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朱军作了题为“生命与医学”的主题演讲,他表示,医学发展至今,虽然在众多疑难杂症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医学已经能够治疗一切病症。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和医学未知领域的多样性、复杂性使得医生面对许多病症无能为力。那么,身患重病的患者该如何面对生活?《生命缘》节目中讲述的四个生命故事,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生命与医学”的辩证问题。
身患癌症的女孩王越,在生命仅剩4个月时给自己举办了一场人生告别会。她说:“回顾我的一生,可能不是很长,但是真的很精彩。”她捐出了自己的角膜,希望受捐的有缘人能替她精彩的活下去。而实际上,她留给世界的远不止于此——她一次次穿透死亡的恐惧,告诉我们生的意义,也带给我们无限的勇气、鼓励和爱。
品学兼优的18岁女孩小洁(化名),本应和同学一起参加高考,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继续她的音乐梦想,食道癌的噩梦却打破了这一切美好的愿景。然而,坚强乐观的小洁不仅积极与病魔做抗争,还参加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举办的公益快闪,希望用自己的力量,给其他癌症患者带来快乐。
突发脑瘤的六岁女孩丹丹生前曾许下捐献器官的愿望,父母在她生命垂危的时刻做出捐献女儿器官这一艰难的抉择。最终,这一决定延续了3个孩子的生命,帮助2个孩子重见光明。丹丹的生命之花在这5个孩子的生命中继续绽放。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身患恶性肿瘤的小讯(化名)很希望看着孩子长大成人。但是命运仿佛跟她开了个巨大的玩笑,得知自己生命期限的时候,小讯并没有放弃生的希望,她积极配合治疗,让生命的时间尽量延长。
四段生命时光,四个感人故事。它们不仅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更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医学的局限。当医学无法战胜病魔,我们该如何对待生活?这些故事或许能提供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考。
故事背后,不仅折射出国人面对生死愈发达观,面对告别愈发无畏,更折射出大众对生命的理解更为深刻,对医学的认知有了新的提升。它让我们学会以更宏大的视野面对生死,以更客观的态度理解医学。
善的大循环:传递正能量,情满《生命缘》
尽管在脆弱的生命面前,医学技术依然不完满。但通过生命的互动、善的循环、爱的传递,我们依然能够凝聚起巨大的力量,将缺失补足,延续一段段妙不可言的生命缘分。
活动现场,《生命缘》第七季第一期节目中的医生主人公、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主任唐子人向大家讲述了医生在救死扶伤中的种种努力。他表示,在每一位渴望痊愈的患者背后都有一位希望患者转危为安、早日康复的医生。
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末,我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069.4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03.9万人,注册护士324.1万人。可以说,中国14亿国民的健康与平安,主要依靠的就是这1000多万的卫生人员队伍,平均一名卫生人员需要满足140人的日常健康管理需求。这也意味着繁重的工作压力和沉甸甸的责任,必须用心才能做好。也正是因为有无数像唐子人一样的医者,老百姓才能做到病有所治。他们这一群体的努力让我们看到,尽管医学存在诸多局限,但希望仍在,真爱仍在。
不变的初心:坚守真善美,续写《生命缘》
作为国内省级卫视中首档医疗纪实节目,《生命缘》用多个“第一次”开启了电视界的创新引领力:首次将医疗纪实节目的触角延伸到急诊室、抢救室、手术室等生死战场的最前沿;首次在医疗纪实节目中使用医疗直升机全景拍摄;首次采用医院内多角度的监控镜头等等。
然而,《生命缘》最宝贵的价值却在于“真·善·美”三个字上。在“真”的方面,前六季的《生命缘》始终采用全程无导演、无编剧、不作秀的创造思路,忠实纪录真实故事。充分体现了严肃媒体应有的理性、严谨与科学。没有虚假的造作、没有夸张的渲染、没有各种的套路,节目真实记录了发生在各大医院抢救室、急诊室、手术室里惊心动魄的生命故事,它让人们发现藏在生活褶皱里、那些被人忽视了的东西:健康、亲情、信任、坚持。
在“善”的方面,《生命缘》讲述的并不仅仅是治病救人,而是生死面前人性的善良与生命的顽强,它让观众在一次次为重生喝彩时,学会珍惜亲情与健康,面对挫折与痛苦,与爱同行。《生命缘》讲述的并不仅仅是治身,也是治心,它用自己的坚守肩负起唤起社会良知的重任。
而作为电视艺术,在“美”的方面,《生命缘》在记录感人瞬间的同时,随行记者永远跟病患、跟家属、跟医生在一起,不走捷径、不图巧劲儿。节目一直力图用一种原生态的方式进行记录,用记录者生命的投入去交换被记录者生命的感动,也在一直力图向观众传递一种质朴天然的美学价值,而这一美学价值源于一种坚定的精神内核:一个人的信仰源于对生命的敬畏,源于人心最朴素的善良。
温暖回归的《生命缘》第七季节目,聚焦“生命的互动”,将继续延续这一温情纪实路线,并以一种更加深刻而犀利的视角,记录真实生命故事,传递温暖人间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