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一个人在家画画,你要面对一百多人,甚至几百人、更多人生产作品,你要经历很多困难,那种解决不了的困难。你完成不了你想要达到的目标的时候怎么办?要历练这个能力。对年轻人来说,只打着‘年轻’俩字儿是不足够的。”
“我觉得电影行业不会后继乏人,是后继人太多了。我看了不少年轻人的剧本,各种类型全有,挺棒的。只要你能潜心专注做一件事。你别弄一编剧一聊,7、8件事在手里同时进行着,那肯定哪个都不会做好,专注做一件事特别重要。”他告诉记者。
管虎,中新网记者吉晓东摄
责任
在电影上,管虎确实做到了“专注”。从1992年他的处女作《头发乱了》算起,20多年间不过十几部电影。相对于低产量的是电影的高质量。《老炮儿》之前,《头发乱了》、《上车,走吧》、《西施眼》、《斗牛》、《杀生》等都曾获国内外大奖。
他曾公开表示,对于自己来说,“电影是很至高无上的”。而这种对待电影艺术的神圣感来自于“责任”。
“你在营造一个世界,就要通过自己的责任感去为大家伙说话。”他认为,电影带来的是社会效益。“你有这种话语权的时候就有这个责任。而不是说它卖了一个什么价钱。它是一种文化传承。”
基于这种看法,管虎称《我不是潘金莲》是非常好的电影,即使这部影片并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票房,对其评价也参差不齐。
“冯小刚导演剪辑时我就跟着看了。我非常喜欢,这有种《清明上河图》似的东西在里面。他在关怀生活在芸芸众生当中的人。”
管虎还告诉记者,自己曾听到了冯小刚和刘震云的聊天。“我认为他是在对民族心理、对民族性做一种探讨。我也希望我后续能做到。”
而对于《我不是潘金莲》的票房,管虎说,这种戏压根“就不是特别能挣钱”。
“它温着、含着的,不是很多观众都能疯狂去看的东西。我觉得,4、5亿的票房已经很好了。小刚导演拍这戏第一天就知道‘板儿折’,肯定赔。干不干?还是干了。”
2016年是中国电影市场十年来增速最缓慢的一年。管虎却说“这是好事”。“明年票房增速最好再降,那种‘井喷’不正常。过去几年,挖煤的、开矿的,为了一本万利、能赚大钱全来投资,现在都走了,觉得钱没那么好赚,不是随便一弄,啪就十亿票房,他开始尊重内容,尊重创作者,观众也开始挑剔”这都是“好事儿”。
如其所言,管虎一直不简单地看待电影票房。他对电影有很个人化的评判标准。“电影首先就是要打动你,给你心里摸一下。它是不是创作者真心流出来的,这个我能感觉到,观众也能。这是最最重要的。”
资料图:导演管虎(右)、冯小刚(左),中新社记者陈小愿摄
野心
如果说管虎有哪点和“六爷”不一样,那就是他在电影上一直都有“野心”。
2016年初,管虎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谈及《老炮儿》。他说:“我的小野心是给中国电影史留下几个人物。因为我们的电影大多数都老谈故事,故事之后就是IP,然后就是赚钱,但是这几年想不到留下什么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