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音乐天地 >

"开火100小时"结束了它还告诉我们关于青年文化趋势(2)

2019-01-18 16:08:34    中华网娱乐  参与评论()人

但在互联网资讯大爆炸生长起来的Z世代眼中,他们对“SAVE”(储存)这个动作是陌生的。年轻的乐迷对CD这种经典的音乐承载物没有任何感觉,甚至连MP3也懒得下载,流媒体点播、视频直播才是他们接触世界的方式,而流媒体之“流”,即Streaming,才是他们和这个世界最舒适的接轨方式。

许知远在《十三邀》里采访马东,他趁马老师不在,旁敲侧击问“爱徒”肖骁,“你们对马东的过去,不好奇吗?”肖骁翻了一个白眼:“我为什么要好奇?”许知远回过头,对着镜头说,哎,这一代年轻人,怎么都没有敬畏之心了呢?许老师并没有认识到,一件事物本身的固有价值对当代年轻来说并不重要,在这一个时间点里和自我发生确凿的关系,此刻对自我的价值的,这才重要。

这一次“开火”看似不可思议地采取“阅后即焚”的举措,哪有办一场活动然后过了一百小时把回放给下下来的?而这一种反常理的做法,其本质恰是对青年文化消费主义的一次大胆探讨,也是对于内容时效性与价值之间一次极致性的博弈论实验。

趋势二:边界模糊,破壁在眉

去中心化一直是过去近十年互联网发展的趋势,通过不同的兴趣爱好,把人群分成不同的次元。但这种简单粗暴的分类越来越不适用了,我们无法再用“日剧粉”、“韩剧饭”、“古装剧粉”、“说唱粉”、“电音粉”去粗暴地把年轻人归类,因为他们身上有着同时具备多个圈层身份的可能。

于是,在“开火”当中,具体到某一Part的表演,除了艺人本身的粉丝向心力(直接驱动粉丝观看),具体到该表演的内容,内容本身正在刻意模糊艺人原本所具有的标签。简单来说,艺术家林万山的作用便是“让吴亦凡看起来不那么吴亦凡”,另一位视觉艺术家Michael AI-Far同样也起到“王源看起来不那么王源”。原本坚固的次元壁,在外力的作用下变得松动。究竟要怎么对这表演风格进行归类呢?该用怎样的Tag去标签它?难道真的只能喜欢A艺人而对B艺人不屑一顾吗?当风格与形式在“开火”中进一步地交融时,同时也刷新年轻人既有的认知与见识边界。破壁,就在眉睫。

关键词:

相关报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