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娱乐 > 星光灿烂 > 明星新闻 > 正文

细数中国影坛的五大“坏蛋”

2016-03-04 11:00:16    中华网娱乐综合  参与评论()人

葛存壮

《红旗谱》中的地主冯兰池

核心提示:在新中国的电影银屏上,“高大全”的形象比比皆是。他们形象高大、正气凌然、胸怀宽广、声音洪亮,完美得不真实。然而,最终铭刻在我们脑海中的鲜活形象,却是那一个又一个让我们咬牙切齿、恨之入骨的大反派。葛存壮、陈强、陈述、刘江、方化五位老一辈的艺术家,凭借他们精湛的演技,成为了中国影坛五大最好的“坏人”。

葛存壮:一恶成名的“北影反一号”

葛存壮(1929-),1929年生,幼年家境贫困,小学未毕业就作学徒,十岁时随家人来到齐齐哈尔。抗战胜利后,在齐齐哈尔铁路医院做化验员,此时,因酷爱文艺,经常参加一些业余文艺活动。1947年考入齐齐哈尔文工团,作过演员,拉过胡琴,小提琴。1949年加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开始了电影演员的生涯。起初,葛存壮多扮演“跑龙套”的角色,如《平原游击队》中的狗腿子,《深山里的菊花》中的日本兵等。1959年,29岁的葛存壮被导演凌子风看中,出演《红旗谱》一片中的反派角色冯兰池。经过导演的启发和帮助,加之他本人对角色的理解,成功地塑了一个活生生的恶霸地主形象,影片上映后得到观众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并且开始以扮演反派角色为主,以后在《粮食》、《小兵张嘎》两片中,饰演了日本兵形象,可以说将侵略者的丑恶的嘴脸和丧尽人性的心态,表现的真实,可信,成为银幕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反派形象。此后,他又在诸多影片中饰演反派,《大河奔流》中的恶霸两兄弟,此剧他一人演两个角色,还有《小花》中国民党少将,以及《玉碎宫倾》中的于珠尔王这些角色的喜怒哀乐,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他认真分析,挖掘后,分不同侧面将人物塑造的既可恨,又真实,以后又拍摄过《神秘的大佛》、《戴手铐的“旅客”》等影片。

配角也夺目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正式成立,我国的电影事业也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大量有文艺特长的地方文工团团员调入电影制片厂,成为电影演员。葛存壮也是其中之一,当时尚未接触过电影表演的他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开始了自己的电影生涯,最初的葛存壮只能从跑龙套一点一点做起,如《平原游击队》中的狗腿子,《深山里的菊花》中的日本兵等。他不挑拣,不计较,认真地对台词,琢磨其他演员的表演技巧。就是凭借这样一种不管角色大小都认真对待的态度,葛存壮的名字不仅出现在了电影《赵一曼》的演员字幕里,而且逐渐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一个颇为重要的符号。时隔半个世纪之后,葛存壮在谈到自己的演艺历程时仍深有感触:“小角色也要当成大角色来演,我对演配角没有怨言,我觉得当群众角色也是给自己未来的电影事业、演艺事业打下基础的过程。只有这样,一旦遇到主要角色自己才能够扛得起来。”

演反派无怨言

葛存壮在演艺生涯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反派经典。近20年,他改变了戏路,在《周恩来——伟大的朋友》中,出色地饰演了齐白石的形象,并于1998年在他即将度过70岁生日时,荣获了第1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这是葛存壮从影50年来第一次获得如此殊荣,也是对他多年饰演配角所付出的心血的褒奖。然而,演反派从未获奖的葛存壮却从来不认为演反派是一件坏事。在一次访谈中,葛老真诚地说:“我从来没有过‘为什么偏偏让我演这个反面角色’的问题,而且我演反面人物演的很投入。过去的电影,老是强调为政治服务,主要角色没有个性,都是一些‘高大全’那一类完美人物,演完以后也没有人记住,而我演的反面人物,在演绎的过程当中,反而没有什么顾忌,可以放开手脚去演,演得很过瘾。”



陈强

《红色娘子军》中的南霸天

陈强:无法跨越的反派高峰

陈强(1918-2012),1918年生于河北省宁晋县徐家河。因家乡十年九涝,从小随家逃难到山西太原。少年时代,一直在太原读书。“九·一八”事变后,正在中学读书的陈强,怀着抗日救国的热情,参加了救亡戏剧演出活动。曾先后在并州中学青年剧社和太原新生剧院,演出《夜光杯》、《汉奸的子孙》、《塞外狂涛》、《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战戏剧。“七七事变”后,陈强投身革命队伍,在晋西北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搞战地宣传。1938年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表演理论和表演技巧,1939年毕业后参加晋察冀边区联大文工团,西北战地服务团等戏剧演出活动。1942年主演喜剧《二大伯》受到欢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工团演员。1945年在大型歌舞剧《白毛女》中饰演恶霸地主黄世仁,因以精湛演技刻画黄世仁凶残丑恶的嘴脸而一举获得成功。1947年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后在《留下他打老蒋》、《桥》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5年入北京电影学校表演专修班学习。1961年在影片《红色娘子军》中饰演地主南霸天,于1962年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1964年获印度尼西亚第三届亚非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不仅擅演反派角色,还参加拍摄多部喜剧片。如《三年早知道》、《父与子》、《瞧这一家子》等。

新中国首位国际电影节影帝

如今被定性在反派角色上的演员有许多,但是要提到这些反派人物中哪个最经典,陈强塑造的“黄世仁、南霸天”肯定是当仁不让排在首席的。陈强于1938年去延安鲁艺学校学习,后又奔赴敌后开展抗日救亡宣传,1944年回到延安。翌年,他在大型歌剧《白毛女》中演黄世仁,演出时,在台下看戏的一位战士用枪瞄准黄世仁,幸被别人发觉未造成悲剧。这个插曲表明了演出的成功。当年《白毛女》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演出结束后,一个奥地利姑娘给扮演黄世仁的陈强献花。这时,台下一个老大娘气愤地高声喊道:“不要给他献花!”

而陈强在影片《红色娘子军》中扮演的南霸天,堪称中国反派人物难以跨越的高峰。在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电影百花奖评选活动中,陈强就曾凭借该角色获得最佳配角奖。在亚非电影节上,他又以南霸天这个人物的成功塑造,为中国在国际电影节上赢得了第一个最佳男演员奖。

“大反派”是“苦”出来的

电影《红色娘子军》作曲、著名音乐家黄准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海南岛的拍摄条件十分恶劣,摄制组跋山涉水,时常要遭受蚂蝗、臭虫等袭扰,男女演员公用的宿舍,条件艰苦到只能用一张芦席遮挡。主创人员甚至还曾在大树洞里住宿,“一张席子铺在地上就是一张床”。不过,整个创作团队一直很团结,苦中作乐,出色完成了创作任务。

与陈强成为忘年交的导演江平说,老人一辈子吃苦耐劳,才成就了一部部经典。老人人生最后一部大片,应当是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当时已是一把年纪,老爷子还能倒骑毛驴,把凉水往自己头上浇,这份敬业是电影晚辈难以企及的。

其实,1949年前就投身进步演艺工作,并拍摄过著名短片《留下他打老蒋》的陈强是“苦中作乐”的典型。他曾说,“那时大家的想法很简单,搞文艺就是为了干革命。”由于饰演反派太过成功,早年一些入戏太深的影迷对陈强有些“歧视”和“偏见”,这让陈强在尴尬之余反而很欣慰,毕竟被观众误会也是对自己表演艺术的一种肯定。

陈强本人面对片里片外各种艰难考验则一直很淡定。他还曾强调,自己扮演角色时,主要的窍门是“淡抹浓点”,“整个戏处理得很自然,只在某个突出的地方、节骨眼上点那么一笔,这样戏就浓了。”



陈述

《渡江侦察记》中的情报处长

陈述:永远的“情报处长”

“根据我的情报……”“这事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两句出自《渡江侦察记》和《难忘的战斗》中的经典台词成就了陈述的一生。

陈述(1920-2006),原名陈致通,浙江省上虞县人,生于上海。他是《渡江侦察记》中的敌方“情报处长”、是《铁道游击队》中的日军冈村、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的黑帮老大……陈述创造了无数个栩栩如生的反面角色。 少年时代,受到“五·四”新文化的影响。1939年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邮政管理局供职。他业余参加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少年剧团、中青剧团和邮务工会的雁声剧团,演出话剧《大雷雨》、《放下你的鞭子》等。 1942年起,先后参加了未名剧团、中国旅行剧团、国华剧社等职业表演团体任兼职演员,演出《日出》、《茶花女》、《雷雨》等三十余个剧目,这些为他今后登上银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剧艺社演出《升官图》、《雾重庆》等。1948年后,任文华、大同等影片公司特约演员,参加拍摄《影迷传》、《彩凤双飞》等影片。 1952年进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开始专业电影演员生涯。他第一次登上银幕的影片是《斩断魔爪》,同年,又在《渡江侦察记》中扮演敌情报处处长,此片使他一举成名,成为我国以扮演反派角色著称的电影演员。以后,他又先后在《聂耳》、《为了和平》、《铁道游击队》、《林家铺子》、《难忘的战斗》、《神圣的使命》、《飞来的女婿》、《大丈夫的私房钱》等近四十部影片中扮演主要或重要角色。 陈述以敌情报处处长这一角色而扬名影坛,他的表演不仅生动的揭示了这些人物阴险狡诈,凶狠毒辣的反动本质,而且表演得真实可信。

从未停止表演的脚步

翻开陈述的影视创作年表,你会惊异于一个上了年岁的老人的舞台生涯,年过七旬后的陈述脚步仍未停歇,《人约黄昏》、《上海沧桑》、《鬼子来了》,高龄的陈述续写着高产的神话。据陈老的夫人李波回忆,陈老的记忆力惊人,尤其是背台词的功力高人一等,“导演说什么他立刻就能心领神会,演戏一遍就过,台词到他那里绝对不会卡壳,他是个很有天赋的演员。”除了背台词功夫高,陈述还是个语言天才,英语、德语、意大利语样样拿手,尤其是英语发音很标准,曾经在《末代皇帝》、《庭院中的女人》等外语片中大显身手,2001年,81岁的陈老还出演了好莱坞电视剧《平地》,导演听过他的英语后连声称赞:“没想到这么大年纪了,还说得这么标准。” 因为演了太多的反派,走在大街上,陈述也会被一群观众指着鼻子骂“一看就是演坏蛋的料”,但陈述却从来没有动过气,相反,每当人家对着他窃窃私语时,他就会心里偷着乐,“说明大家已经认可我的表演了”。

困顿的晚年生活

然而,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却度过了一个无比困窘的晚年。1984年7月从上影厂退休,陈述一直没有停止接拍影视剧,包括《末代皇帝》《鬼子来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2001年9月拍摄电视剧《平地》时,因为拍戏太辛苦,陈述突患脑溢血,从此卧病不起。为此,李波放弃了工作,日夜照顾他,也失去了经济来源,连治病都需借钱。据透露,4年多来,陈述不堪疾病给自己、家庭来的痛苦,几度自杀,以求解脱。陈述早年就有一个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出一本关于自己的画册,由于资金困难,一直在他病倒前都未能实现。



方化

《平原游击队》中的松井

方化:中国银幕“鬼子王”

方化(1925-1994),1925年8月30日出生于大连市郊的村子黄泥川。他的演艺生涯可以说是与日本“鬼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所扮演的“鬼子”形象入木三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他先后五次在银幕上扮演日本鬼子,因此在民间被封为中国银幕上的“鬼子王”。

与“鬼子”结缘

少年的方化秉承父愿,考入了大连商业学堂。当时,这所学堂全由日本人把持,日本教官总是大张旗鼓地拼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奴化教育。他们凶恶的嘴脸,指手画脚的丑态,以及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动作,令方化十分反感。总算熬到了毕业,1944年年底,方化来到设在长春的“满映”制作部录音科,当了一名录音助理员。凶神恶煞的日本人对中国雇员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用工纪律,中国雇员稍有不慎,轻者便会被日本主管拳打脚踢,重者被开除出厂,有的甚至被强加罪名关进监牢,生死不明。仇恨的种子,深深铭刻在方化的心中。 好在苦难的日子在半年以后,随着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而结束了。随即,受党派遣,金山等人前来接管“满映”,并在次年开拍了一部由张瑞芳等人主演的进步影片《松花江上》。在片场,该片编导金山碰见了干勤杂工的方化,当即选他扮演一个很有戏份的反派配角——日本伍长。从此方化在银幕上就与日本鬼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个方化两个“松井”

1955年长影拍摄《平原游击队》,影片公映后产生了轰动效应,广大观众在记住了由郭振清扮演的李向阳英武形象的同时,也记住了方化扮演的狡诈残忍的日本鬼子松井。这一正一反两个角色,乃是新中国银幕上难得一见的典型形象大组合。

19年之后,处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长影厂,又奉上级指示,重拍《平原游击队》。重拍片按照江青的意图,维持了原来的故事框架。江青曾经公开扬言:重拍片一定要超过老片。所以,摄制组人员进行了大换血。但是,惟独日本鬼子“松井”一角,始终没有找到令江青满意的人选。最终还是江青自打耳光,被迫让方化再度出山。

然而,在那个极端岁月中,“三突出”的清规戒律,致使摄影组政治空气异常紧张,根本容不得演员一星半点的“创作自由”。刚刚捕捉到的创作灵感往往被导演打断,重新按照导演的意图,去开始那种极端脸谱化、概念化、格式化的表演套路。

在这样严峻的创作环境中,又怎能发挥出一个演员的真正水平?方化第二次扮演的“松井”,虽然也成为街谈巷议的一个热点,但是在角色的创造和发挥上却没有任何突破之处,反而在内行人眼里看来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退步。

就这样被打成“右派”

1957年,方化参演的《绣江山》和《未完成的喜剧》,在“反右”运动中被说成是有意的影射,遭到了批判。当时,厂里著名的导演沙蒙、郭维、吕班等人都被打成了“右派分子”,然而,必须完成上报的“右派”名额还缺两个。厂里的个别掌权者突发异想地想到了方化,他们竟拿《平原游击队》中的松井与方化可笑地“对号入座”,于是,蒙在鼓里的方化,一夜之间变成了反党、反人民的“右派分子”。在一片“打倒方化、打倒松井”的口号中,方化真是欲哭无泪、百口难辩。一年之后,被强加的“右派”罪名实在是没有任何事实,方化被摘掉了“右派帽子”,又可以重新上戏了。

在随后的几年间,方化又重新燃烧起旺盛的创作热情,把几部影片中的不同角色塑造得活灵活现,特别是在1962年拍摄的《甲午风云》中,方化成功塑造了日寇“吉野号”舰长伊东,再次让广大观众从银幕上看到了他继《平原游击队》的松井之后,又一个入木三分的日本鬼子形象。一时间,热情的观众都以“吉野”相称。1965年,方化又在另一部风靡一时的《三进山城》里扮演了日本小队长小野,这已经是他第五次在银幕上扮演日本鬼子了。通过这些影片,方化的日本鬼子形象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认可,在民间被封为中国银幕上独一无二的“鬼子王”。最后画上圆满句号“四人帮”垮台后,固有的套路,使方化对反派角色的表演失去了兴趣。

1994年,姜文盛情邀请方化,请他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出演一个我军高级将军,方化对此欣喜若狂。这一角色可是方化演了一辈子戏才终于等到的机会。虽然在这部电影中,方化的许多戏被删减了,最后仅存了短短几分钟,却为他晚年的演艺生涯画上了一个最圆满的句号。



葛存壮夫妇仍然恩爱如初

因为演反角差点没找到对象

葛存壮和施文心是1954年认识的,那时,葛存壮在北影演戏,施文心在学校读书,两个人是通过施文心的同学认识的。施文心年轻时貌美如花,让葛存壮一见钟情。虽然施文心认为葛存壮人老实又善良,但施文心迟迟没有答应。因为那时葛存壮已经开始演大反角了,施文心担心结婚后被人说闲话,自己也没有办法接受葛存壮饰演反派角色。对此,葛老在《鲁豫有约》中大方坦白:“那我就可劲儿地追,她到哪我就到哪”。

施文心下乡后,葛老长途跋涉去探望她,一下火车又不顾疲惫地步行了几十公里。这一举动打动了施文心,在考察了两年之后,两个人终于如愿以偿地于1955年喜结连理。那时生活条件差,二人在剧团临时借了一间房、一张双人床,把各自的行李抱过来凑在一起,就算洞房了。

金婚50年的时候,儿子葛优更是为父母精心操办了一场热闹的婚宴。如今,虽然老两口都已两鬓斑白,但是默契与细腻的情感总会在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



葛存壮在《小兵张嘎》中饰演日本鬼子龟田少佐

我是个演坏蛋的好人

“虽然我总演‘坏蛋’,但我是个演坏蛋的好人”。这是葛存壮的自我评价。说到好人,葛老回忆起在1963年拍《小兵张嘎》时,在水里救了一个化妆师的往事。

葛老回忆说:“在白洋淀拍外景的时候,有一天下午的拍摄间隙,剧组里的人在白洋淀里练习划船和游泳,我也游了一会儿,正要爬上一条大船休息,水里突然传出‘不行了,救命啊’的声音,我一看,50米开外,一个人正在水里扑腾,眼看就要沉到水里了,那是剧组里的化妆师小张,我本能地离开大船,向他游去,很快我把他架了起来,拼命地踩水,我根据刚来剧组时学到营救溺水者的知识,准备打晕被救者,这样会很容易把溺水者托到岸上。而小张也认真地听了那堂课,我正准备打晕小张,小张的嘴刚露出水面就对我说:‘你可别把我打蒙啊!’我一听立即说:‘只要你别乱动,好好配合,我不会打蒙你的。’其实,我想打蒙他也已经没有劲儿了。这时,扮演小嘎子爷爷的李孟尧也跳下水,但因为小张实在不会水,总往下沉,我和老李都无法架住他,就这样,我们用尽了全身的劲儿,最后才把人架到了小船上。后来说起这事儿,我说,谁都能那么干。”

(责任编辑:郭一楠 CK001)