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B.M.》响起的第一个音符开始,吴亦凡就在贯彻他的时尚见解,呢喃的人声引出略带飘渺的旋律,一场大秀像要穿越烟雾隆重登场。同样是Trap风格,《B.M.》继承了《Deserve》的极简品质,但又并非完全一致。相比之下,《B.M.》》要更为随和洒脱,更多地释放了听感上的愉悦度。它在整体上保持了难能可贵的平衡度,没有明显的大起大伏,而是一笔到底,听来畅快而自在。
有了听感上的首要保证,吴亦凡的歌词和说唱flow想要“画龙点睛”也就不难了。开头的“E.S.T 5.6/We been on it ever since/The London bridge didn't fall on this/Cuz the shit we wear was too flame(从56年开始/从那以后我们从未停止/伦敦桥坍塌也没法阻止/曾经衣着高调的样子) ”,短短几句就铺垫出久经历史考验的厚重感。他的说唱看似紧密,但实际上是循序渐进地推进,既保留了密度,又留有想象的空间。
诸如此类的用法,在后面比比皆是,吴亦凡也在《B.M.》当中,实现了自己在歌词造诣方面的进阶。他仿佛一位画家,用自己的蒙太奇画风让只言片语就闪烁着光芒,他的歌词写意又大气,像“文艺的图纸”“天马行空的权利”“勾勒的镶边”掌控全场的焦点“这些词句,只看部分就画面感极强,如同闪回一般,穿梭在各个时刻。还有“乌云蒙蔽了白昼”“黑暗中的使者”这样的歌词,跳脱了常规内容,诗意浓重。到了后期,吴亦凡再大笔一挥,将它们归拢一起,用“高奢从不说谎/要对我俯首称臣”将全曲提升到“造物者”的高度,自信满满又大气十足。如此一来,在《B.M.》里的吴亦凡实现了飞跃,他不单单是时尚和历史的见证者,还成为了新的创造者。你甚至无需再强调所谓的国际化,音乐和时尚本身就传达了应有的讯息,用自然的语言在进行沟通。这一点,在《B.M.》发布不久就得到了实质性的验证——11月27日当天,它火速蹿升到美国iTunes总榜第二;在Hip-Hop/Rap分榜豪取第一的好成绩。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他第四首进入美国iTunes总榜TOP50的歌曲。可以说,2017年初期吴亦凡所追求的国际化,已经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认可。以此来看,在这一刻,《B.M.》或许还能被理解为“boom”的另类意义,而这颗音乐“炸弹”由吴亦凡亲自引爆。
有意思的是,2017年还是嘻哈乐集体爆发的一年。作为领军人物的吴亦凡早就站在了时代和潮流前列,他既不循规蹈矩,也不人云亦云,他一次又一次地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和视角上,先行一步了。至于他未来还会绘制什么样的音乐色彩,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只会更加地五彩斑斓,更加地超出束缚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