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影视长廊 > 电视剧场 > 正文

《如果国宝会说话》走近中国国家博物馆 20余件国宝压轴收官第二季

2018-08-21 10:08:21    中华网娱乐  参与评论()人

8月20日,由央视纪录频道《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组和全国多家博物馆联合推出的“青少年走近国宝”活动,迎来最后一站中国国家博物馆。活动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展出包括第一二季节目里播出过的近20件国宝,央视新闻新媒体全程直播互动,20余万人在线同步观看,重温国宝被尘封的故事,感受美好中华。

图片:中国国家博物馆专职讲解员朱宁正在讲解陶鹰鼎

中国国家博物馆专职讲解员朱宁正在讲解陶鹰鼎

节目中网友呼声很高的“陶鹰鼎”,精致华美的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和有“国之重器”美誉的后母戊鼎,在活动中备受瞩目。文博工作者还揭秘了周一闭馆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保洁、文物维护”日常,参与体验的小朋友全程好奇观察,从不同角度向专家老师提问,俨然一个个“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现场互动气氛热烈。

陶鹰鼎之思:陶,出于土,而百炼成器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活动现场,央视纪录片节目主创和文博讲解员带领大家,从陶鹰鼎、人面鱼纹彩陶盆到红山玉龙的新石器时代,开启了此次“青少年走近国宝”活动的“穿越”之旅。

《如果国宝会说话》撰稿王超

《如果国宝会说话》撰稿王超

“陶,出于土,而练就生活。它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烧,制陶如塑人,在经历过这些磨难之后,陶土便成了器,完成涅槃,变成神态各异的样子。”这段《如果国宝会说话》中脍炙人口的陶鹰鼎介绍,在节目播出后广受观众称道。活动中,《陶鹰鼎》撰稿王超首次揭秘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撰稿流程:“我们撰稿的程序大概是这样的,第一稿先由专业人员出一个学术稿给到各个导演,各个导演再把它改成适合电视传播的文字样态,有的器物大家特别熟悉,就由导演直接成稿。”

《如果国宝会说话》导演祝捷

《如果国宝会说话》导演祝捷

导演祝捷同步分享了陶鹰鼎有趣的幕后创作“小彩蛋”:“我们对每一件文物的解读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的信息,还有一部分是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个文物器具。比如解说词中网友很喜欢的‘胖胖腿’,我身边有很多女性朋友,她们每天对于‘胖胖的’和‘腿短’都很焦虑。陶鹰鼎有这样的胖胖腿,对于大家就很治愈,通过这样的词也就跟大家有一个非常亲密的连接。”

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策展人王月前

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策展人王月前

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博物馆专职讲解员朱宁介绍道:“《陶鹰鼎》节目播出后,很多观众都专门来看这件‘霸气萌’的文物,从展柜上的指纹变化就可以看出来了。”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策展人王月前也分享了它的“曲折身世”:“作为一件非正式考古挖掘出土的国宝级文物,陶鹰鼎曾经被挖掘它的农民当做鸡食盆,别看它现在在博物馆地位很尊贵,当时它也曾经历了一段落魄的日子。”

犀尊之问:中国古代有犀牛吗

走过新石器时代,参加活动的史家小学生继续随着国宝们穿越时空,进入商周秦汉时期,被称为“古老的冰箱、古早的凉凉”曾侯乙冰鉴,记录商代人“无事不卜”、“中国最早车祸现场”的甲骨文,以及汉代造型艺术代表的犀尊和说唱俑等文物,都让小朋友们热情满满,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精致的造型更是调动起了大家的好奇,纷纷提问。

其实,早在看完《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这集片子之后,网友们就被古代能工巧匠的造化神技折服,纷纷表示:“古人真的很讲究”,“太精致了”。很多网友还在弹幕中发起热烈讨论“中国古代有犀牛吗”,“历史书上说这些动物是丝绸之路和海上过来的”,“对应的现实物种应该是苏门犀或者同属近亲,可惜中国已经没有本土犀牛了”……

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一部策展人闫志

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一部策展人闫志

现场,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一部策展人闫志为网友们解释了古代中国犀牛曾存在的凭据:“这件西汉时期的犀牛尊出土在陕西,在地理上属于北方地区。一万年前到今天整个地球的气候是经历过很多变化的,从大冷期逐渐回暖。中国商王朝的时期属于暖期,当时整个黄河流域的气候类似于今天的亚热带,我们知道商代晚期有犀牛生活在亚热带的动物,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南部、包括河南、山东这样的地区。”

“问鼎”之疑:“后母戊鼎”还是“司母戊鼎”?

同样,在节目播出后和此次“青少年走近国宝”国家博物馆活动中,引发大家热议的另一件国宝——后母戊鼎,“名字之疑”也十分吸睛。

中国国家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张鹏

中国国家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张鹏

在直播活动中,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受小朋友们喜爱的“朋朋哥哥”——志愿讲解员张鹏,为大家作了互动解答:“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这件重八百余斤的国宝,凝结了商周时期几百位工匠的日夜心血浇铸。它原来有一个名字‘司母戊鼎’,我们考古学做文博专业很专业,这个名字不是一下子就改过来的,经过很长的研究最后才确定把它司母戊改成后母戊鼎。”

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黄振春

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黄振春

《如果国宝会说话》播出两季,用当代潮流的语言解读文物国宝,用科技手段让文物国宝“活”起来,观众在全新的观看体验中,被唤醒的传统文化魅力吸引;同时,对传统文化美好向往的心又激发广大青少年二次创作,给很多国宝赋予了现代化之魂,吸引了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黄振春在“馆长有话说”环节中表示了对节目的喜爱:“《如果国宝会说话》有‘三好’,一是形式好,适应当代的快节奏,观众爱看;二是内容好,让沉睡的国宝说话,向观众展示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和深邃历史,节目有深度;三是效果好,播出后,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博物馆参观热,7月份我们馆的观众数是125万,是我们新馆开馆以来的新高,是历史上从新馆开放八年来以来最多的一个月,8月1日还有一天是5万7千多,也是新高。你们不仅把这个节目打造成了精品的节目,而且也为博物馆在拓展文物教育上开辟了新的途径,在这里代表国博提个希望,希望我们这个节目能够长期拍下去,不是拍百集,也不是千集,而是万集,甚至数万集。”

《如果国宝会说话》总导演徐欢和小朋友互动

《如果国宝会说话》总导演徐欢和小朋友互动

总导演徐欢最后在现场分享答谢观众来信:“《如果国宝会说话》播出后,有很多要感谢的观众,他们有的手抄节目文案,也有的用漫画或者其他的绘图方式来演绎国宝,还有来自纽约大学地理学院的大朋友来信,他们说‘我们过去都是在书上看的这些国宝,现在在片子里能够看到影像的国宝,真的非常激动。’他们全班准备在未来的几个假期,能够到中国来走遍这50个文物国宝的博物馆。”一个暑期,青少年们随着央视纪录频道《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组和全国各大博物馆,聆听国宝的故事,感悟国宝背后蕴藏的文明。随着最后一站国家博物馆“青少年走近国宝”活动落幕,第二季《如果国宝会说话》也正式完美收官,期待更加精彩的第三季!

(责任编辑:李劲 CK005)
关键词:

相关报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