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的秘诀是重点捂好这四个部位。随着冬季的寒意逐渐消散,春天的温暖悄然降临。然而,在天气回暖的过程中,气温往往忽高忽低,昼夜温差大,这使得“春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养生话题。所谓“春捂”,是指在春季气温回升时,不要急于脱掉厚衣服,而是适当保暖,以预防疾病。那么,在春捂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特别关注哪些身体部位呢?
头部是人体阳气汇聚之处,中医有“头为诸阳之会”的说法。在春季,虽然天气逐渐变暖,但头部仍然容易受到风寒侵袭。因此,出门时戴上一顶帽子,不仅可以防止头部受寒,还能有效预防感冒、头痛等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弱者,更应重视头部的保暖。
颈部是连接头部与身体的桥梁,也是多条重要血管和神经的通道。春季气温多变,颈部容易受寒,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引发颈椎病、肩周炎等疾病。建议大家在春季继续穿着高领衣物或围上围巾,以保护颈部不受风寒侵袭。
腰部是人体的重要支撑部位,也是肾脏所在之处。中医认为,腰部受寒容易导致肾气不足,引发腰痛、尿频等症状。在春季,虽然气温回升,但早晚温差大,建议大家继续穿着较厚的衣物,以保护腰部不受风寒侵袭。同时,还可以通过按摩、热敷等方式,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腰部疲劳。
脚部是人体离地面最近的部位,也是最容易受到寒湿侵袭的地方。中医有“寒从脚下起”的说法,因此,在春季保暖时,千万不要忽视脚部的保暖。建议大家继续穿着保暖性能较好的袜子和鞋子,避免赤脚行走或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此外,每晚用热水泡脚,不仅可以促进脚部血液循环,还能缓解一天的疲劳。
俗话说“春捂秋冻”。关于春捂的具体做法,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吕沛宛在3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进行了详细解读。春捂的重点在于保护背部、腹部和足部,但需遵循“上薄下厚”的原则
“春捂”一定要掌握好度,不是非要捂出汗,那应该捂多久呢?春捂不是非要捂出汗,一般情况,气温<15℃,不建议少穿;气温>15℃且持续7天以上,可考虑减一点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