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被邻居称为“小西施”,
前半生13岁被卖入青楼,婚姻不幸,
后半生一转身就创办了锦江饭店,成为了商界大亨。
现今依旧矗立在上海最繁华路段的锦江饭店,
自开业起至今接待了100多个国家的近30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众多的商贾巨富。
当时上海滩的黑帮老大黄金荣、杜月笙是饭店里的常客,
郭沫若为她特意提诗,称她为一饭救韩信的“漂母”,
就连喜剧大师卓别林都对这家饭店念念不忘。
她就是这样一个身于泥泞,
却能凭借着自己非凡的才能,赤手空拳打出自己的天下的奇女子——
董竹君。
董竹君原名毛媛,出身在上海的贫民窟,
父亲靠拉黄包车赚钱,母亲靠给别人洗衣服做女佣补贴家用。
虽然家里穷苦,但父母却从来不耽误女儿读书,
即使背上沉重的债务也一定要把女儿送进私塾读书。
然而穷人的无奈在于,轻易一场病痛就会改变子女一生的命运。
董竹君六年级那年,父亲重病,家里的温饱都成了问题,
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能把13岁的董竹君卖给青楼。
董竹君生的好看,气质出众,自小就被邻居称作“小西施”。
在青楼里,虽然她还未及年龄卖艺不卖身,
却凭借出众的相貌、优美的歌喉,得到了众多追求者的追捧,其中就有夏之时。
他和一般的追求者不同,
非但不调戏她,还多次教导她要多读书,董竹君一眼就看中了他的真心。
夏之时在那时也算得上是青年才俊,
年纪轻轻24岁就当上了四川省的副都督,
当时袁世凯还悬赏三万元要缉拿革命党人夏之时。
一般的女孩子或许早就吓得魂飞魄散,离这种人远远的,
但董竹君偏偏不怕,就要嫁给他。
身在青楼想要嫁人又岂会是容易的事?
夏之时提出拿赎金帮她赎身,对任何身陷青楼的女人来说这都是一根救命稻草,然而董竹君却果断地拒绝了他。
她对夏之时说:我才不需要你把我赎身,如果你把我赎了,这一辈子我都在你面前抬不起头来。你会说你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我花钱买的一个物件吗?
于是她的金银财宝一丝不带,一身素衣逃出。
除此之外,她还提出了三个条件,然后才会跟他走:
第一、要明媒正娶,不做你的偏房;第二、我年纪还小,你要送我去读书……第三、回国后,两人组织好一个家庭,夏管国家大事,董管理家务。
年芳14的董竹君身陷泥泞,节气却未损分毫,
要嫁就明媒正娶,她知道爱情里除了激情,
还有平等和自爱;
到日本后夏之时果然应诺,夏之时读军事,董竹君读师范。
但条件是不允许她去学校,而是请了私塾专门在家教授。
夏之时曾因战事独自回国,他给董竹君留下了一把枪,
一来如果有人伤害她用于自保,
二来如果她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情用于自尽。
甚至还派自己的弟弟赴日监视她,霸道总裁的占有欲可见一斑。
当时很多同僚看不起董竹君的出身,对她很是鄙夷。
董竹君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非要把书给念好。
除了日常的料理家务,她每晚挑灯夜读,用短短的三年时间学完了所有的课程,
在此期间的见识和学问也为日后董竹君在商业上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国内战事的发展,夫妻二人不得不回国返川。
夏之时的老家封建守旧,就是寻常人家的女孩子也很少有能跟夏之时门当户,
一个出身青楼的女子要想获得他们的喜欢可谓是难上加难。
董竹君也不胆怯,在回国前提前采购了一大批洋货礼物送给府上的上上下下,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纵使婆家人心里有百般不满,也不好嘴上发作了。
由此可见,情商高低影响人际关系真的不是假话。
除了送礼物,提前要了家里主事权的董竹君对同辈忍让再三,对长辈恭恭敬敬,
每天从早忙到晚,任劳任怨,
终于凭借自己的付出获得了家族的认同和尊重。
在家人的见证下,带着二女儿举办了第二次婚礼。
爱情啊,终究是过眼云烟,美人在骨也在皮,
可是,美人却总是美得让人无法注意到她骨子里的盎然生机。
夏之时是爱董竹君的,
然而他爱的是她的皮、她的相,却唯独不是她的魂,在他的心里董竹君是他的私有财产,从来就不该是个独立的人格。
两个三观不一致的人,又怎么会走得长远呢?
1919年,夏之时因在派系斗争中跟错了人,被解除了公职。
即使在那样苦闷的心境下,她依然自强不息,开办了“富祥女子织袜厂”和出租黄包车的“飞鹰公司”,鼓励女人平等积极地参与就业,最终遭到日军轰炸只能关门倒闭。
而夏之时作为革命人士却越发地迂腐、守旧,甚至整日以搓麻将和抽鸦片度日,脾气也越来越坏。
在董竹君患肺病避居的三个月时间里,他一次都没有去看过她,
曾经还因为一件小事就对董竹君掏枪威胁。
所谓患难见真情,见不到真情就只能寒心了。
他厌恶董竹君不光是因为她经常抛头露面,
还因为她连生四个女儿,对于重男轻女的大家庭来说都是一件要被指着鼻子骂的事。
随着矛盾的逐渐加深,两人终于到了水火不容的境地。
董竹君没有像现如今大多数家庭中的妻子一样逆来顺受,一味地为了孩子为了家庭而忍让,
她决定直接带着四个孩子离开夏之时。
协议分居的时候,夏之时嘲讽地说,如果董竹君离开他可以立稳脚跟、独立生活,他愿意用手掌煎鱼给董竹君吃。
事实证明,离开一个不爱你的人,比你留在他身边受尽磨难和屈辱好一万倍,即使过程有一点艰辛,但对孩子、对自己的身心来说都是一种解脱!
离开夏之时的董竹君负担有多重?
上有老下有小,还要供孩子们读书,一般的苦力根本不足以养活这么大一家子的人,她想做生意,但是本钱又不够。
幸运的是,她的贵人很快就出现了,
在四川结识的李嵩高伸出了援手,一下子就借给了她2000块钱,
拿到钱她立即就选择了靠近停车场的一块空地,开办锦江饭店。
她的朋友圈在关键时候为她提供了第一桶金,而她的商业头脑帮助她站稳了脚跟。
要说是幸运,倒不如说她懂得广结益友,
有勇有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所谓的幸运也是要靠付出交换才能得到。
董竹君除了日积月累而来的幸运以外,也的确拥有着敏锐的商业头脑。
在那时,川菜并不受上海人喜爱,上海人口味清淡,喜甜不喜咸,尤其讲究精致。
董竹君结合上海人的口味将川菜进行大革新,
少油、少盐,尤其注重色香味俱全。
或燕窝上加一颗樱桃点缀,或烤鸭变搭配七彩果蔬,食材瞬间精致了许多。
就连著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到上海访问,都点明了要吃锦江餐饭店的香酥鸭,宾客满座时,就连杜月笙也要排队等待。
除此之外,她还尤其注重就餐环境的装潢设计,
结合中西日三种装修风格,布置优雅,设计有情趣。每个餐食的陈设布置各具特色,一点重复也没有。
红木雕刻的宫灯、意大利式样的雕塑、墙壁挂张大千的丛竹、郎静山的摄影、郭沫若的条幅……无一不彰显了她的情趣和品味。
因董竹君对中国共产党非常友善,郭沫若等人到餐馆都是直接签单,
郭沫若称赞董竹君为一饭救韩信的“漂母”,还专门为她题诗一首以表感谢。
新中国成立以后,董竹君毅然把经营了时价15万美金,自己苦心经营了16年的两家锦江饭店捐献给了国家,
同时还交出了自己的花园住宅,只保留了郭沫若手书《沁园春》词一首。
1997年,97岁高龄的她出版了长篇自传体回忆录《我的一个世纪》,
央视主持人李潘问她一生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她说:“我对事物的感觉是,一个人呀,人生几十年,酸甜苦辣,什么样的事情,大大小小都会遇到的,看你怎么去对付它。
随心所欲做不到,随遇而安不会做不到的。”
在该专栏节目播出56分钟后,董竹君因患感冒不治去世。
正如她在书中写到: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
这便是她传奇的一生永远坚持不倒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