易痉挛收缩,诱发心绞痛甚至心梗。
4.冬天空气干燥,人们普遍饮水量减少,容易体内缺水,致使血液黏稠度升高。加之我国素来讲究冬季进补,饮食结构相对多油,会加重血脂异常,易诱发血栓。
5.寒冷的天气中,人们开窗时间较短,室内空气流通不佳,容易感冒,严重者会引发肺部感染,影响肺通气功能,导致心肌缺氧。国外研究表明,流感已成为冠心病患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
6.冬季雾霾天气多发,空气中的含氧量下降,人体摄氧量也相对减少。而PM2.5进入机体后,会通过一系列复杂机制影响血压,从而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肺部疾病等。
三伏天处于小暑与大暑之间,大约是阳历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
三伏和三九是算出来的
三伏和三九的计算方法确实存在,并且它们是根据传统的历法和民间习俗来确定的。
三九的计算起始于冬至日,每九天为一个单位,从冬至开始算起,第一个九天称为“一九”,第二个九天为“二九”,以此类推,直到“九九”。三九特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从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这种计算方法不仅在中国,而且在部分地区被用来指导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俗。
三伏的计算起始于夏至日,通过“干支纪日法”来确定。每年自夏至日起,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头伏)的开始,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开始,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开始。初伏和末伏各持续10天,但中伏的日期不固定,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这种计算方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天文和历法的深刻理解和应用,使得“三伏”成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24。
这些计算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总结,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农事活动、日常养生等。例如,“三九”期间是进行冬练的好时机,而“三伏”期间则要注意防暑降温。这些传统计算方法是对自然界变化的一种深刻理解和应用,至今仍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