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影视长廊 >

这部冲奥的黑哥们版《少年时代》,导演竟是王家卫迷弟!

2017-02-24 17:49:43    凤凰网娱乐  参与评论()人

月光男孩》海报

凤凰网娱乐讯 因为“好莱坞太白”的抗议,今年是黑人题材的大年。

除了上半年甚嚣尘上、最终却因主创丑闻尴尬收场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接下来还有好几部黑人题材的影片,都卯着劲要在颁奖季大有作为。

这当中,《月光男孩》的气质最为独特。

这么说吧,说起黑哥们电影,大伙脑海里会涌现什么画面?笔者敢打赌,不论你之前看过多少黑哥们题材的作品,肯定没有《月光男孩》这样的。

你能想象一位像梁朝伟那般忧郁而内敛、羞涩而闷骚的黑哥们么,还是眼睛会放电那种?这样的主角设定,一下让观众觉得很新鲜。

生活中的黑哥们,与其他人种一样,自然有各种性格。但历来包括电影在内的媒体表现的,都是他们当中很外在、甚至很呱噪的一部分,那些隐忍的黑人群体,不说是沉默的大多数吧,至少与其“被代表”的几率不成比例。

这种失衡,其实不仅仅是好莱坞制片界的种族问题,黑人电影创作群体,可能也要反省一下,自己关注的同胞类型与生活,是否过于片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同样是黑人自编自导的作品,《月光男孩》比《一个国家的诞生》,更适合作为黑哥们文艺势力觉醒或崛起的标志;因为从艺术性来说,前者实在比后者高出太多,更不用提后者在故事层面的捏造歪曲,让人无法尊敬起来。

《月光男孩》剧照

《月光男孩》的故事,则真的很。导演巴里•杰金斯(Barry Jenkins),与原舞台剧作者麦克兰尼(Tarell Alvin McCraney),都是在迈阿密的黑人区长大。《月光男孩》的主人公,不仅反映了他们的成长轨迹,事实上有些细节,与他们的经历完全一致。比如,杰金斯和麦克兰尼的母亲,都曾有过毒瘾。这种切肤之痛,由体验过的人来写或拍,感觉就很不一样;没有什么或伤感或励志的无病呻吟,有的只是凝练而自然的体验。

从剧情时间跨度来看,本片可以说是一个成长的故事,甚至可以说是黑哥们版的《少年时代》。事实上,这种对比,也的确更能凸显《月光男孩》的大巧不工。同样是按时间段的章节式呈现,本片分别选用三位演员出演主人公,看似比不上《少年时代》让演员与角色一起成长的“原生态”;但个人一向认为,《少》那种拍法,其实对影片的感染力,并无加分。该有的感同身受,换不同的演员,也该一样能体会。电影,本来就是一种“造假”的艺术,用真实的岁月积淀,去反映真实的人生,我觉得刻意了点。

反观《月光男孩》,三段虚构的人生短章,不仅细腻地展示了主人公那不无特殊的成长经历,又从这一个体身上,折射出底层黑人群体的众生态。时候仔细咀嚼一番的话,会发现本片其实囊括了种族、性向、成长、教育、家庭、犯罪等多种题材元素,小格局中透露出大野心;关键是其中无一不典型,单立成章,都可以拍一部富有冲击力的剧情片;更厉害的在于,编导将这些元素杂糅到一处时,又显得浑然天成,看不到一丝“用力”的痕迹。

这种“羚羊挂角”般的境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影片亲切却又不偏颇煽情的视角。影片的每一帧画面,都能让观众感受到编导的关怀;但这种关怀,不是那种“咱黑哥们做啥都是对的”包庇,更不是“白哥们是俺们悲惨生活罪魁祸首”的推卸责任,而是“哀其不幸”与“怒其不争”兼而有之。整体观之,与其说编导是描绘黑哥们的真实生活境遇,不如说他是以悲悯的眼光,去抚慰一个个受伤的灵魂。

如果仅仅止步于此,《月光男孩》也就仅仅是一部令人唏嘘、让人感怀的电影;但本片最终超越了泛泛的关怀,而透露出一种对人生的豁达。要详细说明这点,难免不会剧透。这么说吧,如果看过余华《活着》原著,会觉得与老谋子电影改编的境界不太一样。后者纠结于小人物人生境遇的起伏,让人泪奔,让人觉得在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小人物活着真不容易。论境遇,小说结局其实更惨,但余华最终将对悲惨境遇的唏嘘,提升为对生命的洞彻,主角看似“认命”,其实从他身上,反映出万千普通人顽强的活法: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又如何?活着,就该坦然。这样的心境,看似渺小卑微,真的想通了,未始不是一种壮阔的美。

《月光男孩》剧照

看完《月光男孩》,也有那般“通达”的感觉。有那种感觉,影片的故事,就不只是个“非典型”黑哥们的个体成长,甚至都不是黑哥们群体生活的审视,而是对纯粹的生命的感悟。

感悟要深入人心,没有相得益彰的艺术手法,也是不行的。很多在文本层面荡气回肠的故事,转换成影像就变得俗套、甚至沦为不堪的,也不新鲜。好在《月光男孩》的视听语言,和它的人物特质及故事意蕴一样,既平常又不平凡,于简单自然中,散发着丝丝灵气。

影片大量使用手持摄影,给观众提供了更为贴近生活的真实视角;但其运镜,又不完全像是纪录片那般直白,很多时候,镜头的运动,有一种和画面内容共舞的态势。这种明显能被感觉到的镜头运动,能让有视听语言训练的影迷,强烈地感受到主创的细微用意。在不同的场景中,镜头的存在感也是不同的。这种若隐若现的主创意识,也让敏感的观众,保持对剧情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既能真切地融入情节中去,也能水到渠成地欣赏电影的美。

为了拉近角色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片中用了大量的人物特写镜头,其中绝大多数又是浅景深画面。这种基本技法,通过模糊人物周遭环境与背景,让角色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更为凸显,从而对观众的感官和心理,形成更为强烈的震撼。

影片的其他画面技巧,则用得比较隐蔽。比如说色彩,通过后期数字调色,《月光男孩》一反此类真实题材作品的朴实,全片色彩极为浓烈饱满。但因为是以冷色调为主,所以看起来并不俗艳,更多是渲染了一种忧郁隐晦的氛围(蓝色调)。特别是联系到原著全名: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联系到Blue一词的双关语意(蓝色/忧郁),色彩对全片意境,有着微妙的渲染与提升作用。

影片三个章节,在调色上也有不同的考究,据说分别对应富士(Fuji)、爱克发(Agfa)、以及柯达(Kodak)三种质感略微不同的胶片效果。比如说富士胶片比较突出人物肤色,让“种族”这个主题更鲜明;爱克发胶片则呈现偏蓝,更容易突出第二章中夜幕下海滨那一重头场景;柯达胶片成色最为艳丽饱满,对于第三章伤感与圆满兼具的氛围,也有锦上添花之功。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表演。本片亲切自然的那份观感,除了故事与影像外,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演员的表现。媒体多关注娜奥米•哈里斯(Naomie Harris)洗尽铅华的演技,但就个人口味而言,那种明显“奥斯卡相”的表演,反倒不如更内敛一些的几位男主角动人。单看体型,主人公三个不同时期的演员,仿佛相似度不够而有些突兀,但在全片极力营造的氛围内,有一个特征有连贯表现就够了,那就是主角的眼神。据说,导演也是依次来甄选演员的。

《月光男孩》三位不同年龄段演员

由于主人公的沉默寡言,很多戏都要靠眼神来传递。可以说,三位不同年龄层次的演员,都让人深刻体会到了“心灵窗口”的妙处。特写镜头下的眼睛特别会说话,而且说的都是言语无法传递的微妙情绪。扮演童年和少年时期主角的小演员,还可以说有“天分”的底子;那扮演青年主角的Trevante Rhodes,原本是具有职业水准的短跑运动员,居然也在导演的调教下,变得文艺气质十足;再与其肌肉发达的外形一比,更觉异类。但这份独特,正好契合影片主角的经历。

个人觉得,如果硬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月光男孩》,应该是“诗意”。而且,正因为题材的沉重庞杂,却被编导表现得如此凝练、含蓄而意蕴悠长,才更为难得。最可贵的是,本片没有一般文艺片让人生厌的做作,而是于亲切自然中,融合灵动之美,与悲悯之善。黑哥们题材电影,终于不都是眉飞色舞、或苦大仇深,而是货真价实、意境高雅的阳春白雪。就凭这,无论是好莱坞,还是影迷,都应当记住《月光男孩》。

本文系凤凰网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月光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